孫同鋒
摘要:我國現行土地用途管制在實踐運行中呈現出失靈狀態,須對其作理性地檢討,并從世界觀和方法論兩大維度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革和完善方案。綜觀現有理論和實踐,立足于“權利—權力”平衡的規范語境,從系統論、制度聯動效應等視角出發,我國現行土地用途管制改革宜踐行以下“一攬子”方案:在理念上應建立多元利益訴求均衡實現的制度樣態體系;在邏輯前提上應積極推動我國土地規劃模式由“增量”向“存量”的轉型;在關鍵內容上應突破現行農用地轉用審批的封閉運行結構;在技術路線上應創新“兩個總量指標控制”的實現方式,力爭實現土地用途管制的彈性化目標;在配套跟進上應有效推進存量建設用地再開發法律制度建設。唯有如此,方可有助于突圍這一制度運行失靈的困境,有助于實現十九大報告所提出的“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這一重大戰略目標。
關鍵詞:土地用途;管制失靈;土地規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簡稱“土地規劃”)是指導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綱領性文件,是落實土地用途管制、引導城鄉建設的重要依據。改革開放以來,經過三輪土地規劃的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層次分明、制度健全的規劃體系,成為我國重要的空間規劃之一,為我國的耕地保護和快速城鎮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面對資源環境約束趨緊、耕地和生態空間保護壓力增大等問題,國家從頂層設計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和規劃體制改革。新形勢下,土地規劃需要在傳承中有所變革。
1土地規劃存在的主要問題
1.1五級規劃編制內容大同小異,鄉級規劃編制深度不夠
我國五級土地規劃分別對應五級人民政府,層級清晰。但五級土地規劃均定位總體規劃,使得各級規劃編制內容大同小異,全國、省級、地(市)級土地規劃重點是層層分解指標,最終傳導給鄉級土地規劃并落實布局。縣、鄉級土地規劃往往同步編制,鄉級匯總后形成縣級規劃,使得縣級規劃成為過程式規劃,作用較弱。各級政府編制同級土地規劃,可以較好地發揮政府的責任意識,使其重視土地規劃,但規劃層級過多,規劃內容趨同,增加了規劃編制成本,卻并未取得明顯的效用。
1.2與城鄉規劃的建設用地功能有重疊,但彼此間缺乏有效銜接
土地規劃是全域覆蓋的規劃,在主要指標的約束下,對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進行統籌安排,重點是對基本農田和建設用地進行規劃,明確基本農田布局,安排城鎮、鄉村、交通水利等用地。城鄉規劃重點是對城鎮和鄉村建設用地進行布局,根據預測的人口確定城鄉建設用地邊界與內部結構。土地規劃與城鄉規劃均對建設用地進行規劃,差異在于土地規劃是上級指標約束下的建設用地安排,城鄉規劃是地方需求導向下的建設用地安排,從學科發展、理論方法、技術力量、實施監管來看,城鄉規劃的建設用地布局更為科學,土地規劃的管控更具成效。由于編制主體、技術標準的不同,兩個規劃的建設用地規模和布局難以完全統一,時常出現符合一個規劃不符合另一個規劃的情形,項目不符合土地規劃,無法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而不符合城鄉規劃,無法辦理“一書兩證”,既降低了建設項目審批效率,也影響了城市空間格局。
1.3土地用途管制針對性和靈活性不足,滯后于非集中建設區發展需要
我國土地用途管制的對象重點是耕地,對非耕農地、生態用地等管控力度不夠。規劃布局為建設用地,即可申請辦理農用地轉用手續,導致部分居住、工業和公共設施類項目布局在山水資源保護敏感區域,破壞了城市生態環境。同時,嚴格按照建設用地布局管制的方式過于理想化,特別是城市非集中建設區內的項目用地普遍較小、布局分散,實施的不確定性較多,一般到建設階段才能準確定位,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使得其往往不符合土地規劃,甚至于占用基本農田導致無法實施,既增加了規劃調整的成本,又影響了合理的項目落地。
2土地規劃如何變革
2.1構建“國土規劃+空間規劃+功能區規劃”三層次土地規劃編制體系
處理好與城鄉規劃的關系,土地規劃應弱化建設用地布局,強化土地用途管制,通過用途管制,優化國土空間格局。研究提出建立“國土規劃+空間規劃+功能區規劃”的層次分明、傳導清晰的土地規劃編制體系,國家層面編制國土規劃,省、市級層面編制空間規劃,縣、鄉級層面編制土地利用功能區規劃。國土規劃以政策性、宏觀性為主,重在對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環境保護、國土綜合整治和保障體系建設等做出總體部署與統籌安排,確定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國土開發強度等主要指標。
2.2明確不同層級規劃編制深度,加強強制性內容傳導
不同層級的規劃定位、不同的比例尺決定了規劃編制深度不一樣。其中省、市級規劃均涉及劃定“三區三線”,但劃定的深度有所差異,省級空間規劃主要是明確劃定的技術標準,制定“三線”管理規定,在省域層面做好統籌,確保市級空間規劃匯總后“三區三線”結構合理性;市級空間規劃固化生態保護紅線、城鎮開發邊界和基本農田紅線。區級規劃劃定一級功能區,鄉級規劃在一級功能區基礎上劃定二級功能區。耕地保有量、基本農田保護面積、建設用地總規模、國土開發強度、生態用地比例等作為約束性指標逐級傳導至區級規劃;基本農田、城鎮用地、生態空間面積、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作為鄉級規劃約束性指標,預期性指標由各級規劃根據需要自行確定。
2.3創新區鄉級土地規劃編制,完善土地用途管制
縣、鄉級土地利用功能區在市級空間規劃基礎上,統籌銜接城鄉、農業、交通、旅游、環保等規劃,劃定土地利用功能區。功能區分為一級功能區和二級功能區,一級功能區8個,包括城鎮建設區、村莊建設區、重大設施建設區、休閑農業區、糧食生產區、特色農產品生產區、生態維育區、風景旅游區。二級功能區17個,包括城鎮允許建設區、城鎮有條件建設區、村莊允許建設區、村莊有條件建設區、郊野公園、農業公園、蔬菜種植區、糧食種植區、林果種植區、畜禽養殖區、水產養殖區、水域、水源保護區、山體保護區、地質災害危險區、其他生態區。
3結語
基本農田紅線管理建議適當放寬準入門檻,解決非集中建設區準入項目因占用基本農田不能落地問題。生態保護紅線考慮由地(市)級人大立法管理,生態紅線內的項目建設實行負面清單制度。其次是賦予地方政府更多事權,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可全部由省級政府審批,國土資源部重點抓好計劃、督查、執法等。
參考文獻:
[1]董祚繼,吳運娟.中國現代土地利用規劃——理論方法與實踐[M].北京:中國大地出社,2008:90-91.DongZJ,WuYJ.ModernlanduseplanninginChina:theory,methodandPractice[M].Beijing:ChinaLandPress,2008:90-91.
(作者單位:沂南縣國土資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