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曉軍
自教育改革以來,學校的教育模式在逐漸發生變化,教學效果有了一定的改觀。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使用給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極大地提高了課堂的學習效率,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樂學”成為可能。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下面筆者就多年教學經驗談一談看法。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呈現直觀圖像,彌補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多學校還保留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教師單向地“灌輸”知識,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種以教師和書本為中心的教學模式,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學生的要求。尤其對于語文課堂來說,教師單純的講解、板書不能有效地將文本知識傳授給學生,而且缺乏情感,比較生硬呆板。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利用信息技術,將文本文字與多媒體相結合,用生動的圖像向學生傳達知識,這樣能夠讓學生學習語文知識時由原來的“被動接受”變為“主動出擊”,促進學生對語句的理解,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例如,《北京》是一篇優秀的描寫景色的課文。作者懷著對首都的熱愛,用華美的辭藻描述了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立交橋等景物,想要將首都的美傳遞給人們。可是,單單用文字描述,學生無法深刻體會景物的壯觀。因此,我利用多媒體將天安門、人民英雄紀念碑、立交橋等景物的圖片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天安門的樣子、人民英雄紀念碑的高度以及立交橋川流不息的景象,這樣的視覺沖擊,使學生感受到了這些景色的美麗。然后,我又用多媒體播放課文音頻,讓學生仔細地傾聽,有利于學生對生字詞的掌握,使學生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課文。如此,通過使用媒體設備進行教學輔助,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使學生通過圖片和音頻體會到了更加豐富的情感,從而引發了學生熱愛祖國首都的情感共鳴。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營造生動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確實,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當學生沉醉于一門學科時,就會積極主動地討論研究該學科的知識,必然會取得很好的成績。當學生不喜歡一門學科時,就無心去研究任何東西,只是機械地聽教師講授,最后能記住的知識很少,學習效率低下?,F代信息技術的使用為課堂注入了新的血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創設了教學語言不能描述出來的情境。如此,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根據教學內容不同,創設出生動的教學情景,讓學生“寄情于景”,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使學生更容易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從而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四個太陽》這篇課文時,多媒體設備可以很好地輔助教師完成教學目標。首先,我用多媒體播放歌曲《種太陽》,讓學生仔細傾聽,伴隨著音符,腦海中想象太陽的畫面。此時,我用多媒體導入的方式為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教學情景。一方面,這首歌的旋律明朗輕快,可以很容易地制造出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另一方面,這首歌描寫的是種太陽,與本文中的“畫太陽”有異曲同工之妙,使學生置身于“太陽的世界”。如此,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營造出的生動情景,有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整體感知,激起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集中精力去探究課文內容,有效提高了學習效率。
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縮短講解時間,優化課堂的教學效果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加了解文章的背景、作者、表達的情感等等,教師不光需要在課前做大量的準備,在課堂中還要通過板書、語言和教學用具等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這樣會占用很多時間,而且未必能夠讓學生對知識理解透徹。而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將課文內容制作成多媒體課件,能夠縮短教師傳授知識的時間,這樣可以多留給學生一些時間進行互動交流,能夠使學生在有限的40分鐘內獲得更多的知識。
另外,在課余時間,學生還能將教師的多媒體課件復制到自己的U盤里,將不懂的知識進行鞏固學習。如此,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對知識進行整合,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可以達到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優化課堂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教學《王二小》這一課時,我就提前精心準備了多媒體教學課件。我將王二小生活的歷史背景進行整理,還搜集了小兵張嘎、劉胡蘭等其他英雄的影像資料。上課伊始,我先將這一課的背景材料用課件展示給學生,使學生快速地進入課程內容當中。在課程的結尾處,我用多媒體播放了小兵張嘎、劉胡蘭等英雄的影像資料,拓展學生思維,升華學生感情。如此,就做到了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獲得豐富的知識,實現了優化課堂的教學效果。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把文本知識變成可聽可視的音頻、圖片和視頻,還能為學生創設豐富的課堂情景,這個過程彌補了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縮短了教師講解的時間,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