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透視和分析大學生的行為與心理探索其相互之間的交往與關系,從而從更專業的角度了解學生之間的交往與關系,揭示大學生交往中所出現的行為與心理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自身交往中存在的錯誤認知以及由錯誤認知指導而產生的錯誤行為并使之得到改正。除此之外還能抑制學生之間存才的偏見和歧視,消除學生間存在的潛在的關系隱患和可能造成的教學障礙,創建和諧溫馨積極向上的校園環境。
關鍵詞:社會心理學;大學生;交往;關系
學生間健康穩定的關系、積極正常的交往是創造和諧校園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是大學生適應學校生活的必備要素、是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必然要素、是促進學校教學工作順利進行必須考慮的要素之一。現在的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多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分享和協同合作精神,對個人自身存在問題認識不全面,但對他人要求苛刻,并在同學之間存在地域和文化歧視。
一、群體認知在大學生關系與交往中的影響
群體認知是個體對群體只有的一種心理態度,會因為情境和群體的不同而發生改變。例如,在國人印象里說起美國人首先會想到開放,想到英國人就會聯想到紳士優雅等詞匯,這是由于群里改變引起的問題認知發生改變。在個體對形成的群體認知中我們不難看出,在這里存在著歧視與偏見,存在固定思維,而導致這一結果的原因有多種,個體的家庭環境,所受教育情況,所處社會環境,以及一定的基因影響。
大學生交往模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自來熟型、慢熱型、保守型、中庸型、自閉型。對于自來熟型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天生積極樂觀,自信開朗很快技能熟悉周圍環境并適應,在人際交往中把握主動權,并且善于處理同學之間的矛盾與沖突;慢熱型大學生在交往初期往往不善于表達自己,在不了解同學的前提下絕不輕易交付真心,在處理同學關系上也比較遲緩;保守型大學生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多難以釋放真我,在處理同學關系上則以自我保護為主;中庸型大學生交往人格在對待同學時往往不會過于熱情也不會太過冷漠,處理同學關系時不卑不亢;最后一種筆者將其定義為自閉型,并不是認為這類大學生有心理疾病,而是這些學生在交往過程中呈現一種病態模式,這類人多沉浸自己的世界中,獨來獨往,不會分享也不會理解別人的世界。這是個體的心理在自身行為和群體活動中的體現。
二、大學生個體心理和群體認知造成大學生交往和關系中的問題
大學校園其實是一個充滿競爭與合作,充滿博弈的地方。在班級里,爭當班級干部,處理與教師教導員之間的關系,參加社團和黨團活動使得各種矛盾在大學生之間凸顯。一些人則持著兩耳不聞窗外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不競爭、不表現、不參與。還有一些投機取巧者,墻頭才隨風倒,在同學之間的交往中缺乏主見,主觀判斷能力弱,盲目從眾。
與班級活動相比,寢室是矛盾發生尤為突出的地方。大學生上課教室不固定,座位不固定,且如果課程不緊張,寢室成為大學生活動時間最長的地方,這也加劇了寢室之間的矛盾。在這一方面又表現出了性格上的差異,男生和女生寢室都不可避免的存在矛盾,但是在處理方式上出現了明顯差異,男生在解決矛盾和沖突時,往往傾向于使用武力或者喝酒等簡單粗暴,直截了當的方式來解決。女生則有很大不同,女生往往不會動武,會拉幫結派,自成小團體,采用孤立或者冷戰的方法來解決。
總之,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各種環境下形成的個體心理以及群體認知對大學生的交往與關系有著直接的引導和誘發作用,通過運用社會心理學來了解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更有利于創造和諧美好的教學環境,有利于形成溫馨健康的寢室文化,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也有利于推進社會環境友好發展。因此解決個體心理以及群體認知在大學生交往與關系中造成的問題成為社會心理學的一個重要任務。
三、發揮社會心理學在處理大學生交往與關系中的作用
現代大學生通常只看自己好的方面忽略自己不好的地方,而對別人則恰好相反,不斷放大對方的確定,自動屏蔽對方好的方面。而且把自己做的好的地方歸功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把自身的不足或者不好的地方歸因于外在環境的影響,比如時機不對、運氣不好等等。大部分大學生都認為自己在能力和素質方面都有過人之處,自信過度,因而理所當然就對別人的能力有所懷疑,并且難以接受、不會理解、不懂包容,這種心理直接會導致這類大學生被孤立、難以融入群體,無法與別人建立和諧友好關系。針對此類人群應多培養群體意識,多反思自己,經常感恩別人的付出,找到正確的歸因。
另外一種是對自我認知產生偏差,自我否定是大學生交往與活動中最常見的一種,這類大學生在與同學或者他人交往與關系中表現出嚴重的不自信,嚴重缺乏自我認同感,他們不善于表達自己、不敢表達自己、經常妄自菲薄、做事束手束腳、而且性格多疑,常常自卑,有些大學生甚至產生自閉心理。他們拒絕參加各種集體活動、很少與老師和同學交流溝通、不會傾訴也不會尋求幫助。這類學生缺乏勇氣,對自己的能力不自信,對自己的表現缺乏信心。最終會導致學生自我放棄,在游戲等虛擬的世界里尋求安慰甚至產生自我攻擊你行為。這類學生需要鼓勵,需要一個正確的自我認識,需要創造合適的自我表達和表現環境。
通過運用社會心理學,能使我們用更專業、更科學的方法分析和解決大學生交往與行為中存在的問題為學生健康發展、教育教學以及社會進步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王林軍.社會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群體生活現狀與問題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1).
作者簡介
豐玉霞(1993.09—),女,漢族,山西朔州人,黑龍江大學教育學院碩士,教育經濟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