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鵬 宋麗麗
[摘 要] 以企業價值鏈演變視角,研究傳統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與方式,通過不同路徑作用于企業價值鏈,從而提升企業盈利能力的過程和規律。“互聯網+”的集成效應、協同效應與學習效應幫助傳統企業深化原有價值鏈核心價值,使企業價值鏈沿核心價值環節向上向下延伸,開展新興高科技產業實現價值鏈跨界擴展。“互聯網+”企業價值鏈的深化、延伸和跨界擴展,作用于企業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和營銷管理三方面,促進傳統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通過對中國國電集團的案例研究表明,我國傳統企業可根據自身研發基礎、生產水平和市場及管理特征,運用互聯網技術及方式,形成“互聯網+”價值鏈,進而提高傳統企業的盈利能力。
[關鍵詞] 互聯網+;價值鏈;傳統企業;集成效應;協同效應;學習效應
[中圖分類號] F724.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8)08-0115-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enterprise value chain, the process and rules of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us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methods to enhance the profitability through different paths are studied. The integration effect, synergy effect and learning effect of "Internet +" help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deepen the core value of the original value chain, make the enterprise value chain extend up and down along the core value link, and develop new high-tech industry to realize a cross boundary expansion of the value chain. The deepening, extension and cross-border expansion of the "Internet +" enterprise value chain functions in three aspects: enterprise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roduct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management, promoting the technology, product and service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The case study of China Guodian Corporation shows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enterprises can form a "Internet +" value chai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R & D foundation, production level, market and management features, and improve the profitability.
Key words: Internet+, value chain, traditional enterprise, integration effect, synergy effect, learning effect
一、問題提出
經濟新常態要求用創新促進增長,將資源驅動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為創新驅動方式。近年來,創新的復雜性增加,企業面臨從生產型向學習型,從單一型向復合型,從原產業顯性競爭向跨產業隱性競爭轉變[1]。企業突破技術邊界,通過新興技術尋求新的發展已成為實踐界和理論界的共識。在此背景下,“互聯網+”問題成為學界和企業界廣泛關注的焦點。隨著研究的深入,研究重點從是否應該開展“互聯網+”轉向如何開展“互聯網+”以及“互聯網+”的作用及影響機制分析。
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融合已成為企業謀求未來生存與成長的普遍選擇。在傳統業務與新興技術結合的過程中,企業面臨全新的經營環境,協同、共享、學習成為新的戰略核心,變革發展模式勢在必行。為此試圖針對傳統企業轉型發展問題,以價值鏈視角,研究傳統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與方式,通過不同路徑作用于企業價值鏈,從而提升企業盈利能力的過程和規律。擬解決如下問題:傳統企業“互聯網+”如何作用于企業價值鏈,進而對傳統產業盈利能力產生影響?傳統企業需要怎樣的路徑才能在融入互聯網的過程中收獲盈利能力?
二、理論探討
技術、產品、服務是企業價值的核心要素,三者被視為提高企業經濟水平和實現高額利潤的重要途徑。技術創新被看作是企業創造利潤的源泉[2]。圍繞技術、產品和服務,“互聯網+”發揮“集成-協同-學習”效應,升級企業價值鏈,提升企業盈利能力,具體包括以下三個路徑。
(一)集成效應驅動下的“互聯網+”價值鏈核心價值深化
核心價值是企業最重要的價值增值要素,如獨占性的技術專利、強大的生產能力或龐大的營銷渠道等。這些核心能力增加企業成功機會,有利于新知識的挖掘和利用[3],是企業盈利的最主要來源。傳統企業普遍具有生產能力強大,生產規模巨大,但生產效率低,高端產品種類缺乏的特點。傳統企業以原有生產業務為中心,采取與互聯網企業合作方式開發互聯網應用或通過并購互聯網相關企業等手段,深度利用互聯網技術模式,在“互聯網+”資源-流程集成模式下,形成緊密、靈活、動態的人、財、物一體化,生產流程、研發流程與營銷管理流程一體化,通過互聯網技術改良傳統產品,企業生產領域跨越多重技術,根據新興技術水平及時調整產品結構,延長現有產品生命力,生產滿足多樣性需求的“互聯網”智能產品系列,形成更大范圍的產品體系,解決傳統企業產品單一問題,增加產品技術含量,提高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力,增加企業盈利能力。
(二)協同效應驅動下的“互聯網+”價值鏈價值環節延伸
通過“互聯網+”,傳統企業將內外部個體與平臺協同在一起,將單一環節的價值生成過程轉變為多環節協同配合的價值增值循環過程。上游高增加值環節(如研發)和下游高增加值環節(如營銷服務)在價值鏈分工中的獲利能力更強[4]。以生產環節為核心的傳統制造企業通過“互聯網+”向上延伸研發環節,獲得利用大學、科研機構等外部創新主體創新能力的機會,形成跨組織技術知識平臺,提升企業內部的研發能力,改善內生性增長的不足,利用外部無形資產創造以專利為典型代表的技術成果,顯著影響企業的盈利能力[5]。傳統制造企業還可通過“互聯網+”向下延伸營銷環節,利用現有互聯網平臺或自己搭建網絡門戶,協調傳統渠道與網絡平臺,利用互聯網絡關系,結合社群、app等新興媒介,將生產與銷售及服務緊密連接,產生巨大的網絡外部性,把企業營銷模式從簡單的產品銷售擴展到產品與服務協同的供給結構,加快供應速度和針對性,獲得連接紅利[6]。傳統企業可通過該模式直接面對終端用戶,減少對傳統營銷渠道的依賴,幫助企業建立以產品為基礎,附加服務為支持的新型價值體系,依托網絡運作,以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需求為新目標,充分利用來自用戶的知識,通過“服務化”延伸自身產品價值及向服務轉型[7],實現從單純工業向復合型企業升級,提高企業盈利能力。
(三)學習效應驅動下的“互聯網+”價值鏈跨界擴展
互聯網環境下,企業在提升自身產業價值鏈環節的同時,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進入新興產業領域,形成新的價值增值鏈條,構建新舊產業融合發展的跨產業發展模式,增加企業盈利能力??绠a業升級中原來不相交的行業及其技術、市場等打破界限實現融合[8]?;诨ヂ摼W技術和傳統產業的跨產業知識學習與產業之間的知識轉移是有效的創新方法,催生具有更大新穎性和突破性的成果[9],為企業帶來更好的績效表現[10],可幫助企業擺脫所處行業和產業鏈條的束縛,開拓新的發展路徑。近年來,隨著傳統企業互聯網理念與實踐的提升,傳統企業從使用互聯網技術改造傳統業務逐漸擴展為利用互聯網技術生產或提供新興技術產品及服務,得以進入新興產業?!靶屡d產業+傳統產業”的企業跨界創新價值鏈成為傳統企業實現成長的最重要方式之一。新興產業價值鏈和傳統產業價值鏈在技術研發、產品生產、營銷管理等環節發生關聯,在各自產業鏈循環的基礎上,建立跨產業的交叉學習網絡,新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使企業呈現多元化發展態勢。多元化尤其是基于較大技術差距的多元化經營模式豐富企業利潤來源,提高企業應對外部變化的能力[11]。
傳統企業“互聯網+”可實現企業資源與流程集成,促進傳統價值與新技術模式協同發展,形成外部知識反饋與快速學習機制?!盎ヂ摼W+”的集成效應、協同效應與學習效應,幫助傳統企業沿著價值深化、價值延伸和價值跨界擴展三種路徑,作用于企業價值鏈的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和營銷管理三個環節,形成“互聯網+”價值鏈,不斷促進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提升傳統企業盈利能力,如下圖所示。
三、案例分析
選取中國國電集團公司作為案例企業。中國國電集團是“中國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聯盟”的首批成員,積極探索“互聯網+能源”融合發展,以電源產業為核心,運用互聯網技術模式提升火電業務和新能源電力業務,推動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開發“互聯網+能源”新興技術,進軍科技環保產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一)國電集團價值鏈原有核心價值深化:集成型“互聯網+”能源生產
能源生產是中國國電集團的核心業務。國電集團運用物聯網、自動化控制、互聯網信息技術等,形成原料、設備、人員等生產資源的集成化管理。建立燃料信息平臺、煤價監測系統、電子詢比價采購平臺,對標信息管理平臺及物資管理信息系統,優化采購結構,降低采購成本;在集團內部推廣標準化業務管理信息系統,全過程集成化、公開化、透明化。啟動大數據中心,實現資產數據接入,進行資產全生命周期管理,實時監視監控設備運轉,火車汽車數量、計量信息等數據自動上傳,記錄報表自動生成;將“互聯網+”的概念引入企業建設中,采用現場總線技術,配以智能設備實現機組一鍵啟停,通過信息一體化和三維設計滿足數字化管理需求。在資源集成的基礎上,國電集團逐步實施從原材料采購、利用到生產的全流程集成型管理,采取流程的智能、主動、數字、全面管理模式,構建生產管控、經營管控、環保管控、發展管控、風險管控“五位一體”的能源管控體系。國電電力能源區域管控中心覆蓋面已達83%,提高了生產管理水平和時效性,降低環節之間的損耗,提升單一生產環節及整體經濟運行水平,保障生產質量,提高生產效率,改善新舊能源供應結構,深化核心業務盈利能力,增加了企業利潤水平。
(二)國電集團價值鏈核心價值向上延伸:協同型“互聯網+”能源技術研發
技術創新是企業長期盈利能力的重要保障。中國國電集團運用“互聯網”技術及方式,在加強能源生產環節的基礎上,向上延伸企業價值鏈,加強能源技術研發,從企業內部研發個體協同擴展到企業內外研發平臺協同工作,構建企業自主創新與產學研合作創新協同發展的能源技術研發網絡,通過加強與外部的知識交流,提高企業技術水平,取得良好技術成果,增加企業生產服務技術含量,提高企業在能源產業中的產業地位,增強企業盈利能力。該集團擁有6個國家級創新平臺,8個企業技術平臺,新能源技術研究院、國電科學技術研究院等3個研究院,多個企業內部技術攻關小組。國電集團已形成由企業自建研究院、研究中心及技術平臺、本部及各分公司發電和科技企業員工參與的攻關小組、校企合作創新中心組成的研發網絡。為保證各類型研究主體的協同創新與知識交流,國電集團通過互聯網絡將不同創新主體和形式整合在一起,實現創新信息共享與挖掘、創新活動協調和互補。“互聯網+”創新協同網絡,為國電集團創造豐盛技術成果。目前,國電集團已承擔國家“863”項目和重大科技專項21項,累計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863、973等國家級科研項目19個,擁有專利1654項,為國家“創新型企業”。
(三)國電集團價值鏈核心價值向下延伸:協同型“互聯網+”能源營銷及企業管理
2015年9月,國電廣東公司成為廣東省首批12個售電側改革試點企業之一。為應對未來更為復雜的競爭局面和客戶服務要求,國電集團建立統一的客戶信息管理系統,與傳統渠道配合,及時跟蹤客戶信息,實現企業各營銷業務部門的信息共享。建立全面準確的市場、大用戶以及競爭對手數據信息庫,運用數據挖掘技術,在電量營銷工作中緊密關注電力市場交易信息變化,反饋到技術研發和生產環節,主動挖掘大用戶直供電市場“訂單”,積極爭取外送電量份額,促進用戶結構多樣化,增加企業效益。建設“經濟運行中心”“財務共享中心”“售電服務中心”“專家咨詢中心”等智慧總部職能單元,各中心協同工作,提升管理能力。提供突破時間與空間物理束縛的一體化移動辦公平臺及解決方案,配備無線覆蓋系統、云會議系統、視頻會議系統,智能終端完成郵件收發、資源訪問、業務處理、服務營銷等工作,提升業務效率與服務響應速度、降低人力成本。利用內網搭建起一體化多功能數字化辦公管理系統和智能考勤系統,完善審批管控、工作督辦、績效考核、數據報表、生產費用進度和保險理賠等活動。國電集團已經形成從營銷管理個體協同到平臺協同,從傳統平臺協同到傳統平臺與互聯網平臺協同的“互聯網+”能源營銷及企業管理模式。
(四)國電集團價值鏈跨界擴展:學習型“互聯網+能源”科技產業發展
近幾年,我國火電產能過剩凸顯,可再生能源市場環境多變,發電企業面臨巨大盈利壓力。國電集團通過跨產業學習新興產業的技術、產品和服務模式,積累新興產業發展經驗,開發“互聯網+能源”新興產品,進軍科技環保產業,構建包括風電設備制造、信息化、環保等核心技術和產品的新興產業板塊,為國電集團增加了新的盈利增長點,形成傳統產業和新興科技產業相互促進的戰略布局,實現“互聯網+”跨產業價值鏈擴展。中國國電風機制造業建成四大整機制造基地,形成總裝、發電機、葉片、齒輪箱、控制系統等制造產業鏈。國電集團還轉型為風電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推出智能全信息互聯融合設計的風電機組及數字化風電場電控系統。中國國電提供電站自動化控制技術和分布式控制產品,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國電旗下科技環保產業重點發展新能源高端設備制造和電力科技環保服務產業。通過研發一系列電廠環保技術,國電科環占領環保服務市場,其中等離子點火技術的市場占有率位居世界第一。國電科環提供數字化電廠的一套技術,包括余熱利用技術、空冷技術、海水淡化技術,并研發了電廠管理信息系統、電力物資管理信息系統、電廠檔案管理信息系統、電力集團遠程視頻監控系統等信息系統,為電力企業提供及時、多樣的信息發布、共享等服務。這些技術產品給國電帶來了可觀的利潤。新科技產業資產只占中國國電不到四分之一的資產總量,已經支撐起國電將近三分之二的利潤水平。
四、結論及討論
我國很多傳統企業具備龐大的生產規模、良好的研發基礎和用戶基礎。面對傳統業務產能過剩、市場競爭激烈的外部環境以及企業生產效率不高、產品技術含量低、產品結構單一的內部條件,這些傳統企業如何實施轉型升級從而提升盈利能力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我國傳統企業的影響力、控制力和競爭力的加強,離不開包括發展模式變革在內的一系列組織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面對“互聯網”時代的深入發展,轉變發展模式,是我國深化傳統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
“互聯網+”集成效應幫助傳統企業在原有價值鏈的基礎上,解構實體價值鏈,對企業核心價值資源及價值創造環節重新進行高效融合,利用互聯網技術及方式將傳統生產進行智慧變換,實體生產與虛擬控制無縫銜接,增加高技術產品比例,使原有核心價值得以深化發展;通過“互聯網+”協同效應,傳統企業沿核心價值環節向上游研發環節及向下游營銷管理環節延伸,擴大核心價值范圍,將企業盈利從單純依靠生產產品向技術領先和市場管理領先轉型,實現企業盈利能力的縱向發展;在開展傳統業務的基礎上,企業利用“互聯網+”學習效應,結合傳統業務基礎,發展關聯性新興高科技產業,實現企業價值鏈的跨界擴展,企業從傳統產業縱向延伸盈利模式進一步發展為橫向跨界多元化盈利模式。在企業價值鏈深化、延伸和跨界擴展的過程中,通過互聯網技術及方式,傳統企業構建由原有企業價值伙伴和互聯網合作企業共同組成的新的學習群體,形成“互聯網+”價值鏈,提升傳統企業盈利能力。
中國國電集團“互聯網+”企業價值鏈的演變沿著深化、延伸和跨界擴展三種路徑發展,并以從深化到延伸再到跨界的順序不斷深入。通過理論分析及中國國電集團的案例研究表明,我國傳統企業可根據自身研發基礎、生產水平和市場及管理特征,沿著面向“互聯網+”的企業價值鏈的深化、延伸和跨界擴展三種路徑,作用于企業技術研發、產品生產和營銷管理三方面,通過強化傳統產業和互聯網產業之間的集成、協同和學習,促進傳統企業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以核心價值提升、核心價值延伸、新興價值擴展方式驅動傳統企業轉型,推動企業創新發展,提升傳統企業盈利能力。
[參考文獻]
[1]Hyun Joung No,Yongtae Park. Trajectory patterns of technology fusion: Trend analysis and taxonomical grouping in nanobiotechnology[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0(77):63-75.
[2]Schumpeter, JosephA.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 Inquiry into Profits, Capital, Credit, Interest and the Business Cycle[M].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3]Jungho Kim, Chang-Yang Lee, Yunok Cho.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core-technology competence,and firm growth[J].research policy,2016(45): 113-124.
[4]李宏艷,王嵐.中國制造業融入全球價值鏈路徑研究——嵌入位置和增值能力的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2):76-88.
[5]Czarnitzki Dirk, Kornelius Kraft. Innnovation Indicators and Corporate Credit Ratings:Evidence from German Firms[J].Economics Letters, 1982(3):377-384.
[6]羅珉,李亮宇.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價值創造視角[J].中國工業經濟,2015(1):95-107.
[7]Vandermerwe, Sandra, Rada. Servitization of business: adding value by adding servic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1988, 6(4):314-324.
[8]Curran, C.S. The Anticipation of Converging Industries[M]. Springer, London,2013.
[9]Karvonen M, Kssi T. Patent citations as a tool for analysing the early stages of convergence[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 2013, 80(6):1094-1107.
[10]Hacklin F, Battistini B, Krogh G V. Strategic Choices in Converging Industries[J]. 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 2013, 55(1):65-73.
[11]Jungho Kim, Chang-Yang Lee, Yunok Cho. Technological diversification, core-technology competence,and firm growth[J].Research Policy,2016,45(1): 113-124.
[責任編輯:史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