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芳
[摘 要]自全面二孩政策開放后,中國的人口出生率并沒有實現預期的增長,特別是在城市,再生意愿并不強烈,而在農村地區,筆者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少人選擇生“三孩”。本文將用經濟學的成本效益理論分析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議。
[關鍵詞]全面二孩;農村;生育狀況;成本效益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14.051
[中圖分類號]F062.6;D4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8)14-0-02
1 研究背景
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養兒防老”“不孝有三,無后為大”“多子多福”等觀念影響著人們的生育行為。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后,人們的生活生產方式發生轉變,以及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生育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很多城市中的夫妻普遍只養育一個孩子,而在農村地區,超生現象依然存在。有趣的是在2016年全面開放二孩后,農村地區生“三孩”的現象增多,或許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多,但在筆者認為主要是利益問題,即當養育孩子的成本小于日后帶來的收益時,他們將選擇多養育。
貝克爾認為:孩子是家庭自我生產的一種特殊商品,孩子這種商品有其特殊的成本和效益。在人們可以自行調節生育行為以后,生育孩子的數量受經濟、文化、政治、歷史傳統和地理等多種因素影響,而經濟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萊賓斯坦認為:家庭規模由生育孩子的數量確定,而是否需要生育某邊際孩子由預計該孩子的支出成本與可能提供的效益比較決定。
2 農村地區孩子的養育成本與效益
2.1 成本分析
家庭養育成本指母親從懷孕開始算起,一直到孩子成長為自理者,家庭為撫養孩子承擔的一切物質成本以及其他非物質成本支出,在本文中將其分為顯性成本和隱性成本。
2.1.1 顯性成本
顯性成本主要指在生育過程中以貨幣形式支出的成本,而且不同地區的支出數額可能相差較大。本文主要將其歸為生活成本、教育成本、醫療成本。
(1)生活成本。生活成本主要指食品、服裝、娛樂和照看方面的支出。根據河北大學回曾岙的研究可發現,城市兒童生活總支出花費的均值為農村的1.46倍,在娛樂和照看支出上,城市分別是農村的2.14倍和2倍。因此不難發現城市和農村地區在養育孩子的生活成本上具有明顯差距。
(2)教育成本。教育成本主要指從嬰幼兒階段到大學階段的總支出,大連市人口計生委和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聯合開展的調查發現城鄉教育成本差異顯著,在整個教育階段
(23年中),城市教育支出是農村的1.36倍。王遠偉、朱蘇飛通過對我國11個城市的2 000多位大、中、小學生家庭教育投入情況進行調查,發現教育層次越高,家庭教育支出負擔率越高,有中小學就讀的孩子家庭中,42.7%家庭的教育支出居家庭消費支出的第一位。因此隨著孩子教育層次的提高,兒童的教育支出在全年總支出的比例會越高,第一的地位將會愈加牢靠。隨著教育支出占家庭支出的比重不斷上升,城市中孩子的教育花費必將超過農村。
(3)醫療成本。醫療花費主要包括產檢費用、營養費用、分娩費用、門診花費和住院花費等,總體來看,整個產檢過程費用在4 000元左右,營養費用也將近5 000元。然而在農村,產檢不是剛需,更不會刻意去補營養,因此在產前,農村養育孩子的醫療費用幾乎為0。而在分娩過程中,每個孩子平均的分娩費用為3 747元,其中農村為3 533元,城市為5 103元,城市的分娩費用是農村的1.44倍。
2.1.2 隱性成本
隱性成本即為了養育孩子,父母損失的不以貨幣形式為表現的付出。例如,母親在懷孕、生育及哺育期間所喪失的工資收入與晉升機會;父母由于照顧、撫養新增孩子而失去的受教育、流動和工作的機會;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員因照料、撫育新增孩子而造成的消費水平下降、自主時間喪失等。除此之外,因為生育而造成產后抑郁癥或其他對精神的影響等也包括在內。
在生育過程中,女性面臨的壓力和付出的成本普遍比男性高,特別是在職業方面受到的影響更顯著。《韓國近年來的婦女生育與再就業分析》數據顯示,近一半的婦女由于生育退出勞動市場后再也沒有返回勞動市場,在生育后能夠迅速返回到工作崗位的僅有1/5。來自安徽大學的一項研究顯示,96%的應屆女畢業生和75.5%的女性求職者認為存在女性就業歧視問題,其中有61%的應屆女畢業生和29.14%的一般女性求職者曾親歷過就業歧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用工單位認為,女性結婚生育會增加單位的成本。
從以上研究可以發現,對城市中的職業女性而言,多要一個孩子就意味著損失更多機會,成本更高。但在農村地區,婦女并無固定職業,她們的流動性較大,自由性強,所以在生育過程中對工作造成的影響微乎其微,隱性成本顯然比城市中的少。
2.2 收益分析
生育行為的收益有多種形式,按照實現收益的實現方式可分為直接效用和間接效用。直接效用是指生育主體在其生育行為中可直接感受到的效用,是短期內可實現收益的,如懷孕的女子為成為母親而感到的幸福、夫妻為養育愛的結晶而獲得的滿足感、成就感等。這種收益是生育主體在參與生育行為的過程中直接獲得的,主要是內心的感受,它是主觀的,無法具體分析計算。
生育行為的間接效用是指在生育行為的過程中通過間接方式獲得的效用,具有可替代性、工具性的特點,其中可替代性表示該種效用不僅可以通過生育行為獲得,也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而工具性則是指該種效用結果是作為一種工具或者手段去為更深層次的效用服務的。例如,中國傳統觀念中的養兒防老,就是一種間接的收益形式,在這里,養育后代是為了老有所依,是對老年生活的一種保障,顯然可以通過購買養老保險、儲蓄投資等方式實現,但人們在和其他工具進行比較后選擇了投資養育子女。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養老是養育孩子間接收益最大的部分,對在城市生活的人而言,很多人都購買了養老保險或是儲蓄投資等,因此在養老上可以自給自足。而對生活在農村的人而言,很多人老了后只能靠孩子養老。直到2011年國家正式實施農村養老政策,給予年滿60周歲的老人每月發放55元的基礎養老金后,他們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在6年的時間里雖做了相應的上調,然而直到2017年才普遍上調到70元/月以上,但是對比這些年的物價上漲指數,則不難發現僅僅依靠養老金的上漲并不能滿足農村老人的生活。然而隨著年輕一代紛紛外出打工,雖然從事的基本是制造業、服務業的工作,但每月有穩定的工資收入,因此,如果外出打工的子女越多,父母的收益也隨即增加,這樣一來,恰好能彌補農村養老金不足支付生活的尷尬局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他們的生活水平。這也意味著養育一個孩子的收益將大大超過成本,所以對他們來說,前期以較少的投入換取后面長期的收益是最優選擇。
從以上的成本與收益分析的對比中不難發現,在城市多養育一個孩子的成本大于收益,而在農村地區,則收益大于成本,因此在政策出現松動后,在農村地區出現了“三孩”現象是可以理解的。但從目前的狀況來看,生育“三孩”甚至多孩的狀況并不是絕大多數農村人的選擇,生育二孩是比較令人滿意的結果。
3 相關建議
3.1 嚴格實施義務教育,提升人口質量
我國義務教育推行以來,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對于農村學子而言,更是一個走出大山、去見市面的機會,但在一些地區出現了初中階段輟學率增加的情況,不得不承認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這種情況造成的后果是值得重視的。輟學的孩子基本選擇外出打工,然后早早結婚生子,這樣以來,他們養育的子女數有增加的傾向,有研究表明生育年紀與養育子女數有關。若不加以控制,農村養兒防老的循環就會一直重復,而人口質量不會隨之提高。
3.2 加強基礎教育建設,提高農村家庭育兒水平
孩子的教育支出在整個養育過程中的比重是不低的,而且這又是必須支出的,且成本隨著孩子教育水平的上升而不斷增加,特別是隨著物價水平的上漲,養育孩子給家庭帶來的壓力更大。因此,對于一些低收入家庭,政府應該給予更多的關注和財政補貼,要不斷關注兒童教育問題和發展問題,密切關注兒童及弱勢群體的教育公平現象。同時,政府要加大學前教育的財政投入,保障弱勢群體接受教育的權利。力求通過提高教育水平的方式培養更多的人才,確保在未來的人力資本競爭中占據優勢。
3.3 加強政策宣傳,轉變生育觀念
全面二孩政策實施后,筆者所在地區竟然出現了以后無論生多少孩子國家都不會再有限制的言論,顯而易見,這與國家的現行政策嚴重不符,是被曲解的,這種危害是可以預期的,會影響政策的施行效果。所以政府有必要通過合理、有效的方式向農村地區宣傳有關的生育政策以及育兒觀念等。在這些工作中,改變育兒觀念將是一個長期而又困難的過程,養兒不僅僅只為防老或是傳宗接代,父母通過把孩子養育成才,使其在不同的舞臺上發揮作用,在一定意義上或許可以算是人生價值的間接體現。
主要參考文獻
[1]王遠偉,朱蘇飛.中國城鎮居民家庭教育投入的狀況和特征[J].教育與經濟,2009(4).
[2]回曾岙.河北省0-5歲兒童家庭養育成本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3。
[3]鄭真真.從婦女和家庭的視角重新審視與生育相關的公共政策[J].人口與計劃生育,2016(4).
[4]傅宇倫.中國生育政策效果的經濟學分析[D].昆明:云南大學,2016.
[5]王毅平.全面兩孩生育政策對女性的影響及其對策[J].山東女子學院學報,2016(3).
[6]潘丹,寧滿秀.收入水平、收入結構與中國農村婦女生育意愿——基于CHNS數據的實證分析[J].南方人口,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