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 孔丹丹
摘 要:回顧“十二五”規劃成果,可以發現蚌埠市作為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城市、安徽省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工業經濟呈現增速領先、結構優化、實力提升的良好態勢。但其工業產業發展方面還存在著不少較為突出的問題亟需解決,工業增長值回落、產業鏈條短、大企業大項目少、高新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等問題。
關鍵詞:工業發展;路徑選擇;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蚌埠市經濟及產業結構現狀
蚌埠市作為安徽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皖北中心城市,地區經濟發展情況總體趨勢良好,在“十二五”規劃期間,地區生產總值從780.2億元增長至1151.2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從24576元增長至35542元。到2017年,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550.66億元,比上年增長9.1%。從產業結構看,第一產業的產值為205.33億元,增長了4.2%;第二產業的產值為681.3億元,增長了9.6%;第三產業的產值為664.03億元,增長了10.1%。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14.2:44.3:41.5調整13.2:43.9:42.9。高于皖北地區的平均水平,產業結構優先于皖北的其他城市。
第二產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之一,第二產業發展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其它產業的發展。在第二產業發展過程中,產業內部結構的合理調整至關重要,若產業結構內部調整遲滯或出現結構性失衡將會傳導至其它產業,從而影響三次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
“十二五”期間,蚌埠市緊盯“重返全省第一方陣”目標,持續深入實施工業強市戰略,大力發展工業產業,以第二產業為經濟核心推動力。從2015年起,蚌埠市委市政府堅持調結構、促升級、轉方式,狠抓全市工業發展,工業新舊功能加快轉換,以電子信息等為主體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較快,對規模以上工業貢獻不斷增強。電子信息產業實現產值329.7億元,同比增長27.3%,占全部工業的10.9%。裝備制造產業實現產值531.4億元,同比增長25.2%,占全部工業的17.6%。生物化工產業實現工業產值466.2億元,同比增長14.1%,占全部工業的15.5%。農副產品深加工及食品產業實現工業產值786.5億元,同比增長7.5%,占全部工業的26.1%。輕工業及其他產業實現工業產值609.4億元,同比增長10.9%,占全部工業的20.2%。
其中,蚌埠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量數達到了204戶,同比增加16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數量占蚌埠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22%,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達到了768.1億元,同比增長28%,占蚌埠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產值的29.8%,產值、增速均居于全省第3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4個百分點,拉動了規模以上工業增速5.9個百分點。戰略性新興產業、硅基產業、電子信息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等“四大產業”產值的增速領先全市平均水平,呈現蓬勃發展的良好格局。
二、蚌埠市工業結構面臨的發展難題
自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省域經濟建設重點轉向沿江開發,全省資源傾向合肥,蚌埠市經濟地位有所下滑,從與合肥、蕪湖并列為安徽三大綜合性中心城市,到如今全省GDP排名第七。主要是由于城市功能弱化的問題,其中工業的問題尤為突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呈現繼續回落態勢、項目儲備支撐不足、工業發展要素保障不夠,工業化進程滯后、產業結構層次偏低,傳統產業產能過剩,并且產能利用率低,戰略性新型投資規模與經費投入不足。
從歷史階段發現,蚌埠市的工業經歷了快速發展、位次回落、負重爬坡、崛起趕超等階段。雖然,近年來全市工業發展成果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工業產值大幅度增加,配套政策日益完善,創新創業活力激發。但是,仍然存在著比較尖銳的問題。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粗放型經濟模式的發展和濃厚的小農經濟意識嚴重的制約蚌埠市工業發展。
蚌埠的支柱產業沒有形成完整的專業化分工體系,在市場化過程中逐步被外來產業淘汰,產業集群的競爭優勢不突出。在大規模設備進口和產業結構升級中,重型機械工業被取代。目前蚌埠市的龍頭企業天潤化工、八一化工面臨環保成本的壓力,玻璃產業鏈條短未形成適度的市場規模和產業集群等。
此外,由于蚌埠市老城區還散布著零星的工業和倉儲用地,影響了城市的其他功能如居住、商業等,導致土地集約利用不夠,開發強度不高。蚌埠市產業園區基礎設施投入不足,規模較小,產業優勢不突出。整個市的工業園區都是以重工業為主,科技型企業和創新型產業較少。園區產業特色不鮮明,建設散亂,彼此相連缺乏整合,相互逐利惡性競爭,空間發展不協調。
三、蚌埠市“十三五”時期工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置身當前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蚌埠工業發展仍處于黃金發展階段,要主動抓住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以及“中國制造2025”等重大機遇,堅持“工業強市”戰略目標不動搖,堅持走具有蚌埠特征的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提高自身創新能力為引領,推動產業全面發展,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為主導的先進制造業體系。
《中共蚌埠市委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運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紡織服裝、精細化工、食品加工、建材等傳統產業發展層次”,“統籌推進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
蚌埠市目前的工業發展應當堅持貫徹落實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方針政策,按照“十三五”規劃的新理念、新措施進一步完善工業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其基本概括為以下五點:
1.以創新驅動戰略為核心,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依托周邊多所高校、研究院,充分發揮合蕪蚌“人才特區”優勢,集聚創新資源,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把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要突破口,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為基礎,堅持把集群化、規模化、高端化、鏈條化作為工業發展方向,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四個一行動計劃”(實施一批重大項目、集聚一批龍頭企業、突破一批關鍵技術打造一批產業基地);擴大工業規模總量,增加工業投資與技術改造投資;應當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支持制造業由生產型向生產服務型轉變;培育自主創新品牌,全面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
2.調整傳統工業產業結構,發展和壯大蚌埠的優勢產業,進行政策扶持、資金扶助和資源集中,引導企業集群集聚發展。蚌埠市工業發展應當以產業新型化為方向,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加快傳統加工制造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產業整體素質、核心競爭力和發展層次。大力培育電子信息產業、玻璃及玻璃深加工和汽車零部件等具有發展前景的專業。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通過高新技術,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對優勢企業予以適當資金扶助,大力促進資源向優勢產業和企業集中。
3.加快城區老工業企業全面完成搬遷改造任務,引領老工業基地轉型升級。抓住國家、省支持老城區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政策的重大機遇,組織完成市城區化工企業“退市進園”工程,并實行原址生產線全部關停,釋放城市發展空間,建設生態宜居、功能完善現代化城市,徹底解決基礎設施老化、落后產能集中、安全隱患突出、環境污染較為嚴重、等問題。
4.提升園區建設,進一步完善產業鏈條。大力推進以開放型經濟為主的蚌埠高新區建設,培育形成硅基新材料、電子信息、高端裝備制造等3條以上在國內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產業鏈;注重產業功能、空間對接與協作,打造主業突出、特色鮮明、功能完備的產業集群,實現工業園區由數量發展向質量提升轉變;建立完善的招商引資政策機制,激發蚌埠市工業產業園區的招商活力。
5.發揮區位優勢。蚌埠市由于地理優勢,具有長江經濟帶、中部崛起、中原經濟區、國家老工業基地、“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戰略平臺效益疊加的政策優勢,應當加強交通建設,加快鐵海聯運發展,為工業發展提供強力支持;利用地理優勢,深化與東部沿海地區的合作,促進合作對接,承接產業轉移,引進優秀項目。
四、小結
本文從蚌埠市的GDP與工業產業的發展現狀研究,回顧了“十二五”期間蚌埠市三次產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以及工業發展取得的良好成績,并結合蚌埠市工業的實際情況,分析了蚌埠市工業發展面臨的幾大主要問題。認為在目前發展階段,蚌埠市應當抓住重要機遇,聚焦工業突破,振興實體經濟,促進蚌埠市工業結構的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從“工業大市”走向“工業強市”,以第二產業的快速發展拉動整個蚌埠市的經濟增長。
參考文獻:
[1]趙倩.蚌埠市新興產業的發展研究.現代營銷(下旬刊),2016- 08-29.
[2]顧楷.蚌埠市工業經濟發展綜述.蚌埠新聞網,2018- 02-28.
[3]張文連.蚌埠:鎖定工業發展新動力.安徽經濟報,2015-01-15.
作者簡介:李夢(1996- ),女,安徽蚌埠人,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2015級本科生,經濟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