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心
摘 要:我國經過了一段改革開放歷程后,飛速的經濟發展也帶動了綜合國力的提升,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國內居民的收入不斷增長。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伴隨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重視,尤其是持續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內在聯系的方面。中國經濟的增長與經濟結構之間的關系對于我國全國的經濟發展來說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因此,明確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的利用關系進行下一步的優化發展。本文通過研究中國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間的內在關系,并依據一定的數據分析,希望能對加強經濟發展提高可行建議。
關鍵詞:中國;經濟增長;經濟結構
一、簡析經濟增長
1.概況
經濟增長問題一直是經濟學中備受人們關注的問題,因為國家的經濟增長無論是經濟結構或是財政收入的狀態,都決定了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健康情況。自改革開放戰略施行以來,我國經濟一躍至全球第二的經濟總量,角色轉變成一個具有龐大經濟體和工業、制造業的大國。由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過快或多或少會出現許多的“后遺癥”問題,我們也不能放松對于經濟問題的關注。例如從經濟結構方面,就凸顯出供給結構、可持續發展、內外需拉動上的缺陷情況。為應對這種經濟上的缺陷與漏洞,本文從多方面對缺陷進行了討論與分析,明確了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之間的關系,同時根據關系探討出進一步加快經濟增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理論。
2.問題與矛盾
總的來說,我國經濟建設中出現的問題與矛盾主要可從三個方面歸納:(1)經濟發展與經濟結構互相匹配程度不足,經濟發展的速度出現過快的現象,這種現象影響著我國的經濟結構的穩定。(2)國家經濟增長與居民經濟收入的緊密型不強,國家的經濟增長具體體現在國家的國力與國家經濟水平,然而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國家經濟水平的提高對于老百姓來說并沒有顯著的變化與提升。(3)經濟發展達不到資源承載能力需求,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并不穩定,在發展的過程中雖然出現發展較快的現象,但是卻嚴重的偏離了我國的資源承受能力。
我們應該正視以上三個方面的問題,積極的剖析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間的關系,對兩者的內在關系和匹配程度有一個正確的認知,便于我們未來合理的處理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在這三個方面“不匹配”的問題。
二、列舉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不協調狀況
即使我國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取得了傲人的經濟增長速度,但是總的來看還是偏向于粗放型經濟發展階段,從三個方面能夠看出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的不協調關系。
1.產業結構比例不協調
我國的第二產業與第三產業脫節尤其明顯,第三產業發展緩慢的問題開始逐漸阻礙了我國發展第二產業且難以進行第二產業的結構比例調整。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緩慢程度具體來說明的話,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占比還不到第二產業的半數。第三產業若不及時調整產業結構,勢必陷入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惡性發展循環。要調整第三產業的產出結構比例,一是要進行產業內部體制機制改革,推進投資投入結構不斷調整,形成勞動生產率的改變。二是依靠第一產業投資比重的升高,并維持第二產業投資規模的前提下,進行第三產業投資比重的升高,形成農業剩余勞動力向第三產業靠攏的形式。第二類方案目前被國家普遍用于產業結構中來維持經濟穩定發展。
2.內外需直接不協調
我國內外需包括投資和消費需求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長期時間內,都沒有得到協調的統一。相比于我國大量的投資需求,消費需求的經濟量只能達到投資需求的半數。從近20年的數據報表上看城鄉、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高于標準值且在不斷遠離。尤其是城鎮內部居民的收入差距相較于標準值偏移遠超出城鄉居民,說明其收入差距分配過大,進而造成了內外需求的不平衡影響我國城鄉、城鎮居民整體的消費需求。
3.經濟與能源節約不協調
從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趨勢來看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國內經濟發展的質量沒有達到同等量的經濟規模,甚至于要犧牲經濟發展質量來發展經濟規模。相關研究數據發現我國的經濟能耗每增長一個單位只能給國內GPD帶來0.067單位的增長。總的來說,我國的經濟、能源不協調的情況就是以高能耗換經濟增長的手段所帶來的“后遺癥”,這樣的經濟發展方式付出的代價過于高了。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自然資源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本,應該受到全人類的重視與適度開發。國家應該抓緊新能源、新技術的開發,爭取利用科技的進步彌補目前發展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實現經濟、自然資源、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三、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的不協調關系的影響
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的不協調發展帶來的影響,體現在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增長遠低于經濟增長的速度,在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總體有利條件下,我國居民在收入分配的環節上出現了問題。其問題是造成我國居民收入普遍偏低且城鄉收入差距大的主要原因。這種趨勢帶來的不利影響會導致社會成員的消費能力受到制約,使內需大量減少,所以說居民收入水平偏低給產業結構增加了難度。在第二產業的發展受到制約的情況下,
四、第一產業也將陷入惡性循環的發展環境內。
與發達國家的經濟體相比較來看,我國的產業結構屬于嚴重失調的情況,并且第三產業在整體社會經濟中所占的比例偏低。從GDP支出上看也可以發現,我國城市居民在消費上的支出比例極低;從消費結構來分析的話,較高的收入水平是消費服務產品的前提,所以收入嚴重制約了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3]。同時我國GDP的增長伴隨著資源的大量消耗,造成了未利用資源的浪費情況。我國經濟增長伴隨著不僅僅是高能耗的代表,更是能源嚴重浪費的表現,主要原因還是我國目前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收入直接的關系還沒有朝著正確的發展方向調整,出現了協調性不佳的狀況使經濟呈現粗放型發展。解決這種問題,還需要我國政府合理使用政策和宏觀調控手段去改善。
五、針對我國目前經濟增長與結構不協調關系的幾點改善建議
1.推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我國政府應該重視目前這種不協調關系帶來的負面影響,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地實現經濟增長與結構的協調發展。首要任務是調整國民經濟的需求結構,使我國的經濟發展擺脫傳統的投資、出口模式,轉向消費、投資、出口三者協調促發展。另一方面,我國政府可以著手持續調整第三產業的結構,以目前發達的第二產業--工業為主,帶動第一產業--農業、第三產業--服務業結構的調整,只有實現第三產業在GDP中的高占比,才能促進我國向現代化經濟結構發展。最后要增加在科技研究上的投入,從勞動力密集向著創新模式、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
2.調整收入分配
為了解決經濟增長與收入情況的協調,政府應要著手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實現收入分配的科學性、合理性,在財政收入滿足政府運行基礎條件的情況下實現國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群眾的收入分配,切實提高低收入群眾的消費能力。另外也要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社會保障資金、提高城鄉居民低保標準,讓低收入群眾擁有穩定的社會保障,切實加大政府對低收入群眾的幫扶救助力度。隨著居民收入的增長,我國城鎮、城鄉居民的消費水平也會不斷攀升,有望扭轉我國目前收入差距過大,消費水平過低的情況,實現了拉動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有利循環。
3.加強政府管控經濟的能力
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們帶來了對政府宏觀調控功能的關注。近年來各大金融危機證明了,政府對于經濟的管控也非常重要,尤其是對于現代化市場經濟的發展,必須發揮出自身在市場中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同時踐行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提高我國經濟的抗風險能力。其次,以宏觀調控和經濟結構轉變為目標,以靈活、針對性的政策引導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因此,加強政府管控經濟的能力,進一步的提高經濟增長與國家經濟結構及人民的生活經濟水平的關系,這樣才能更好地推動我國社會經濟與國家經濟的良性發展。
六、總結
經濟增長問題在經濟學中一直是核心的研究方向,目前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的良性發展尤為重要。本篇對于中國的經濟增長與經濟結構數據分析后發現,我國的供給結構、需求結構有待完善;另一方面,第三產業的經濟占比極低,在工業經濟體量龐大的前提下,農業、服務業整體薄弱;其次,居民收入普遍低于經濟增長速度,無法有效刺激居民消費需求。于是我們總結得出,應調整經濟增長與結構存在著不協調的關系,使我國經濟平穩地運行。
參考文獻:
[1]周一明.中國產業結構變遷與經濟增長研究[J].當代經濟,2017(18):4-7.
[2]鄒圓.中國產業結構變遷對經濟增長質量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16.
[3]劉毅.中英貿易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研究[D].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