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華
什么能使人體蘊藏豐富的能量迸發出來呢,那就是信心。
我有一位初中時期的班長叫王啟林,1975年夏,麥收時節,當時還處于農村大集體時代,生產隊用那種舊式脫粒機脫離,這種脫粒機沒有任何防險裝置,星期天放學回家,才十三四歲的他被生產隊長安排去幫忙脫粒,他干事很認真,看到有許多麥穗掉落在脫粒機旁,于是順手便從地上抓起一把麥穗向脫粒機口喂去,結果高速轉動的脫粒機輪子把他的右肢吸進去并打碎了。當時鮮血滾流,差點丟了性命。但暑假過后他仍然堅持上學,當時正處中國文革動亂末期,農村普遍貧窮,家里又無任何營養品補身,在學校里是經常連飯都吃不飽,我清楚地記得他有好多次昏迷倒在地上被我們扶起,當他醒來后,第一句話總是說:”謝謝你們,我沒事!“上高中后,我們又同學了兩年,他始終是我們的好哥哥,好班長。
高中畢業后他回到了農村,因為身體殘疾,繁重的農業體力勞動他多少干不了,特別是窘境的家庭條件壓得他喘不過氣來,他毅然發奮學醫,拜師學藝,走上了探究醫學的道路,后來他開辦了一個個體門診,為了贏得患者的滿意,必須練就一手過硬的技藝,可這對于他來說就是難上加難了,他經常用自己的身體做實驗,用左手打吊針,第一次他在一根血管上錐了十五次沒有成功,他哭了,但他沒有退縮。決定在自己的第二根血管上做實驗,終于他首次取得了成功。
他開辦個體門診,必須要具備從業醫師資格,要考取從業醫師證??勺x小學、初中、高中時,正處于轟轟烈烈的文革時期,燦爛的青春被白白斷送,更不要說醫學知識那是一點都沒有呀。怎么辦呢?他知難勇進,拿起課本開始讀書,當時面對中等專業衛生學校的教材,他是一片茫然,畏懼之心油然而生,在經過了一番白熱化的思想斗爭后,信心終于戰勝了一切,經過了兩年的挑燈夜戰,夜以繼日的研學,他終于取得了中等專業衛生學校函授畢業,獲得了當時還炙熱燙手的中專文憑。在之后又考取了從業醫師資格證,王啟林從一個醫學文盲變成了一個國家承認的具有初步醫學知識的鄉村醫生,他實現了人生第一次質的飛越,同時他也獲得了一份美滿的愛情。
王啟林所在的村是一個大山深處的鄉村,村民們不管得了什么病,第一個要找的就是王醫生,這種現狀就給王啟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須什么都懂,必須是一個全科醫生。
可有一件事深深觸動了他,1985年11月5日,他姑姑的兒媳坐月子了,生了一個大胖小子,孩子的降生全家都樂壞了,可是沒到7天孩子確丟了,其原因是臍帶感染所致,這就是這里農村一帶所說的新生兒所得的“頭七風”病。這種病的病因主要是接生時接生工具消毒不嚴所致,這個村的孩子在醫院出生幾乎沒有,都是需要時請當地的接生婆來接生,接生婆又不是專職的,切又沒有專用的接生工具,哪家要生孩子就在哪家拿一個布剪用開水燙燙或用火撩撩就用,若遇到生銹的布剪那就倒霉了,上面那個新生兒就是接生婆用了生銹的布剪剪了臍帶。這里因剪生工具消毒不嚴導致新生兒丟失現象還不止一例兩例,且他姑姑的兒媳是中年得子,自孩子丟了之后再也沒有懷上孕了,至今無子,多可惜呀!這件事激發了王啟林,他立志要當一個鄉村全科醫生。他決定破除世俗觀念學習婦產科,他來到縣人民醫院找到院長談了自己的想法,并請求以觀摩學習的身份到婦產科學習,院長很驚訝,驚訝的不是他的性別,而是他只有一只左手,但王啟林的精神和誠實打動了院長,院長最終答應了他的請求,并安排了一位有經驗的婦產科老醫生帶他學習,經過了三個月的刻苦學習和實踐,他以常人無法想象的毅力,克服了自己身體的缺陷,終于掌握了接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從此這塊窮鄉僻壤誕生了第一位“婦產科”醫生。他的精神傳開后,感動了全縣衛生戰線的同行們,1986年,他被縣人民政府評為該縣十佳衛士。
大山里的農民愛患風濕呀,腰酸腿疼呀,胃酸胃痛胃脹呀,等等疾病,這些病吃吃藥可以緩解一下,但像急性胰腺炎等病的甄別和及時治療就很重要,否則患者就有生命危險。還有溺水、突發性心肌梗塞、腦溢血等病的搶救,這就需要醫生有高深的知識和正確地急救措施才行。為了具有更高的醫學知識和醫學技能,他毅然決定走出大山上大學學習。他來到湖北一所醫學院的大門口,可他不敢進門,在校門口足足徘徊了一個多小時。怎么辦呢?最終他的信心還是戰勝了一切,他鼓足勇氣走進校門,毅然來到了大學校長的辦公室,說明了他的來意和請求,校長被眼前這位身處殘疾的鄉村醫生的求知精神所打動,但這是沒有先例呀,況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大學是沒有自主招生權力的,這給校長出了一道難題,最后校長說:等我們商討一下再說吧,王啟林留下了地址回到了家。一個周,兩個周,三個周過去了,他感覺這沒有希望了,一天下午三點左右他正在給一位患者把脈,忽然聽到門口有人在喊:“王醫生,有你的一封信”。王啟林急忙走出門打開信一看。是這所醫學院的一封掛號函件。信上說:經學校研究決定,同意你以“旁聽生”的身份隨九一屆(大一)學生聽課,學??梢越o你安排寢室和床位,一切費用自理。王啟林看罷,希望之光頃刻從雙眼迸發,他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在當“旁聽生”一年之后,他以堅韌的毅力和如饑似渴地攻讀,考取了該校的“函授生”,終于有了正規的國家承認的函授本科學籍。1995年,對于王啟林來說,是他人生的又一個轉折點,這年七月他以優異成績畢業了,獲得了該醫科大學的函授本科學歷。他成功了,他的家鄉人民終于有了一位正規大學畢業的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