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菲茨加拉德的短篇小說《富家子弟》講述了一個富家公子安森的故事,他因富有而產生優越感,從而對他的一生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本文將以埃里希·弗羅姆的異化理論為基礎,向讀者揭示20世紀20年代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異化。
關鍵詞:異化;孤獨;疏離;富家子弟
作者簡介:宋明仙(1995-),女,山東省德州市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學士。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1--02
引言:
作為一個富家子弟,安森從小就被照顧得很好,形成了他的有優越感,從而導致了他的異化。異化了的人同自己失去了聯系,就像他同他人失去了聯系一樣。他感到自己同他人都像物一樣,他有感覺,也有常識,可是他同自己以及同外界并不存在創造性關系。安森喜歡過愛他的女人們,但最后都拋棄了她們,其實他并不關心別人的感情。他曾經和他的叔叔羅伯特一家有過親密的關系,最后因為他過度插手嬸嬸的婚外情而與他們家關系破裂。他年輕的時候有很多朋友,但在他中年的時候卻沒有人和他保持聯系。他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也被異化了,越來越多的土地用于娛樂而不是保護自然。人們也不習慣去大自然里放松心情,而是沉迷于聚會。
一、人與社會環境的異化
社會環境是指人類生存及活動范圍內的社會物質、 精神條件的總和。從安森參軍的時間線推測,小說中的人物正處于“爵士時代”,那時的人們沉迷于享樂主義和金錢主義,社會環境是浮躁的、不穩定的,偏離了它應有的樣子。
整篇小說讀下來,我們發現作者對自然環境的描寫寥寥無幾,僅僅在第四部分有一些關于此方面的描寫:“巨大的浪花和皇家鳳凰號從明亮的沙灘上冒了出來,在他們周圍聚集了跳舞的空地,布雷德利的機房,還有一打以三倍的價格從紐約來的商品。”顯而易見,游艇、商店,還有的跳舞的美女和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他們破壞了大自然的和諧。大自然就其本質而言,是為人們提供休息,供人們放松、凈化心靈的場所。可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享樂主義的盛行,自然環境遭到了破壞。
安森一天工作八小時,剩余的時間都輾轉于各種各樣的酒吧和聚會。似乎享樂才是他生活的中心,而工作只是它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他在聚會上喝酒、跳舞,吸引女人,幾乎不去鄉下度假,享受自然風光。即使他去了鄉下,他也只是流連于其它各式各樣的酒吧,并不是平靜內心、放松自己。他把自己的時間都安排得滿滿當當,不過是害怕當他一個人的時候,他無法面對自己的孤獨。
二、人與人之間的異化
在這部小說中,安森與兩位不同性格的女性戀愛,兩位女性被他吸引卻又被他辜負。不僅在愛情方面,即使是親情和友情,他都沒有認真對待過,最終和所有人都疏離。他曾經在聚會上備受歡迎、流連于一個又一個的俱樂部,卻在中年時發現他竟然一個朋友都沒有了。安森與叔叔的關系也經歷了起起落落。起初,羅伯特叔叔教會了他很多,他們非常親密。在羅伯特的妻子艾德娜的風流韻事之后,他不再受叔父家的歡迎。這都表現出現代人的異化與疏離。
2.1人與家庭之間的異化
文章中很少提及安森與家庭成員之間的聯系。他唯一有著密切交流的就是他的叔父羅伯特,可是最終與叔父家的關系也分崩離析了。在安森青年時期,他與羅伯特一直都是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隨著安森的成年,叔侄之間的代溝凸顯,他們開始不認同對方的價值觀,感情慢慢地淡了下來。直到他聽說他嬸嬸艾德娜與年輕男子斯隆的婚外情時,他又重新與叔父家建立了聯系。這一次他固執又強硬地介入到這件事里來,全然不顧及他人的感受,艾德娜與斯隆為自己辯解的話語顯得蒼白無力,“它脆弱的軀體無法穿透安森意志的盔甲”,是他一次又一次的逼迫導致了斯隆的自殺。事實上,比起他叔父的感受來,他更考慮的是家族名譽。這種令他引以為豪的家族團結精神間接導致了一個人生命的喪失,然而他完全不對這件事感到一絲內疚,甚至不覺得他應該承擔責任。
2.2人與朋友之間的異化
安森的事業很成功,他的朋友們都很尊敬他。同時他也很熱心,經常幫助朋友解決困難。人們不僅敬佩他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敬畏他不可撼動的社會地位。亨特太太死后,亨特家族強烈的優越感日漸消失。在安森三十多歲的時候,他的朋友圈開始慢慢瓦解。他的朋友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開始參與新的關系,與他的聯系也更少。他的知心朋友沒給他留話就離開了。他試過聯系所有可能在紐約的人,但沒有人回應。這一切都與之前那個備受歡迎的安森形成強烈的對比。在青年時代,他是聚會的中心人物,贏得了各界人士的尊敬。但是現在,沒有朋友可以陪伴他,他是如此的孤獨。
三、人與自我之間的異化
作為一個富家子弟,一方面安森自大倨傲、以自我為中心;另一方面,他又很孤獨、敏感。這集中體現在他的戀愛關系上。在他的第一段感情中,他愛上了加利福尼亞女孩波拉,波拉思想保守、端莊優雅。他的朋友們都很驚訝安森竟然愛上了與他性格截然相反的人。但他們依然度過了美好的時光。波拉也很富有,但與安森不同的是,她擁有一種安森從未理解、或者說無法給予恰當回應的愛的能力。這就是為什么他總是和波拉產生對話。安森意識到他在這段關系中是非常不真誠的,即使他起初鄙視她的“情感的單純”,他最終還是被她的真誠和“巨大的嚴肅”所吸引。然而,這種真誠、這種波拉想要教給他的愛撞上了安森那骨子里的優越感,導致了他不顧及別人的感受,依舊沉溺于享樂。即使是約定和波拉的母親見面,他依舊喝得酩酊大醉,在波拉的表姐面前出盡洋相,從而給波拉的母親留下了不好的印象。盡管如此,他依舊不改正自己的行為,最終導致他錯過了與波拉訂婚。如果他抓住機會自我審視,并且改變自己,他是能夠挽回局面的。直到波拉嫁給另一個人之后,安森才醒悟過來他是多么愛波拉,但為時已晚。在此之后他變得更加玩世不恭,又與和他性格相同的多麗陷入愛情。他們都是戀愛高手,一開始也沒有打算認真對待這段感情。為了顯示他們的優越感,他們絞盡腦汁,使出渾身解數。在與安森交往的過程中,多麗發現自己真的愛上了安森。她在安森看到了情感上無能的女人所追求的兩個極端,一種放縱欲和一種保護性的力量。在他的性格中,她同時感到了既堅硬又柔軟的力量,這兩種力量滿足了她的天性。多麗在安森身上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安森卻把她當成了一種減輕他失戀痛苦的工具。當多莉決心投身于安森的懷抱時,他殘忍地拒絕了她。這兩個女孩都誠懇地拿出真心來對待他,希望能得到回應,但都以絕望告終。在這兩段戀情中,他愛波拉,但卻始終不肯放下他的優越感,讓波拉一次又一次希望落空。多年后,他與波拉再次相遇,他感覺“她喚起了他腦海里那種揮之不去的舊情緒”,但是他卻假裝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過。他不喜歡多麗,只是拿她來排遣寂寞,卻表現得很愛她,讓多麗經歷看到希望又絕望的心理落差。他對她的拒絕似乎使他的優越感得到最大的滿足,然而,他在內心深處是空虛的。
從表面上看,他很活潑,交際能力強,很受人歡迎。事實上,他是孤獨、脆弱的。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拒絕和他的朋友們競爭,因為他總是在中心。當他不是中心的時候,他就“撤回他的家庭”。他沒有勇氣面對失敗,所以他就躲到他認為安全的地方去。當他步入中年,他漸漸與家庭失去了聯系,也就失去了庇護所。所以當他走在街上,他甚至不敢見到一個孤獨的過路人。而他的孤獨正是由于他的優越感造成的,他不顧及他人感受,慢慢地和別人疏離,自身也就異化了。
結語:
觀察安森的一生,我們不難發現,他的異化從童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他與人之間的距離并沒有拉近。這不僅僅是他自身的問題,還與他當時所處的社會環境有關。在“爵士時代”,人們過于追求享樂,忽視了精神健康的發展,所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的異化也是不可避免的。
參考文獻:
[1]Fitzgerald , F.Scott. The Rich Boy[A]. James Cochrane. The Penguin Book of American Short Stories[C].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 1994.
[2]謝桂玲.《富家子弟》中人物的雙重性格分析[J]. 時代文學,2011.2.
[3]趙端陽,王建軍.評菲茲杰拉德的短篇小說《富家子弟》[J].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2003.Vol. 25 No.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