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龍子珮(1998.3-),女,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文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領域: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1--01
“想必是有人陷害了約瑟夫.k,因為他并沒有做什么壞事,一天早上卻被捕了。”
“像條狗”他說,仿佛K死后,他的羞恥仍將長存。”
——《審判》
這是《審判》開頭和結尾。整部小說講述的就是約瑟夫.k從被控告到被執行死刑這一年的經歷。
從房間、街道、銀行這些典型環境來看,小說的背景應該是現代文明的國家,因此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這個國家應該存在著現代文明的司法體系。K自己也相信:“畢竟K生活在一個法治國家,所有法治都屹立不倒,誰敢在他的住處侵犯他?”這樣的法治信仰讓他相信無罪就不會被審判,總還有地方說理,還可以尋求正義。然而直到約瑟夫.K到被執行死刑的那一刻,我們仍然不知道他到底犯了什么罪。
這個司法體制種種荒誕之處隨著約瑟夫.K了解的不斷深入,逐漸展現出來。
首先是拘捕。這是法院第一次對K人身自由的限制,然而在執行的過程中,執行的兩個“便衣警察”除了說自己是執行命令外,既沒有穿制服,也沒有出示表明自己身份的證件。這一切都是不符合執行逮捕的程序的,而K也完全有理由懷疑他們的正當性。在這個法治社會,公民的人身自由竟然可以被無緣無故限制,不得不說是一種諷刺。
其次是法庭。這里的法庭幾乎隱藏在每一個閣樓上,但卻沒有任何的法院標志、沒有任何的專業人員。審訊室里擠滿了形形色色的人,K后來才發現他們的胸上都帶著一個法院的徽章,原來他們都是法院的工作人員。可他們沒有具體的職務、沒有原告、沒有審判的環節,我們竟然完全不知道這樣龐雜的法院系統的內部分工。初審也沒有任何的目的,甚至K犯罪的理由也仍然模糊不清。法院的神圣性似乎隱藏在永遠只在傳說中、可望不可即的高等法院,甚至K在臨死前想到的最后的問題仍然是“那個他從未見過的法官在哪里?那個他從不曾去過的高等法院在哪里?”所有人提起法院的肅然起敬,和在當事人缺席的情況下做出審判的荒謬程序形成了鮮明的反諷。
后來是律師。在律師那里我們才知道,有許多和K有著一樣經歷的人。律師看上去兢兢業業,可對案件的具體情況總是支支吾吾扯東扯西,從來不肯給當事人一個明確的答復,總是用看似沒有希望又有一點希望的話來使K對這個案子更為憂慮。更何況,對完全不知道的指控內容來寫答辯書無疑是天方夜譚,但律師仍然樂此不疲甚至看上去總在忙碌。
最令人費解的是執行死刑的過程。K的不反抗問題稍后談到,派來執行死刑的是兩位穿著小禮服的男士。他們甚至沒有出示任何的判決,沒有表明任何的身份,就一左一右緊緊夾住K:沒有手銬,“那是一種嚴格遵照規定的握法,熟練而令人無法抗拒。”這表明其實這樣的死刑執行已經有很多次了,執行者們都駕輕就熟。一個文明法制下,竟然有公民的生命未經任何法律程序,就被隨意帶到荒郊野外處死還被棄之如狗,這對待生命的輕視態度實在令人膽戰心驚。
小說通過約瑟夫.K的遭遇,實際上是跳脫出個體生命的遭遇而達到一種普遍性的觀照。從表層來看,以字母K為名就暗示了身份的不確定性,他也可以是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人;而小說中雖然多次寫了K的穿著,但K的樣貌卻是模糊的,是一個可以淹沒于蕓蕓眾生的中年男子。他職位平凡、身世平凡、生活平凡,但饒是這樣官司還是找上了他。從內容來看,多處都表明有許許多多和K有類似經歷的人,無論是法院的走廊上,律師的家中還是執法者執行業務的熟練程度,都在暗示著我們K不過是這樣法制體系之下的又一個犧牲品罷了。前有古人,后也還有來者。這也正是悲劇感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的原因:生活在這樣的體制中,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是下一個約瑟夫.K,在這“法律”的羅網下無處可逃。
然而,小說中絕大多數人都沒有意識到惡法的存在,也沒有意識到法制體系的荒謬性,反而完全放棄了掙扎、抗訴的機會,服從于這并不合理的法院運行規則,做著無意義的努力。
而深層的荒謬感在于,原本對自己有著清醒認知的K也逐漸接受了這一套體系,不再去追問自己是否有罪,甚至被說服放棄了對無罪釋放的希望。K原本不想因為案件影響自己的工作生活,但工作中卻又時時刻刻想著自己的案件而無法專心工作。明明應該堅持對這一套不符合常規的法院體系視而不見,卻一次比一次焦急。K開始還在審訊室里對這一套體制的弊端極盡諷刺挖苦,展現他的不屑一顧;后來卻將他遇見的任何一個與法院有關的人都當作救命稻草,甚至是風流的女仆,甚至是乞丐般的畫家。甚至了解的越多,他就越迷失,也越絕望。在這個幾乎人人與法院有關的地方,人人都知道K有一樁很嚴重的官司。K接受了這種說法,放棄了清醒的自我認知,也接受了按照這套法制體系去思考,而不再質疑體系本身的合法性。
然而文中其實已經暗示了,在體制內永無真正解決之日,有的只是拖延,只是循環。“這些檔案留在司法程序中,按照法院辦事處對公文傳遞的要求,將被繼續呈送給更高階的法院,然后再回到較低階的法院,就這樣來來回回,頻率時高時低,停頓時間或長或短。”K以及身處官司的所有人無非是試圖達成表面的無罪釋放,然后永遠活在另一輪審判即將來臨的恐懼中。在這樣的循環中,所有努力都是無意義的。這讓我想到那個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在加繆的筆下,反抗荒謬的西西弗斯是幸福的。然而在我看來,此前的K并未意識到自己在做循環推石上山的無意義抗爭,而當他意識到了,悲劇也就來臨了。他終于放棄了抗爭,放棄了循環,用聽之任之的死亡來結束這一場荒誕。
K終于不是英雄,無法像西西弗斯那般成為反抗的英雄。他終于以死亡求得解脫,就在法的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