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榮榮
摘 要:繪本閱讀能幫助孩子觀察、發現、認識世界,培養閱讀興趣、學習興趣,夯實語文基礎知識。在語文教學中可利用繪本激發孩子的好奇心,引導孩子開動腦筋及展開想象,進入繪本情境,并自行組織語言表達繪本內容與個人感悟、觀點,以促進想象能力、表達能力的發展,從而有效貫徹落實素質教育理念。
關鍵詞:閱讀;想象;繪本;表達
繪本色彩鮮艷、形式新穎,以圖文并茂、童趣盎然、內容豐富為特點,繪畫生動優美新奇、語言簡練精妙,故事性與趣味性強,蘊含了大量人文知識,能為孩子帶來強烈感官刺激與直觀體驗,可激發孩子閱讀興趣。小學語文教師應掌握繪本特征,選擇內容充滿童趣童真、主題積極向上的繪本實施閱讀教學,通過繪本閱讀教學豐富孩子的情感體驗、知識體系,引導孩子在圖中悟文、在文中讀圖,品味繪本語言、感悟繪本思想內涵,有效開發多元智力、啟迪思維與智慧,促進孩子想象、表達能力的發展。
一、繪本閱讀與想象力
指導孩子采用正確的方法閱讀繪本是促進想象力發展的基礎,教師指導孩子閱讀繪本的過程中應堅持快樂閱讀原則,保證閱讀過程開放、自主、互動,不應照本宣科地讀字或過于注重字詞、句式教學,可與孩子一起閱讀文字少、畫面情節較為突出的繪本。教師要用喜悅、快樂及具有美感的聲音為孩子閱讀繪本正文部分,同時為兒童留下看書、思考與想象的空間,避免不斷說明、提問或說教,讓孩子能夠自主品味繪本故事,逐漸沉淀體驗及感受,并將沉淀的感受、體驗轉化成知識、智能。在指導閱讀時,教師可引導孩子仔細觀察畫面,尤其是繪本封面及扉頁的圖畫,鼓勵孩子根據繪本封面文字、圖畫大膽想象繪本故事的事件、人物、情節、地點、時間等,使孩子能夠在閱讀前構建故事的大致結構,讓孩子通過想象入情入境,使語文課堂彌漫想象、創造的色彩,同時增強閱讀興趣[1]。充分利用可擴展性及不確定性的圖畫內容、留白,或通過遮蓋繪本中的部分圖片引導孩子在課堂中通過合情合理的想象、推理去猜測繪本故事情節,感受畫面隱藏的故事,通過想象補充故事留白,在故事前后片段之間建立聯系,以“無中勝有、無中生有”深刻感悟繪本主題。閱讀繪本后,可鼓勵孩子大膽設疑、猜想或預測,嘗試續篇繪本故事,使孩子在繪本閱讀中形成的想象力得以延伸拓展。例如,閱讀繪本《逃家小兔》前,先讓孩子感知畫面,主動編碼圖畫信息,根據封面中對視的兔寶寶與兔媽媽大膽想象繪本故事,閱讀繪本中的圖1及圖2后鼓勵孩子想象兔寶寶會用什么方法逃走、逃到哪里。閱讀后,教師可告訴孩子繪本內容并不是唯一正確、合理的故事,啟發孩子通過想象創編或仿寫故事:假設自己是兔寶寶,那么還想逃到哪兒及怎樣逃?兔媽媽又會想出什么新的辦法找到兔寶寶?在指導孩子自主想象、創造的過程中培養其探索能力。
二、繪本閱讀與表達能力
繪本閱讀可綜合培養閱讀能力、寫話能力、表達能力。孩子的寫話能力處于啟蒙階段,可通過繪本閱讀賞析教學逐步培養孩子有條理、完整性地敘述表達能力,為寫話活動打下基礎。引導孩子欣賞及敘述閱讀繪本時應抓住豐富多彩的書中圖畫,對封底與封面圖畫進行提問,啟發孩子表達圖畫中的自然現象、動植物、人物等,述說動物或人物的表情。教師引導欣賞、述說時可采用個體講述或小組探究交流形式,通過交流共享、提煉總結、述說評價等促使孩子在相互補充、自我對照的過程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另一方面,表演繪本故事也可以促進孩子表達能力的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應為孩子創設表演環境,引導孩子根據自己的理解融入自身情感,用肢體動作、語言表現繪本故事內容。例如,閱讀繪本《咕嚕?!窌r,可讓孩子分別扮演小老鼠、小松鼠、狐貍、貓頭鷹、蛇等角色,繪聲繪色、活靈活現地表演繪本故事,在表演過程中培養表達能力。此外,可引入游戲閱讀教學法提升孩子的表達能力。閱讀游戲能夠引導孩子聯系實際生活,學習繪本圖片、文字,激發閱讀興趣,讓孩子在相對熟悉的情境中融入真摯情感閱讀繪本,表達繪本內容,從而促進表達能力的發展。例如,閱讀《花婆婆》時,可在課堂中設置“小配音員”游戲,先讓孩子說說畫面上有什么,隨后將文字內容與畫面聯系起來,自己組織完整的語言為畫面配音。也可以在課堂上設置“接力棒”游戲,圍繞繪本中的一幅圖,讓班上的每個孩子針對圖畫內容說一句話,由多個孩子組織的只言片語接力講述完整的繪本故事。通過接力游戲培養完整性、連續性思維及邏輯表達能力。
綜上,繪本畫面豐富、情節有趣、故事人物完整,容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能夠調動孩子的多元感官體驗,引導孩子尋找一個獨特新穎的世界;能使枯燥乏味的閱讀教學變得生動有趣,有助于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語言文字組織能力、表達能力與想象能力。利用繪本實施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注重以圖為引,合理導入新知及加深理解,熏陶孩子們的情感,利用特色活動幫助孩子深層次理解繪本內容,最大化發揮繪本的教育功能。同時,教師也要留下想象空間,引導孩子對繪本進行模仿表達,讓孩子在閱讀繪本的過程中不斷收獲知識與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沈倩.幼兒繪本閱讀評價體系建設與落實的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