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外英
摘 要: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必須從字詞句抓起,夯實語用基礎;然后再讀寫結合,提升語用能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語用;細節
當真語文在全國轟轟烈烈地開展后,語文老師再次把目光焦聚在了“語用”上。那么,在語文課堂上該如何找到“語用”訓練點,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呢?我在教學中是這樣做的。
一、生字入手,夯實語用基礎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雖說是五年級學生了,但很多學生經常還會寫錯別字。我在教學生“厲”字時,出示了一組同音字“歷、厲、勵”讓學生辨別。學生思考片刻后,語出驚人,竟把辨別方法編成了口訣:日歷、臺歷、歷史表時間,厲害、厲聲、嚴厲“嚴”當頭,獎勵、勉勵、勵精圖治表鼓勵。在表揚鼓勵該學生后,我順承著學生的方法,出示了相關的填詞練習,幫助學生積累詞語并學會運用詞語。學生自己思考編出來的口訣遠比老師的重復說教實用有效,學生不僅快速地記住了這三個同音字,還會在生活中運用它們。
二、緊扣詞句,落實語用訓練
清晰的思維是學生進行邏輯語言表達的前提,所以,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中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了解段與段之間的關系,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從而對學生進行語言的訓練。在學習《棗核》一課時,通過分析教材,我發現“棗核”一詞至關重要,可以作為感知全文的線索,于是我請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找出帶有“棗核”一詞的四個詞組:索棗核、見棗核、說棗核、議棗核。在此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圍繞四個詞組進行說話練習,當學生能把每一句話說清楚的時候,我提出新的要求:請把四句話連成一段話。然后,我告訴學生剛才說的四句話就是各部分的段意,把它們連起來就是課文的主要內容,平時我們可以像這樣用合并段意的方法概括主要內容。最后,我向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如果能用自己的話把這個故事講出來就更好了。
在這一過程中,我沒有逐句逐段地分析講解,而是由詞到句、由句到段,再由段到篇,讓學生明白了課文的脈絡,學會了歸納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學生的思維得到了發展,語言也得到了訓練。
三、讀與寫相結合的方法來提升語用能力
引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用型課堂的關鍵所在,在課堂中加以運用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掌握表達方法,提升語用能力。讀與寫相結合的方法是語言文字運用的有效策略。要將語言文字的運用落到實處,我們可以從這些細節入手:
1.循序漸進抓仿寫
小學生具有很強的模仿能力,我們可以根據教材特點,根據學生的認知情況,指導學生仿寫。低年級學生可寫一句比較完整的句子,提高遣詞造句的能力。如學習了關聯詞“因為……所以……”后,讓學生仿寫表示因果關系的句子。中年級學生能力加強了,可模仿開頭、結尾、片段描寫,學寫構段方式和常用修辭方法等。如學過《廬山的云霧》后,引導學生按總分的構段方式仿寫一段話,可寫小動物的可愛姿態、校園花壇的美麗景象或課間活動的熱鬧場面等。學生通過這樣的仿寫,連句成段的能力得到了真正的提高。
2.拓展思維練擴寫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善于尋找課文中的“空白點”,制定語用訓練點,培養學生的語用能力。如學習《自然之道》一課時,在教學到食肉鳥啄食幼龜這一環節時,書中是沒有描繪出具體場面的,我讓想象寫話:數十只小幼龜成為食肉鳥的口中之食的場面是怎樣的?學生對文本進行補充后,使得群鳥叼食龜群的畫面讓人感覺違背自然規律帶來的惡果是相當殘忍的。這樣的擴寫練習,實現了對文本更深刻的認識;這樣的擴寫練習,使學生明白了如何運用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等細節描寫把場面寫生動具體;這樣的擴寫練習,為學生提供了奔馳想象的空間,提供了練習表達的機會。
3.課外延伸練續寫
課文中的某些情節有時會省略、跳躍或戛然而止,我們要抓住這些細節,在學生閱讀時引導學生進行續寫,既能加深對文章的理解,又能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例如,在《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的結尾處寫到小女孩在大年夜被凍死在街頭,這樣的結尾讓人感覺非常遺憾,這也是孩子們不愿看到的結局。此時,我引導孩子想象假如小女孩跨越時空來到我們中間,你會怎么做,小女孩會變成什么樣,以《假如》為題續寫故事。孩子們的情緒高漲,他們的語言表達欲望被喚起,一個個新的故事應運而生了。
4.展開想象練改寫
小學語文中的古詩詞是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的結晶,學生在充分理解了詩詞的思想和意境之后,可以引導學生把古詩改寫成記敘文。如學習完《游園不值》一詩后,我讓學生想象:詩人在這次未遇主人的游園過程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又是怎樣做的?然后讓學生根據詩意,把它編成一個故事,中間要求穿插進春意盎然的景色描寫。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對原詩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還學會了運用細節描寫把事情寫具體,同時還提高了學生對美的感受和鑒賞。
語用型課堂是落實課改精神、語文本質回歸的課堂。我們語文老師要再次聚焦“語用”,潛心鉆研文本,從細節入手,用心創設情境,精心設計“練點”,搭建“表達”之橋,將語用訓練落到實處,實現語文課堂的真正回歸。
參考文獻:
劉仁增.讓語文回家:劉仁增語用教學新思路[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