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晶
[摘要]在課堂教學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積極采用情境感悟教學法,有助于增強教學的實效性。當下,在情境感悟教學中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優化解決策略:1.過于關注情境的創設,忽視了學生的感悟。教師創設情境是前因,而引導學生感悟升華,才是結果。2.過于關注知識的滲透,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情境感悟教學的核心在于激發學生的情感,只有當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之時,才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契機。3.對情境教學中即時生成的問題,缺乏引導。教師要關注生成,合理引導。4.情境設計的問題單一,缺乏思考性。設問要體現層次和梯度,提升學生的思辨力。
[關鍵詞]情境感悟;教學方法;預設生成
情境感悟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具體場景,幫助學生理解教材,發展學生的認知和情感,促進他們心理機能的和諧全面發展。通過下校聽課,我發現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師都很注重運用情境感悟教學法,但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不斷優化教學策略。
一、過于關注情境的創設,忽視了學生的感悟
在思想品德教學中,教師生硬地說教是達不到教育目的的,只有創設生動的情境,在身臨其境中引導學生感悟,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有一次,我到某中學聽課調研,聽的是七年級上冊《敬畏生命》一課。課上,老師為引導學生明白“生命至上”的道理,用幽默而生動的語言為學生講述了兩個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學生很快就進入到故事所描述的情境中。我想,此時正是教師引導學生交流情感、宣泄情感,從而升華主題的最佳時機。但是,教師并沒有開啟學生情感的閘門,讓其淋漓盡致地釋放自己的思想,并沒有給學生表達的機會,而是自己大發感慨,教育學生“要向故事中的主人公學習,永不放棄生的希望”。如果教師能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感悟與想法,一定會使教育的主題得到升華。
教師在進行情境感悟教學時,一定要處理好運用典型事例創設情境與引導學生交流感悟的關系,決不能厚此薄彼。記得情境教學法的創始人李吉林老師說過:“創設情境并不是目的,它忠實地為教育教學目的服務。”在情境感悟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是前因、是伏筆,而引導學生學習知識、提升能力、升華情感,才是結果、是主旨。
二、過于關注知識的滲透,忽視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
教學不光是傳授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把學生培養成為人格健全、情感豐富的人。因此,我們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把情境創設與情感陶冶融為一體,寓教育于情感之中。
記得我聽了一節九年級的思想品德課《我對誰負責,誰對我負責》,感觸很深。那節課,講到了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法定義務,以此提高學生的道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學生孝敬父母的責任感。講這節課的老師語言通俗而不失幽默,對學生很有吸引力。在他的引導下,學生踴躍發言,很快就掌握了本課的知識點。老師也恰到好處地運用案例教學,進一步加強了學生的理性認識,使學生認識到父母或子女不盡法律義務的行為是違法的。在這節課上,師生之間談笑風生,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從這些方面看,這無疑是一節成功的課。
但我仔細揣摩,總有種“望梅止渴,而不解渴”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孝敬父母既是傳統美德又是法定義務,可講課教師突出強調了子女與父母之間的法定義務,而忽略了從親情角度來教育學生要孝敬父母。我們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親情往往是最重要、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種情感。記得我在讀初中時,只因學會了一點知識,就回家理直氣壯地對辛苦操勞的媽媽說,父母對子女關愛倍至,這是應盡的義務。沒想到,母親聽完我的話,傷心地哭了。當時年少無知的我并沒有讀懂母親的眼淚,現在成家立業后才越發體會到親情的厚重。父母對子女的無私奉獻又豈是生硬的法律條文所能解釋清楚的。我不想讓學生再犯我年少時的錯誤。想到這里,我更覺得這節課把法律知識與道德情感相結合、從親情入手來升華學生孝敬父母的情感的必要性。我們試想一下,一個學問很好,但情感冷漠、不懂感恩的人,又怎能稱得上合格的人?從這一點上,我們足以看出加強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足以感受到新課改強調情感目標重于能力目標和知識目標的科學性。正因為這位教師偏重知識目標而怠慢了情感目標,所以,授課過程中出現了敗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
三、對情境教學中即時生成的問題,缺乏引導
一次,我到某中學聽了一節七年級上冊的思品課,課題為《感受生命的意義》。
課上,教師開門見山式地向同學們出示了四道情境問題,并給學生留有整理問題的時間。之后,教師以這四道情境問題為線索來進行教學。當教師提及問題之一,想象世界沒有生命會如何?學生踴躍回答,答案雖各有千秋,但都不離其宗。這時有一個男同學主動發言,說出了這樣一段話:“沒有生命的世界是凄涼的,人與人之間要互相尊重。今天我與別的班級里的同學因一點兒小事而打架。過后我很后悔,同學之間要搞好團結。作為一班之長,我更不能為班級抹黑。所以,我就主動向與我打架的同學承認了錯誤。”這位男同學充滿真情實感的肺腑之言,很感人。也許,是這一課的教學內容觸動了他的心弦,使他勇敢地向同學們說出了自己的過錯吧!多好的一個孩子,多難得的一個教育契機呀!在他因悔過而低頭時,他最需要的是老師和同學們的諒解和鼓勵。可老師卻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你回答的是下一個我還沒有問的問題。你請坐。”這位男同學的回答確實出人意料,但是,這位老師的表現就更在意料之外了……
仔細想來,這位老師不僅是缺少教育機智,更多的是缺乏創造性地開展教學的意識。教師一定要抓住教育契機,對教學中即時生成的問題進行科學、合理地引導,力求自然而然地達成美好的教學境界。這也是對一個教師教學素養的真正考驗。
四、情境設計的問題單一,缺乏思考性
在新課程背景下,我們越發體會到,離開了情境創設,道德與法治教學就如一潭死水,失去了活力。為了創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我們教師常常絞盡腦汁收集事例,但基于情境設計的問題卻用心不夠,致使情境問題設計單一空洞,缺乏拓展性和啟發性。比如,某中學一位老師在講七年級下冊《青春飛揚》一課時,引用勵志人物尼克胡哲的演講視頻創設情境,學生深受感動。隨后這位老師拋出了一個問題:“胡哲的演講給我們什么啟示?”學生回答得只言片語,于是這位教師就自問自答,草草收場。
細心揣摩這一教學環節,我們不難看出教學效果不理想的癥結在于教師設計的“談啟示”這個問題單一空洞,不夠具體,沒有契合學生的生活,缺乏梯度和思考性,學生不好把握。可見,開展情境教學一定要處理好情境與問題之間的關系,萬萬不可虎頭蛇尾,要讓情境與問題相得益彰。如果把問題設計為:胡哲與常人有什么不同?胡哲成功地學會了哪些事情?他的人生有哪些作為?胡哲的人生經歷讓你明白了什么道理?你打算如何向胡哲學習,成為自信自強的人?這樣分層次設問,能夠循序漸進地打開學生的思維,開啟學生的心智,達到潤物無聲的教育境界。因此,在預設情境問題時,要找到情境、教材和學生實際的最佳結合點,既要聯系情境,又要關注學情,還要回歸教材。設問要有一定的思維含量,能夠啟發學生思考,觸動學生心靈,還要體現層次和梯度,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引發學生思辨,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以知導行能力。
總之,我們一定要讓道德與法治教學回歸生活,在情境體驗中去引導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做人,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教學靈動起來,真正打造出有靈魂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參考文獻:
[1]陳靈平,曾夏鳳 .情智共生:構建生命教育3.0課堂[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10).
[2]朱小蔓.情感教育論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張萬祥.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名言[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8.
[4]王存貴 .《道德與法治》情境問題設計的診斷與優化[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10).
(責任編輯 趙永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