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震環
摘 要:意識形態能否實現成功轉型與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建設密不可分。改革開放以來,意識形態的轉型主要在國家意識形態和大眾意識形態兩個層面展開,在國家意識形態轉型方面,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建設的重點是如何在理論上加強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在實踐上,強化問題意識,突出中國視角,堅持群眾立場,實現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創新。在大眾意識形態轉型方面,要關注和研究社會中不同群體的實際生活過程和代表其利益與價值訴求的思想觀念,尋求民間道德價值體系的“最大公約數”,要建立合法、廣闊、順暢、有效的渠道,在不同社會群體理論觀點的交流討論中凝聚社會共識,提升意識形態的認同感。
關鍵詞:意識形態;轉型;話語體系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046-02
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是意識形態的表達與傳播載體,其發展狀況與當下意識形態轉型的成功與否息息相關。當前,由于物質利益的分化,思想意識的多元化,意識形態在轉型的過程中面臨著一系列的挑戰和問題,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的社會主義話語體系,提高意識形態的認同度是我國理論學術界乃至全體國民面臨的重大問題。中國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建設對于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和話語權和實現意識形態的成功轉型具有重要意義。
一、意識形態轉型的內涵
馬克思主義認為,意識形態是指“在階級社會中,適合一定的經濟基礎以及豎立在這一基礎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而形成起來的,代表統治階級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觀念的總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覺地或不自覺地用幻想的聯系來取代并掩蔽現實的聯系”[1]。馬克思把意識形態這一概念看作是歷史唯物主義的重要范疇,強調要在物質生產實踐和其他的社會生活實踐中去研究意識形態的矛盾關系。意識形態是反映社會存在的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社會經濟形態和政治制度在思想意識中的系統反映。但這種意識形態并不僅僅是系統化的理論形式,也包含豐富的感性因素或感性特征。因此,在研究意識形態轉型這一問題時,既要注意到意識形態整體的系統性、理論性,也要注意到意識形態的感性要素及其存在的現實性、多樣性和具體性。不同區域不同群體的社會生活實踐不同,意識形態的內容也必然會呈現明顯不同。按照信守意識形態的不同主體來進行劃分,意識形態可以分為國家意識形態和大眾意識形態兩個層次。國家意識形態的信守主體是集團或階級,即通常所說的“主流意識形態”,是統治階級或集團經過理論思維加工后的體系化的價值信念,具有系統性和理論性的特點。大眾意識形態的信守主體是群體或者個人,是民間的或非官方的各種相對穩定的價值信念組合,具有多元化和感性化的特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已經發生了深刻轉型,意識形態作為社會結構的觀念構成,必然會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而變化。就意識形態本身而言,意識形態的轉型就是某種意識形態在持續的社會結構性變動中,從原有能夠體現意識形態的一系列概念符號元素的價值信念體系中發展出另一套概念符號體系。國家層面的意識形態轉型主要表現為意識形態從“革命”到“建設”的轉型,其基本功能由改革開放前的社會動員轉變為整合不同階層利益,維持主流話語與現實生活的邏輯關聯,合理解釋不平等,維護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和社會秩序的穩定性。大眾層面的意識形態轉型則由對階級斗爭的關注轉變為對經濟利益的追求,由信仰轉變為商業行動。“在過去的時代,人們的思想、哲學觀點也許很重要,但在今天的商品消費時代里,只要你需要消費,那么你有什么樣的意識形態都無關宏旨了。我們現在已經沒有舊式的意識形態,只有商品消費,而商品消費同時就是其自身的意識形態。現在出現的是一系列行為、實踐,而不是一套信仰”[2]。
二、國家意識形態轉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建設
國家意識形態的轉型與話語體系的建設關系密切,因為國家意識形態要想對民眾發揮作用,必須需要依靠話語體系的普及,在一定的新的意識形態形成之后,必然在社會上形成相應的話語系統,用以解釋、傳播意識形態的基本觀點。新的話語體系的形成和演進,是一個復雜而長期變遷融合的過程,新話語體系并不能完全取代舊話語體系,而是在與舊話語體系相互吸收和相互選擇的過程中變遷融合。改革開放前,馬克思主義在作為國家的意識形態,不僅是世俗政策的基礎,更是大眾的共同信仰。改革開放后,經濟利益分化帶來價值觀念的多樣化,使國家意識形態的神圣性被逐漸消解或軟化,國家意識形態呈現出包容發展性和開放性的趨勢。在不斷推進意識形態調整與創新的過程中,國家意識形態的話語內容實現了從“革命”到“建設”的轉型,功能上實現了從論證革命理想主義轉向對中國現代化建設、社會世俗化的合法性闡釋與辯護上。但從現實大眾接受的角度看,國家意識形態轉型的效果不盡如人意,民眾對國家意識形態的認同度相對較低,國家意識形態的有效性問題突出。國家意識形態的轉型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重塑它的價值信仰體系,使馬克思主義真正地在社會生活中掌握話語主導權,需要調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認知闡釋功能,增強這一話語體系對社會矛盾的批判力和對社會問題的解釋力,需要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行動策略,使其能夠真正掌握群眾,滿足實踐需要。
首先,要注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究,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話語體系的建設,為當前意識形態的政治話語體系提供更好的學理支撐。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理論之源,是中國共產黨的信仰之本。對于執政黨而言,國家意識形態的轉型關鍵在于要面對變化了的中國發展現狀,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釋新的現實,并指導和引導現實的變化和發展,體現出執政黨的領導作用和國家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先進性、科學性,從而證明意識形態本身的合理性。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研讀方面,要倡導創新性研究和系統的、科學的解讀模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話語體系。在內容上,必須破除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理解,澄清附加在馬克思主義名下的錯誤觀點。毛澤東曾指出:“我們所要的理論家是什么樣的人呢?是要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3]要努力建構起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社會實踐之間的互動關系,使“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社會實踐的理論詮釋和中國社會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詮釋之間發生了視域融合”[4]。
其次,要立足當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活的實踐,強化問題意識,突出中國視角,促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和話語體系創新。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過程中,話語體系的建設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強化問題意識,“問題是創新的起點,也是創新的動力源。只有聆聽時代的聲音,回應時代的呼喚,認真研究解決重大而緊迫的問題,才能真正把握住歷史脈絡、找到發展規律,推動理論創新。”[5]話語體系的建設還必須形成本土性的學術理論與方法論,在回答中國實踐提出的新課題中不斷概括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的、開放融通的新概念、新術語、新思想,為中國道路的前行找到堅實的理論支撐和話語支持,從而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解釋功能,起到引領改革,引領社會思潮的作用。當前,基于不同的利益鏈條和價值立場,社會呈現出高度分化的特征,多樣化的社會思潮使人們陷入選擇困惑和價值沖突,如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話語體系不能提供新的理論話語來賦予人生以目的和意義,不能提供新的認同資源來凝聚社會,國家意識形態的轉型將步履維艱,危機重重。國家意識形態對社會思潮有效合理的引領與調控需要圍繞著利益問題來展開,新社會思潮的出現代表著新利益群體的現實欲求與內在渴望。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引領社會思潮,既要注重新概念、新術語、新思想的概括,更要處理好與多樣化社會思潮相關的利益博弈,還要在各種思潮與國家意識形態的理性對話中去尋求關于話語的最低限度的共識,找到一個共同的關注點,形成交流的共同基礎,允許不同的聲音交鋒、碰撞,在對話不斷深入的過程中,通過各種思維方式、認識范式以及闡釋模式之間的相互溝通,凝聚共識。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建設只有在不同主體間對話交流中才能尋求到不同社會群體價值觀的“最大公約數”,獲得新生的活力,并恒久地延續下去。
最后,要建立面向群眾的大眾話語體系,堅持群眾的立場,滿足群眾的需求,真正實現政治話語、學術話語向大眾話語的轉換。凡是話語體系都應有內核價值理念、中介轉化、生活化運用等多個層面。理論的引導必須通過感性的轉化,才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起作用。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建設還沒有形成全體人民的共同話語,未建立起覆蓋全社會的、切合群眾實際需要的、適應不同區域、民族、行業乃至不同年齡段群體的大眾話語體系,未能解決意識形態話語“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問題。一種新話語體系的生成、興盛與衰落,是一定社會形態中特定主體的實際生活過程及其語言現象的或者較為接近抑或較為遙遠的結果。如何促進“將契合黨的政治話語內涵的理論和學術話語,轉化為符合大眾接受心理的日常生活話語”[6]是一項亟須解決的任務。這里需要重視兩個問題:一是對受眾群體的劃分,要深入研究不同社會利益群體的主體需求和他們心理發展的“最近發展區”,形成針對性較強的話語傳播內容與方式,真正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分享與共有。二是要重視網絡空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建設與傳播。數量眾多、規模不等的網上社群創造的新話語,如何能夠整合到國家意識形態話語體系中來?網絡思潮代表了哪些利益群體的博弈?如何合理有效地引導能夠增強網絡馬克思主義的話語權等問題都是我們必須要認真研究和要做的重點工作。要努力培養立場堅定的“意見領袖”,多渠道、多視角的展現正能量,引導網絡思潮的發展。
三、大眾意識形態轉型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建設
改革開放前,大眾意識形態完全在國家意識形態控制之下,國家意識形態話語通過單位制和人民公社制對社會實施了全面、有效的動員和控制,社會不同群體的思想信念都要整齊劃一,因此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大眾意識形態無從談起。改革開放后,隨著社會的自主性逐漸增強,不同社會群體的意識形態差異性明顯。與過去整齊劃一的理論化的意識形態不同,現在的大眾意識形態更加世俗化和多元化。大眾意識形態變化的新特點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人們以嶄新的理論視野去闡釋變化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鮮活的實踐,增強國家意識形態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又要求話語體系必須與相關社會群體的利益結合起來,實現從神圣王國到世俗世界的回歸。實現大眾意識形態的成功轉型,需要社會主義話語體系“在建構更具有包容性、共贏性的國家意識形態過程中,也去重塑一種國家與社會在意識形態話語實踐中可以實現良性互動和共同進步的基本關系模式”[7]。在這種模式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話語體系的建設首先要關注和研究社會中不同群體的實際生活過程和代表其利益與價值訴求的思想觀念,尋求民間道德價值體系的“最大公約數”,即為各社會群體共享的價值觀和國家意識,實現民間道德價值體系向國家意識形態流動的過程。其次,要建立合法、廣闊、順暢、有效的渠道,允許代表不同社會群體的組織和知識分子表達、反映其意愿和需求,在理論觀點的交流討論中整合其共享價值,凝聚社會共識,形成各社會群體共同的國家認同感。最后,要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眾化話語體系的建設,改革現有的話語內容、傳播方式,運用多種文化藝術和媒介形式,使馬克思主義成為人民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俞吾金.意識形態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31.
[2][美]杰姆遜.后現代主義與文化理論[M].唐小兵,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26.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4.
[4]林默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釋義——一種解釋學的視界[J].東南學術,2013(1).
[5]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5-19(2).
[6]陳錫喜.重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目標、原則和重點——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史經驗為視角的思考[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1(11).
[7]王國勤.國家治理視域下的意識形態研究[J].浙江社會科學,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