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京
摘 要:“經驗”是西方哲學史上的一個重要概念。杜威在對傳統(tǒng)哲學的經驗觀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經驗觀,這就意味著理解杜威的經驗觀必然離不開對傳統(tǒng)哲學經驗觀的討論。以傳統(tǒng)哲學的經驗觀為切入點,通過介紹杜威對傳統(tǒng)經驗觀的批判,來了解杜威經驗觀的出發(fā)點、概念的界定和本質特征,來進一步闡述杜威經驗觀的哲學意義和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經驗;生活世界;實踐;生活
中圖分類號:B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073-02
杜威是西方實用主義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主要哲學思想集中在他的經驗觀上。雖然從古希臘開始就已經有關于經驗問題的思考,但直到實用主義的發(fā)展才形成關于經驗問題的新的思維路徑和解釋方式——實用主義試圖對從古希臘以來的關于經驗問題的思考進行梳理和批判。在此之中,把經驗論發(fā)展到金字塔頂端的杜威,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一、傳統(tǒng)哲學的經驗觀
“經驗”一詞是美國哲學家杜威的關鍵所在,他的全部哲學思想乃至教育思想都是圍繞這個核心詞匯展開的。在現(xiàn)代漢語語境下,經驗主要是指人們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是人們活動后的感受等。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經驗來源于實踐。但在杜威那里,經驗有著獨特的含義。從來源上看,杜威的經驗觀建立在對傳統(tǒng)哲學經驗觀即古希臘哲學的經驗觀思考之上,他在考察傳統(tǒng)哲學的經驗觀時,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經驗觀的弊端,在對此進行批判的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經驗觀。因而我們在探討杜威的經驗觀時也必須從古希臘哲學的經驗觀開始進行思考。
(一)古希臘哲學的經驗觀
當我們試圖去探討哲學的歷史和起源時,總是不能脫離希臘哲學,我們常常把它作為哲學的“搖籃”。古希臘對于知識、理智是看重的,而對經驗、感知則予以貶低。經驗所能提供的是一種信息、消息式的東西,它能使人對外在世界有一個暫時的、大概的認識。奴隸夜以繼日地重復手頭的工作,他們對于這種工作有豐富的經驗,但在一種追求確定性的前提下,他們所積累的經驗卻難以把握住事情的本質。經驗在希臘人那里更傾向于自然屬性,它常常能夠解決具體問題,因而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實用的智慧。
在古希臘時期,經驗是指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各種勞動和具體行為所涉及事物外在聯(lián)系的體驗,通過對外在事物的體驗所形成的行為習慣和處理具體問題的技能。古希臘的哲學家認為,經驗是自然的一種真實的表現(xiàn),是各種自然事件的“客觀”結果,其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就是各種對象和行動的產物。經驗又被分為理性的經驗和感性的經驗兩種,理性經驗是由思維感覺到的,而感性經驗是由感覺感受到的。無論是哪一種經驗,都是可以被我們感覺到的。由此可以得出:古希臘的經驗觀更加傾向于是一種技能,即是一種可以感覺到的技能。因而蘇格拉底說“修鞋必須去找鞋匠”,因為鞋匠的經驗能夠指導他將鞋修好,顯然,這是一種技藝,它與人的具體的實際活動相關。柏拉圖對于經驗的觀點則是:經驗由于變化的特征而缺少“真實性”,所以只能夠產生反映現(xiàn)象或者假象的意見。在亞里士多德看來,神和經驗處于真實性的兩個極端,兩者相互對立,前者即神是最高的知識來源,因為知識是不變的、確定的。另一種經驗是關于變化的、經驗的、特殊的,是偶然的、不確定的,是信仰或意見。
可見,在古希臘的世界里,經驗雖然具有客觀性,但同時具有變化性和實踐性,因而希臘人仍然要摒棄它追尋普遍的實在,經驗總是處在永恒的變化中,同時由于它以實踐為表現(xiàn)形式,而實踐活動是受制于感覺、欲望和外在世界的變化的,是被動的,因而經驗也比推理更為被動,所以,希臘人認為經驗“是宇宙中具有較少真實性的部分”。
(二)近代英國經驗觀
近代英國自然科學飛速發(fā)展,哲學需要改變并探討自然科學的成就問題,并出現(xiàn)了近代英國經驗論者。他們共同思考的問題是知識何以可能?他們認為經驗產生了知識,感覺是經驗的來源而且是唯一來源,但他們對于感覺的界定等問題有著不同的觀點。
霍布斯認為感覺是外部事物作用于感官,影響感官并且對感官產生的一種壓力。同時對于這種壓力,身體自身會產生一種反抗的壓力而形成的影響。也就是說,霍布斯認為感覺是外部事物和自身共同作用的產物。洛克也承認知識來源于感覺,但不同于霍布斯,他將關注點放在人類的精神觀念的來源問題上,并由此入手將經驗分為兩個方面:感覺和反省。兩者的區(qū)別就在于兩者的來源不同:外感覺就是由外部事物產生的,是感官在受到外部事物的刺激時,將對于事物的知覺傳達給心靈,是外感覺傳入心靈中的知覺。而內感覺是由反省產生的,是我們知覺到的自己的各種心理活動。休謨則把經驗論推崇到了極端,他認為人類的一切知識都來源于感覺。因此弊端明顯,他否定了精神實體和物質實體的存在,并對因果關系持懷疑的態(tài)度。至此,英國的經驗論走上了懷疑論的道路。
(三)傳統(tǒng)哲學經驗觀的特點
在古希臘時期,經驗與實踐技能較為接近,古希臘哲學家對經驗的偏見尤其表現(xiàn)在藝術觀上,他們除了把經驗當作是行動的習慣和技藝外,還認為對現(xiàn)象世界中的事物和假象的模仿(即藝術)是最不真實的“經驗”。在重視經驗的同時還輕視實踐,把生產各種生活所需和生產用品的勞動看作是奴隸們的事情,是低級的活動,他們認為行動和實踐是依賴于外物的,與經驗恰好相反。經驗的產生是由于需要和某種不完備性。同時,古希臘哲學家認為要想取得絕對確定性,就應舍棄經驗感覺,求諸理性,這樣就導致了經驗與理念世界的分離。
在近代哲學家看來,感覺是經驗的唯一來源,經驗因和感性相連,從而一直被視作感性易變的東西,雖然觀念與理性反思對知識有一定的貢獻,但這并不能起到主導作用,歸根結底經驗依舊是知識的來源。
二、杜威對經驗的理解
(一)杜威對傳統(tǒng)經驗論的批判
杜威認為,古希臘傳統(tǒng)哲學觀對經驗的貶低是因為他們把經驗與假象、現(xiàn)象世界相關聯(lián),界限模糊不清,沒有對經驗與假象加以區(qū)別。經驗只是對實在的模仿并被人感覺到,而理性、理念世界才是真實的實在。哲學家們致力于追求真理,便忽視了經驗。
他批評柏拉圖對真理與經驗的分離,而亞里士多德雖然避免了自然界與理念世界分離的困惑,但他對奴隸勞動的蔑視體現(xiàn)出他對勞動實踐經驗的輕視,杜威還批評在古希臘哲學家們之間普遍存在著一種現(xiàn)象——對藝術經驗的輕視。在古希臘世界,藝術被認為是出于實用性需要的暫時行為,是動態(tài)的、不完滿的。因對實用性和完滿的追求,便會減少對經驗的關注。
對于近代哲學的經驗論,杜威也進行了批判。他從對近代哲學事實與價值相分離、知識與行動相分離的這種對立狀態(tài)的批判入手,他認為這種分離使得知識理論既沒有回到實踐行動中,也沒有獲得驗證,所以日常經驗的事物作為原初經驗的材料沒有獲得相應的意義,更不要說得到“意義的豐富和擴大”。經驗成為抽象的無用之詞。杜威在他的經驗觀中試圖去彌補事實與價值的二元對立。
(二)杜威的經驗觀
1.杜威經驗觀的出發(fā)點
杜威在對傳統(tǒng)哲學進行批判的同時,也對傳統(tǒng)哲學進行了改造,此時他就面臨著一個重大事項即是對以經驗為主干的觀念性改造,他對經驗概念的定義表現(xiàn)為一種本質的統(tǒng)一性過程,即它是過程與對象的統(tǒng)一,也是認知與實踐的統(tǒng)一,由這種統(tǒng)一展現(xiàn)出的經驗是人與自然的相互作用、理論與現(xiàn)實的內在關聯(lián)。
2.杜威經驗觀的概念界定
對于經驗概念的定義,杜威在《哲學復興的必要》一文中,將自己的哲學觀與傳統(tǒng)哲學的經驗觀進行了比較,并就兩者之間的差異進行了概括。他認為按照正統(tǒng)的觀點,經驗主要被看作是一種關于知識的事務。就既有的學說承認純粹現(xiàn)在以外的任何事物來說,它僅僅考慮了過去,被認為是經驗的本質。按照傳統(tǒng)的概念,經驗和思想是絕相反的東西。同時,在這篇文章中,杜威將經驗等同于生活世界,他明確表示生活就是適應人類周圍所處的環(huán)境,在這種應付環(huán)境的行為之中,思想是最重要的應付環(huán)境的工具,同時,經驗包括經歷、過程行為等,可以說,一切有意識的行為都含有思想的作用。杜威把經驗當作是作為主體的人與作為客體的環(huán)境、自然發(fā)生的相互作用。此外,杜威認為經驗并不是純主觀性的東西,經驗揭示的是一個真正客觀的世界。這一觀點與古希臘經驗觀將經驗當作是可以被人感覺并熟知的一種技能的觀點恰好相反。杜威對于經驗的理解不止于此,他認為經驗不僅指向過去,而且還是一種改變已給予事物的努力,它還指向未來世界。可見,經驗不僅與過去相關聯(lián),而且通向未來,并且具有實踐性、能動性。最后,杜威認為經驗的范圍廣泛,是包含了種種聯(lián)系的,同時經驗與思想是一致的,感性與理性是統(tǒng)一。
此外,杜威還指出:經驗是含有主動因素和被動因素的,這兩個因素以特有的方式結合著。只有認識到這一層面,我們才能真正地了解經驗的性質。在主動性上,經驗就是要去嘗試。在被動性上,經驗就是承受結果。我們的行為影響事物,反過來事物也會對我們產生反作用,這是一種獨特的相互作用,是特殊的結合方式,也是主動嘗試與被動承受的結合,兩者不可分離。
對杜威而言,經驗是多個個體對環(huán)境的適應以及調節(jié)和連續(xù)性的生產過程。經驗的連續(xù)性“每一經驗總有些許類似于以往的經驗,即取自以往的經驗。同時又以某種方式改變著以后經驗的性質。”個體對于環(huán)境的適應是個人與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不同的經驗生產出不同的產品。比如:美感經驗、道德經驗、理性經驗等等。而各種經驗之間也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們之間存在普遍的聯(lián)系。除此之外,杜威的經驗觀范圍廣泛,不僅包括科學也涵蓋夢、迷信等等。而且按照不同的因素和參考標準進行劃分,經驗可以劃分成不同的類別。例如:按照經驗中原初經驗和反省經驗起到的作用進行劃分,杜威認為經驗還可以分為三類:日常經驗、科學經驗和哲學經驗。這三類經驗也與原初經驗密切相關,但各不相同。日常經驗由原初經驗來指導,科學經驗中既有原初經驗,又有反省經驗,科學如果遺忘“返回到原初經驗中去以求驗證”這個環(huán)節(jié),就會變得主觀、獨斷。杜威最推崇的是科學實驗的經驗模式,并希望用這種理想的模式來全面改造哲學。
3.杜威經驗觀的本質特征
從杜威對傳統(tǒng)哲學經驗觀與他自己的經驗觀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杜威經驗觀的特點在于強調經驗就是生活,而生活就是適應環(huán)境,這也是對古希臘經驗觀的徹底改變。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不是指現(xiàn)在已有的、一成不變的生存狀態(tài),而是處于活動過程中、具有能動性的生命;環(huán)境是與人相關即人的具體的活動、行為、行動所由以發(fā)生的情境。環(huán)境這個概念也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是指特定的、具體的環(huán)境,廣義上可以指人所面對的自然界。因此,杜威談論經驗概念就是在不同的范圍和程度上談論經驗、或者說杜威的經驗觀是在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
杜威的經驗觀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的經驗觀,注意到人與環(huán)境的互動是一大進步。具體來說:從杜威強調經驗是對行動方法的探究并在不斷探究中得到發(fā)展來說,他的經驗論具有方法論的意義。從他強調人的認知、探究、行動等不只是理性的活動,而且也包含人的情感、目的和評論來說,他的經驗論具有價值論的意義。除此之外,在教育上杜威的經驗觀也產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我們有必要具體討論杜威經驗觀的重要意義。
三、杜威經驗觀的意義
通過對古希臘哲學經驗觀念的批判和改造,杜威的自然經驗論就與英國傳統(tǒng)經驗主義區(qū)別開來。按照傳統(tǒng)哲學對于經驗的理解,經驗或與技能相接近,或是主觀性的、變化性的,包含感覺、印象和思想,而杜威的經驗觀等同于生活世界,他明確地應用外延的指示方法來厘清經驗的連續(xù)性和關聯(lián)性,不僅擴展了經驗概念的范圍,而且還包含了并在一定意義上彰顯出主體的能動地位。
杜威通過對“經驗”的改造,徹底轉換了對哲學根本問題的發(fā)問方式。我們不再需要問理性知識何以成為可能、如何真實地反映并且符合物自身或者世界的事實本身。這樣,經驗就變成了自然顯現(xiàn)的一種哲學方法,解決了近代認識論主體與客體相分離二元論困境。經驗也包含人與自然的互動,這樣經驗就成為人認識自然的途徑。因此,杜威對經驗概念的重新建構是相互依賴、相互聯(lián)系的關系性存在,解決了由傳統(tǒng)哲學的前提性預設所造成的分裂與對立。
綜上所述,通過對傳統(tǒng)哲學經驗的批判,杜威構建了自己的經驗觀,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哲學問題域的轉變。即從古希臘外在的“客觀”世界和近代認識論哲學的心靈“主觀”世界轉換到關注現(xiàn)代社會的問題,并注意到個人與生活世界這一現(xiàn)代視角。杜威的經驗觀擴大了傳統(tǒng)哲學對經驗概括的范圍,包括被傳統(tǒng)哲學分離開的思維與物質,它們都屬于連續(xù)性的有機統(tǒng)一體。這樣,經驗就變成了自然顯現(xiàn)的一種哲學方法,而不是思維和知識面對自然的屏障。杜威改造了經驗概念,認為經驗不是反映實在,而是根植于實在,它深入人的生活經歷這一基本層面,從而揭示了生活豐富的深層認知內容。杜威經驗論也表明:人的實踐活動乃是一切知識的基礎,而人的行為又在一定的具體情境中展開,所以對認識基礎的考察必然既是認識論的又是本體論的。
杜威的經驗觀也對現(xiàn)今問題的思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就其教育意義而言,經驗學習貫穿人的一生。杜威提出的教學法要素為我們當今教學方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鑒。同時,也使得哲學進入我們的生活世界這樣一個更為寬廣的領域,為我們留下了更大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杜威.經驗與自然[M].傅統(tǒng)先,譯.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2]杜威.確定性的尋求[M].傅統(tǒng)先,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