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平 李期
摘 要:通過精準扶貧使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舉措,也是高校服務社會,體現價值,促進內涵的發展需要。參與精準扶貧,高校具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同時高校也有其自身的優勢。高校參與精準扶貧還存在貧困對象精準識別難、扶貧資金使用找準難等共同問題,應從加強組織領導、強化系統化思維,完善高校參與常態化機制等方面來具體實施。
關鍵詞:高等學校;精準扶貧;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5-0159-02
扶貧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我國的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截至目前,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2016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為4 335萬,比上年減少1240萬。”根據公開報道顯示,陜西貧困人口已由2011年的775萬,減少到目前的228萬,延安全市貧困人口從20.52萬減少到1.02萬。2016年教育部專門出臺了《關于做好直屬高校定點扶貧工作的意見》,2017年陜西也出臺了《高校結對幫扶貧困縣助力脫貧攻堅行動計劃實施方案》。高校在精準扶貧中的作用不容忽視,而且在人才、技術、文化、專業等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優勢,當然高校在參與精準扶貧也是學校踐行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等職能的重要體現。對于地方高校而言,這種優勢體現與職能履行無疑更為明顯。
一、地方高校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的必要性和優勢
高校的功能定位、獨特優勢以及自身發展需要都決定了其在精準扶貧中的角色扮演,做好精準扶貧工作,高校的責任擔當與歷史使命更為迫切。尤其是地方高校,服務以及輻射本地區的作用與能力不可替代。
(一)貫徹落實黨和國家重大決策部署的必然要求
高校參與扶貧工作不是突發性的,也不是為了應付上級,是有據可查的。其中《中國農村扶貧開發綱要》(2011-2020)就明確要求,科研單位和高等院校要積極參加定點扶貧工作,并且承擔定點扶貧任務。對于地方高校而言,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部分,側重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以及地方人才培養,地方高校參與扶貧尤其需要注意一方面要發揮自身在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應更加注重貧困地區實際,提升扶貧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比如2013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意見的通知》,要求高校發揮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開展好定點扶貧工作,提升服務社會的能力與主動性。
(二)踐行高校職能,實現自身價值的體現
眾所周知,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是高校的四大職能。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客觀上這就要求脫貧攻堅這一重大任務必須按期按量完成。地方高校的定位明晰,職能明確,優勢明顯,熱情不減,如何在精準扶貧工作中找準定位,發揮優勢,推進貧困地區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生態建設,培養人才、創新文化、提升技術,進而幫助貧困人口脫真貧,增實效,理應成為目前地方高校服務社會的首要職能。
(三)高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參與精準扶貧,既是踐行職能的體現也是高校生存和未來發展的需要。首先,地方高校參與精準扶貧為學校師生提供了一個實踐平臺,更多的師生走出“象牙塔”,把知識、技術以及先進理念傳播出去,并運用于實踐,有助于提升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其次,地方高校在區域的知名度與影響力相比名校而言十分有限,參與精準扶貧的過程中擴大了學校的知名度與影響力。與此同時,也了解了社會對于人才培養、專業設置等方面的具體需求,有利于高校適度調整計劃,提升辦學針對性。高校借此契機,在某種程度而言既解決了高等教育進一步服務農村資源不足的現實問題,又提升了學校的辦學知名度與優勢。
(四)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現實需要
高校的自身定位限制了高校在扶貧資金方面的能力,這也無可厚非。但是,高校在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優勢突出,恰好這也是貧困地區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首先,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然而強大的人才資源正是開展扶貧工作的最為重要的主體。其次,高校科研、教學以及培訓的場地以及實驗器材豐富,這也為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保障。再次,大部分地方高校還擁有遠程教育、網絡教育、繼續教育等豐富的網絡資源,為開展精準扶貧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
二、地方高校在精準扶貧中存在的若干問題
目前,高校參與精準扶貧,大致有教育扶貧模式、科技扶貧模式、產業扶貧模式等,對于地方高校而言,其辦學特色以及學科優勢在區域范圍內更加突出,故精準扶貧效果也不一致,但目前在精準識別、扶貧資金、扶貧方式單一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共同問題。
(一)貧困對象精準識別難
高校扶貧不同于鄉(鎮)政府、村委會等基層組織的扶貧,高校對貧困對象的幫扶,特別是貧困人員名單的確定以及協調工作,高校的主動性明顯不足,信息真假鑒別難度大。一方面是,貧困人口的人均收入統計參照的是地方政府的數據,但是貧困人口的其他收入渠道也較小且雜,難以核算,如何把貧困程度排序,問題不小。另一方面,高校日常教學科研任務固定,幫扶活動的日期較短,基本都是利用周末時間,故此對貧困對象的致貧原因,具體需求等方面的情況不甚了解。高校基層黨組織與精準幫扶對象之間缺少必要的直接聯絡人,對于貧困人口的信息實際掌握能力實為有限,那么精準識別也就成為空談。
(二)扶貧資金使用找準難
一方面,貧困地區的資源性缺乏依然是老大難問題,較為突出。大多數貧困地區的生產生活條件十分惡劣,交通不暢,信息閉塞。基礎設施的完善需要大量的資金。另一方面,特別困難的貧困戶多為老弱病殘,很多人不僅基本上不具備勞動能力,而且自我發展觀念落后,特別是“等、靠、要”的觀念短期難以擺脫,加之能力不足,傳統思想又根深蒂固,抵御風險能力差。如何將掛鉤幫扶部門的幫扶經費轉化為幫扶資金,將“好鋼用在刀刃上”,科學統籌安排好幫扶資金,也是目前高校做好精準幫扶工作的難點與重點。
(三)扶貧方式單一,時間短
高校的扶貧幫扶活動,形式上,一般多為特殊節假日(周末或者寒暑假)到貧困戶家里走訪,并且對貧困戶給予一定數量的撫慰金或者生活實用物品,其實這還是走過場似的幫扶,對貧困人口的幫扶需求以及如何從根本上拔出“窮根”還是解決不到位。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地方高校的扶貧方式依然較為單一,有的專注在農業種植技術方面,有的專注在養殖方面,有的專注在技能培訓方面,在頂層設計、系統層面的技術、人才、智力等方面的支持還遠遠不夠。此外,高校扶貧人員參與時間有限,大多是周末一至兩天,時間短、任務重、見效慢。
(四)扶貧人員有限
高校教師均具有較為繁重的教學、科研任務,除了常規性的教學任務之外,還需要進行學術科研活動。高校參與精準扶貧也是一個“新生事物”,機構還不完善,人員還沒固定。高校參與精準扶貧對于教師來說意義很大,任務不輕。比如,有的高校大多數是由學校工會組織安排,臨時抽調一定數量的老師參加扶貧工作,但是扶貧人員在時間安排、人員選擇、常態化等方面依然存在短板。精準扶貧工作是一項長期性任務,臨時抽調人員并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尤其是對技術性較強的幫扶工作而言,還需安排固定人選,定期規定時間,對于扶貧的主體與客體而言,不管是信息的把握還是彼此之間的熟悉程度都是有利的。
三、地方高校參與精準扶貧工作的探索
(一)樹立“扶智為先”理念,培養扶貧急需人才
人才是精準脫貧最不可或缺的主體。貧困地區勞動力綜合素質的提升才是脫貧的根本途徑,進而由“輸血式”扶貧轉變為“造血式”扶貧,只有這樣可持續發展的優勢就會體現。當前農村優質勞動力的流失是個不可避免的現實尷尬局面,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要發揮在貧困地區人才供給方面的作用,教育引導其就業方向以及培養急需人才。建立健全高校對貧困地區的人才培養和供給制度。比如,在招生政策上,可以采取特殊政策,優先錄取,在貧困學生助學方面,獎助學金,困難補助等可以適當傾斜。此外,加大大學生農村返鄉創業政策支持力度,為我國農業農村經濟發展蓄積強大能量。
(二)加強組織領導,落實主體責任
精準扶貧不是運動式的形象工程,而是一項長期性、系統性的工程,脫貧問題的解決絕非一蹴而就,需要政府、幫扶單位以及受助對象多方協力。目前,地方高校在精準扶貧工作中職責不夠清晰,機制不健全溝通仍然不暢。首先,建立高校內部要建立專門的扶貧機構,摸清幫扶對象的情況,明確具體幫扶任務,制定科學合理的幫扶措施,選派有責任、有擔當、有技術的扶貧人員,建立完善的溝通協調機制。其次是要發揮高校紀委監察部門職能,落實履行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監督責任。
(三)強化系統化思維,形成高校智力扶貧合力
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從地方高校來講,不僅僅是涉農院校、科研機構的事,所有高校都能夠在其中找到發揮作用的舞臺。地方高校應在脫貧攻堅戰中找準定位,擔起責任,用好優勢,體現作為,為服務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做出貢獻,為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高校智力支持精準扶貧既是攻堅戰,也是持久戰、整體戰,必須進一步加強組織領導,加強橫向聯動,加強整體協調,加強機制建設,變“分散參與”為“集中發力”,將“單兵作戰”變為“集體行動”,真正做到握指成拳,集中力量突破,形成高校整體參與扶貧、整體發揮作用、整體樹立形象的良好格局。
(四)完善高校參與常態化機制
做好精準扶貧工作,實現穩定脫貧致富,不可以一給了之、一幫了之,這場戰役一定是持久戰。特別是對于地方高校智力扶貧而言,首先,要探索建立“訂單式”智力幫扶機制。由扶貧部門統一收集匯總貧困地區以及幫扶對象的具體需求,高校針對實際需求,結合自身的技術、人才、信息、資源等方面的優勢針對性的提出方案,逐一消化。其次,健全完善高校“回訪式”幫扶機制。對高校精準幫扶的助學活動、技術推廣等項目,要及時建立跟蹤回訪機制,這是缺一不可的必須要做的規定動作,通過回訪了解貧困戶的實際運作情況,并提出改進的舉措,推動高校智力幫扶機制的進一步完善。最后,創新“造血式”智力扶貧機制。精準扶貧不同于以前的“輸血式”扶貧,更多是打造脫貧致富的內在動力,地方高校在這方面具有特殊優勢,創新性的開發符合貧困地區實際,貧苦戶實際的智力扶貧模式,確保高校智力扶貧落地有聲、收到實效。
參考文獻:
[1]李永明.高校精準扶貧工作的必要性、優勢與實現路徑研究[J].云南開放大學學報,2016(11).
[2]程榮霞.淺談高校精準扶貧模式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30).
[3]程華東,劉■.高校教育精準扶貧模式探究——以華中農業大學精準扶貧建始縣為例[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
[4]彭飛霞.基于大數據的高校精準扶貧機制建設[J].教育與職業,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