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強
摘 要: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適應形勢的發展演變而不斷調整和整合的成果,體現了高校課程的綜合化改革趨勢,具有重基礎、講實效的特點,體現了時代性、傳承性、創新性、整體性。從課程內容出發,厘清四門核心課程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利于合理安排各門課程的開課順序,處理好各門課程的授課側重點和對各門課程的授課內容進行滲透整合,提高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德樹人”的教育實效。
關鍵詞: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內在關系;教育實效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1-0224-03
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是隨著新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建設的制度化、正規化而逐步形成的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以下簡稱“原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以下簡稱“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以下簡稱“基礎”)四門本科必修課為核心課程要素的相互聯系、有機組合的課程體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體系建設著眼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課程設置、課時確定、課程內容選擇與組合以及課程的具體開設順序,是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基本環節,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印發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基礎和前提,也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提出的“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指示精神,使“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的重要前提。從課程內容出發,厘清四門必修課設置的內在關系,有利于加深對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創新的認識和其“立德樹人”教育功能的更好發揮。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課程設置的特點
首先,新的課程體系直接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創新成果為指導,體現了時代性、傳承性、創新性、整體性。
在課程設置的指導思想方面,“05方案”直接吸收了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創新成果作為理論指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創新成果不僅是各門課程的內容,而且成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的指導思想,充分體現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建設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創新成果之間的內在聯系,反映了課程改革與時俱進的創新性。
在課程定位方面,“05方案”繼承了“85方案”以來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確立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的課程定位,并突破了政治課、兩課的傳統稱謂,正式提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概念。這反映了新的課程體系將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融合為一個內在聯系更為緊密、邏輯關系更為順暢的整體性的課程體系,其課程體系內涵具備三個層次:“一是體現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為根本的課程,二是以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即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為中心的課程,三是以初步掌握并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客觀世界和改造主觀世界為重點的課程。”[1]
其次,從課程內容上看,它是多年來多門課程分化整合的成果。以“綱要”為例,為使大學生了解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中共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歷史事實,理解中國革命的合理性和中共領導地位的合法性,加強中國近現代史的教育成為高校政治理論課的重要內容,其課程設置先后經歷了“新民主主義論”“社會主義教育”“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毛澤東思想概論”和“綱要”的演變。相應地,課程內容關注重心從關注社會形態、黨史教育和革命思想教育,發展為對整個中國近現代史教育的關注?!熬V要”是整合了以往課程內容后形成的新課程,它沒有拋棄以往歷次課程設置和內容調整的成果,卻將其內涵大大擴展,囊括中國近現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更有助于學生對中國近現代史形成整體觀,更有助于發揮歷史學科鑒古知今的教育功能,服務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
最后,從課程設置來看,與此前的“98方案”相比,“05方案”體現了高校課程綜合化的改革趨勢,具有精簡、高效和整體性的特點。它一方面實現了課程和課時數量的精簡,“98方案”共設置“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2003年改為“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7門課程??倢W時規定為本科文科335學時,本科理科285學時。而“05方案”在課程開設門數和課時方面都進行了大幅度的壓縮,開設“原理”“概論”“綱要”“基礎”四門必修課,共14學分。另一方面,它將包括“98方案”在內的此前的課程進行了高度的整合,使課程內涵和教育功效并未隨著課程數量和課時的減少而削弱。它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中國化為內在邏輯,將“毛澤東思想概論”和“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合并起來,新增胡錦濤同志“科學發展觀”等相關內容生成一門新的課程——“概論”;以遵循行為規范,促進個人成長為邏輯,將原來分別獨立設置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合并起來,生成一門新的課程——“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原理的整體性為出發點,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合并,新增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科學社會主義的內容,形成“概論”;以全面了解中國近現代史為出發點,將“毛澤東思想概論”的部分內容與此前的“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的內容重新整合、拓展為“綱要”。此外,保留“98方案”中的“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改為選修課開設。總之,“05方案”的課程設置邏輯更加清晰,更加注重課程內容的整體性,避免了知識邏輯的碎片化,在課程開設門數和總體學時減少的前提下,課程內容卻更為豐富。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各門課程之間的關系
1.“綱要”和“原理”的關系
“綱要”緊扣“四大選擇”為主線展開,它們之間是緊密聯系的,其中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選擇是最基礎、最根本的。科學的理論產生科學的行動。工人階級的先進分子只有找到馬克思主義,才可能組建政黨,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走社會主義道路,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通過“綱要”我們知道了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必然性,馬克思主義作為中國革命、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思想的正確性,以及它對中國社會發展產生的強大的推動力量。這時我們不禁會問: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到底是什么?于是在“綱要”之后,講授“原理”就順理成章了??梢哉f“綱要”通過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的講述,突出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合規律性。同時,“綱要”本身是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指導下書寫的,這為“原理”開設做了有力的鋪墊。而“原理”的講授,既可以“綱要”為史料,又可引導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綱要”的內容,拓展和加深學生對“綱要”的理解。
總之,“綱要”以歷史事實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選擇的必然性、正確性和其產生的強大的社會改造力量,是“原理”內容在中國展開的歷史圖像?!霸怼笔恰熬V要”的理論指導,是“綱要”組成部分的具體展開和深化,“原理”可利用“綱要”的具體史料來說其正確性。
2.“綱要”和“概論”的關系
首先,“綱要”講授內容的時間跨度長達一百七十多年。在這期間,中國進行了反帝反封建和和平發展兩大時代主題的轉換,相應地承擔了擺在中華民族面前的兩大歷史任務: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時代主題和兩大歷史任務是密切聯系的。在完成第一個時代主題和歷史任務的過程中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時代主題轉換的新命題,并確定了在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下,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鄧小平理論由此產生。這充分說明“綱要”為“概論”提供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背景和現實土壤,脫離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時代訴求,不可能產生毛澤東思想,脫離對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的現實探索,也不可能產生鄧小平理論。
其次,“概論”從橫的主線上要講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的豐富內涵,在縱的主線上還應說明三大理論成果不是彼此孤立,更不是相互否定的?!熬V要”提供了理解三大理論成果一脈相承的歷史主線,有力地說明了它們之間密切的聯系性,說明了它們都屬于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時代成果。
最后,“概論”所講授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化的成果,是理解“綱要”中實現兩大歷史任務、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理論基礎,是指導我們實現中國夢的理論基礎和行動指南。這一點說明了“概論”和“綱要”之間理論指導現實的關系。
3.“綱要”和“基礎”的關系
歷史發展的洪流由個人實踐的水珠匯聚而成,而個人實踐的選擇性具有深刻的歷史根源?!熬V要”從歷史的宏觀層面說明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昭示了中國人走向富強文明的必由之路,而“基礎”則從現實的個人成長成才的角度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即“四觀教育”),兩者關系密切。
“綱要”一方面通過歷史事實的直觀的沖擊力和感染力以及規律的總結提煉,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國史、國情,認同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明辨事關國家前途命運的大是大非,這些自然有利于學生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有利于學生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的培養。另一方面,“綱要”中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是“基礎”進行“四觀教育”的素材。學生可從“綱要”中獲取有益啟示。
以“四觀教育”為主要任務的“基礎”若教學效果顯著,則有利于學生對“綱要”中“四個選擇”的認同,有利于學生自覺將個人成長成才和國家發展民族強盛結合起來,將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協調一致,有利于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的歷史任務。因此,“基礎”承擔著將個人發展目標與“綱要”所揭示的社會發展規律和國家奮斗目標相融合的教學任務。
4.“原理”和“概論”的關系
“原理”全面講授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三大組成部分,它是無產階級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沒有這個指導思想,不真學、真懂、真信、真用,就是從理論源頭上丟棄了馬克思主義,放棄黨和國家事業的指導思想。但僅僅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還是不夠的,它不足以解決我們隨著時代發展所遇到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需要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將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為理論武器,把握中國現實,深入問題的本質,克服本本主義和教條主義,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逐步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這樣就產生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新成果。三大理論成果既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又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新發展、新貢獻。因此,“原理”是“概論”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源泉,而“概論”是“原理”的繼承和創新。
5.“原理”和“基礎”的關系
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原理”通過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講解,旨在培養學生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引導學生認識和改造世界。“基礎”所講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馬克思主義是靈魂,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都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原則和要求。學生只有自覺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才能在此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制觀,真正實現“基礎”的教育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原理”所講授科學理論為人民群眾掌握后所形成的強大的物質力量。
6.“概論”和“基礎”的關系
“基礎”著眼于當下如何做的問題,它除了需要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作為思想武器,還需要認清時代發展趨勢、社會現狀,尤其是國家方針、政策和發展目標,從而使個人找到自身在時代發展進程中所處的位置、個人的優勢長項,科學確定自己的奮斗方向。而“概論”兼具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性、剖析社會現象的闡釋性、宣傳國家大政策方針的政治性。它有利于學生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當代意義和價值,增強“四個自信”,更自覺地擁護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積極提升自我修養,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勇于承擔民族復興的時代使命,使個人的成長成才之路走得更為理智和成功。這樣就很好地解答了“基礎”提出的當下如何做的問題。當然,大學生懂得如何做之后,也將使“概論”講授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更多人信奉和踐行,那么它所講授的社會奮斗目標則會更易實現。
通過上述各門課程之間的關系的分析,可以看出各門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其中“綱要”提供了社會背景、時代線索,實證性地闡述了社會發展規律,同時為其他各門課程提供史料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霸怼敝v授在我國社會意識形態中居于核心地位的馬克思主義,提供分析解決問題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根本性的理論指導?!案耪摗碧峁R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是指引我們解決現實問題,凝聚民族力量,鼓舞人民斗志的精神力量。“基礎”則在“綱要”提供的時代背景下,“原理”提供的理論指導之下,“概論”提供的現實指導之下,具體落實到當代大學生應該樹立理想、堅定信念、完善人格、提高修養,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滿足國家對高等人才的需求。
三、厘清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四門課程之間關系的重要意義
1.厘清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利于合理安排四門課程的開課順序
根據系統論,系統結構優化可提升其功能的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四門課程長期以來通常采用先“基礎”,其次“綱要”,再次“原理”,最后“概論”的開課順序,有其合理性。但是,通過上述四門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作用和它們之間隱含著是什么、為什么和如何做的內在邏輯關系看,首先開設“綱要”,其次“原理”,再次“概論”,最后開設“基礎”應當也是一種合理的開課順序。它有利于構建從歷史、理論、現實到實踐的教學過程,實現由認知體系向信仰體系轉化,由內在信仰到現實行動的轉化,因此有學者指出:這四門課程之間的關系是以“綱要”為主線,以“原理”為基礎,以“概論”為重點,以“基礎”為落腳點[2]。
2.厘清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利于更加清晰地把握各門課程的授課側重點
在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各門課程有明確的分工,如上所述,它們各自發揮著不同的功能,應各安其位,各司其職,追求教育實效的最大化?!熬V要”和“概論”的授課內容都會涉及毛澤東思想,這時就應該明確,“綱要”重在從社會背景、時代線索、社會發展規律的闡釋講清楚“四個選擇”的歷史必然性。因此它在講解毛澤東思想時就應側重于對毛澤東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歷史條件、發展階段和歷史貢獻做重點闡述。而“概論”著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大理論成果及其相互關系,更關注當下社會發展的理論和政策。因此它在講述毛澤東思想時則應重點闡述理論本身及其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和鄧小平理論之間的關系。如果沒有厘清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和它們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的功能,則很容易導致整個課程體系內部功能紊亂。如兩門課程置其本職不顧而越俎代庖,很可能出現授課內容的實質性重復,而遺漏有關知識內容的講授,造成時間和精力的浪費,從而削弱整個課程體系的教育功能。
3.厘清各門課程之間的內在關系,有利于對各門課程的授課內容進行滲透整合
如前所述,在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中四門課程的講授內容之間往往相互滲透,聯系性強。這是整個課程體系的構建高度整合和精簡的表現,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整體性的反映。在整合教學內容的過程中,完全可以發揮各門課程講授內容之間聯系性強的特點,進行滲透式教學。即根據教學目標需要,將A課程的內容作為B課程的授課材料,使B課程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更加具體或者更加深入[3]。但是這種教學內容的滲透整合首先需要厘清各門課程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后才能充分利用這種內在聯系,構建各門課程內容之間的滲透通道。上述各門課程之間關系的闡述為這種教學內容的滲透整合創造了條件。如在講“基礎”中個人價值的實現時,將“綱要”中優秀人物的生平事跡、“原理”中人和社會的本質屬性、“概論”中當前社會的共同理想和奮斗目標引入,個人價值的定位和實現的講解將會變得鮮活、充實和深刻。通過各門課程內容的滲透整合,實現教學內容的互補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的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顧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點[J].教學與研究,2007(2).
[2]王易.開好“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需要正確處理的幾個關系[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0).
[3]戴小春.高校課程內容的整合機制[J].高教探索,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