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慶軒
摘 要:推動學生主體發展是現代教育的應有之義,學生主體性包括主體自覺、自主性和參與性。以往高校教學管理普遍存在學生培養模式單一、高校服務機制欠缺、學生評價機制不合理等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因此,應逐步豐富學生培養模式、完善高校服務機制和學生評價機制,提供有利于學生主體性發展的教學管理環境。
關鍵詞:高校教學管理;學生;主體性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176-02
當前,高校學生在教學管理中獲取參與權、知情權、自主權的訴求愈發強烈,即學生主體意識日益增強。反觀當前高校教學管理現狀:選課制度不完善、教學形式枯燥乏味、學生評價機制單一等。既有的教學管理制度和模式呈現出不利于學生主體性發展的趨勢。因此,如何讓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獲得學習的主動權,由學生主導自己的學習,而不是一味被動接受統一的課程安排、教學計劃、這一現實成為我們不可回避的問題。
一、學生主體性的基本內涵
學生的主體性主要是指“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的主動學習的能力,表現為對自我的正確認識以及自覺的、自主的、能動的學習行為”[1]。從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學生主體性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學生的主體自覺。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學生既是教學管理的客體,需要教師在學習、生活中予以指導,幫助其健康成長,同時學生又是學習的主體,有對自己身份的正確認知,而且能明確自己在學習中需達到的既定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付出的努力。這就決定了學生即使不在被限制、被約束的教學管理環境中,依然能夠為自己的學業做出自覺規劃。這一主體自覺的特性將自發地帶動學生做好本職工作,而過多的束縛、干預將會折損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
第二,學生的自主性。學生自主性主要是指學生在學習中具有主人翁地位和主體意識,能為自己的學習自主做出決策并且負責。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需要根據自身特點、興趣、愛好、學業發展規劃主動訂制自身的學習計劃和課程安排,而且學生在學校制度允許的范圍內,應該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一切資源。學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決定自身學習的路徑和選擇。因此,自主性不僅是學生形成獨立意識、判斷價值、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礎,還是學生能夠成長發展的必要條件。
第三,學生的參與性。在教學管理中,學生如果僅僅是處于聽從于學校的各項安排,沒有自己選擇的空間或與管理者互動機會這一狀態的話,那么學生自身便很難形成學習的主動性,更談不上創造性的塑造。學生作為學校這一社群的重要成員,有參與到學校各項工作事務中的訴求和動力,既需要了解學校管理工作的組織方式,又需要融入管理工作中來。學生擁有一定的參與權,將極大促進其積極性的發揮。
二、高校教學管理在發展學生主體性中存在的問題
1.學生培養模式單一
當前我國大多數高校實行的是學分制管理,修業年限普遍為四年,雖然有相當一部分高校采用彈性學制,如三至六年學制,但由于學分修讀的課程供給不足,課程設置前后關系問題,或修業時間錯位等問題,往往會導致學生很難實現三年完成學業。在讀期間,學生需修讀的課程主要包括三大方面,即必修課、校級開設的公共通識選修課和院系一層級開設的專業選修課。其中,必修課占據相當大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選修課的空間。對于校級通識選修課,很多高校雖然試圖將課程涉及的知識面拓寬,但是由于教學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學生選不到很多優秀課程,同時學生又礙于畢業學分的限定要求,最終迫于無奈只能選擇修讀沒有興趣的課程,僅僅是為了湊足學分,這顯然違背了通識選修課的初衷。另一方面,由于師資配置問題,很多院系難以開設出足夠多的專業課程供學生進行自主選修,導致學生缺少挑選專業選修課的空間,甚至部分院系選修課都扮演了必修課的角色。
2.高校服務機制欠缺
以往在面向學生的高校教學管理過程中,過多地從便于管理的角度出發,一味強調如何管住學生,而較少提及如何為學生提供優質服務,似有將學生視為流水線上的“產品”之嫌。學生在修業過程中,由于對自己的學業規劃或學習進程往往缺乏概念,這一點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表現尤為突出,然而,教學管理部門未能擔負起相應的職責,缺乏對學生提前定制合理的學業規劃或相關專業指導的服務工作,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陷入迷茫,甚至在修讀了一至兩年課程后,仍不知自己所學專業將來對接的就業崗位,這就更談不上有的放矢地提前為今后職業發展做好前期準備。高校教師在具體的管理中,以往都是簡單的“一刀切”,即采用統一的管理機制,缺乏個性化管理,因此導致很多學生無法在修業中實現個體的全面發展。此外,在學生與管理者之間,溝通渠道閉塞,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直到大學畢業時,仍不知道自己學院教學管理辦公室的具體位置,甚至不知道哪位教師主管教學工作,就更無從談起學生與教學管理者之間的有效溝通。
3.學生評價機制不合理
根據筆者對所在高校及其他高校調研發現,高校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缺乏量化標準,評價指標較模糊,有相當一部分教師在經過一個學期教學工作后,卻不知所教班級學生人數等情況,顯然,更不可能對每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全面的了解和評價。目前,高校教師對學生評價往往只將關注點投放在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即學生考試成績高,對學生的正面評價就高,成績與評價成正相關,這種評價標準甚至與獎學金、助學金、入黨推優、三好學生評定等一系列榮譽獎勵直接相關。雖然不可否認這一指標是一種相對客觀的評價依據,但這種過于單一的唯學習成績評價學生的標準,顯然會給學生一個只注重學習成績的導向,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不難發現,缺乏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和了解,正是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
三、以高校教學管理促進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對策
1.豐富學生培養模式
在構建學生新培養模式時,仍以學分制為基礎,設定四年修業年限,并允許學生在彈性時間內(如三至六年)完成學業。在四年制修業中,學生需在前兩年內根據培養方案中規定的修讀計劃逐一完成公共必修課和專業必修課的學習。在前兩年中,每名學生所學的專業基礎課是相同的,這為學生日后深造本專業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經過兩年學習后,每名學生對自己本專業有了進一步認識,并已初步具備認知自己未來職業發展的能力。因而,可在后兩年的修讀模式中賦予多元化的管理方案,即學生可以從“國際化培養模式”“通識教育模式”“專業培養模式”“創新創業模式”“混合培養模式”五種模式中任選其一進行修讀,每種模式只需修夠特定學分即可達標。
國際化培養模式:主要面向有意向出國或有相關學習興趣的學生,將課程的設計與國際接軌,教師采用中英雙語或全英文授課,為學生營造國際化學習環境。通識教育模式:主要面向有涉獵不同學科領域訴求的學生,經過學科帶頭人科學規劃,由學生在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等領域進行自主選擇。專業培養模式:主要面向有意向提升專業技能,強化專業才能的學生,這一模式是對前兩年專業課程學習的深化,同時注重對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創業模式:主要面向將來有意向自主創業的學生。該模式著重提供創新創業相關課程和模擬實戰,學生經過學習,基本具備創業能力,特別是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領域的專業。混合培養模式:允許有以上四種訴求的學生按照制定的選課比例進行自由搭配,可以滿足學生多元化學習需求。
采用上述培養模式,有助于提升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增強其學習的自主性,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有效解決因被動學習帶來的學習意愿不強的問題。
2.完善高校服務機制
第一,徹底打通學生與管理者之間溝通的壁壘,打造扁平化的交流平臺。以往師生之間的溝通主要局限在效率相對偏低的面對面溝通方式。現今網絡時代,人們通過互聯網即可快速實現信息傳遞、交流。由于各高校都有獨立的教務網絡系統,每位教師均可登錄,并有一定的管理權限。因此,我們可以將師生交流平臺嵌入在教務系統中,即在系統中開發一個模塊,可以實現師生之間信件傳遞和文字交流。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提升交流效率,同時也能規避只有獲取教師的私人郵箱地址才能交流的困境。
第二,定制學業修讀規劃,優化修業流程。據筆者調研,很多高校已設有學業指導中心,但由于專職教師少、學生人數多的矛盾,導致該部門很多工作鞭長莫及。因此,這就要求高校在為學生進行學業修讀規劃指導時,應變粗放式引導模式為精細化、個性化的指導模式,由各班班主任和專業教師根據每一位學生的特點進行分析,并為學生定制合理的學業修讀規劃。為此,相輔相成的工作是優化修業流程,即要求打破簡單的一元修業模式,變學生被動地完成修業為主動地進行修業設計,由各系主任將所有課程科學地規劃成多種模塊,由學生結合自己的未來發展規劃自主從不同修業模塊中進行組合,并按選定的“學業套餐”組合完成修業。這樣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修業選擇。
第三,合理優化考核方式。任課教師應將學生的平時表現,如教學的參與情況、小組討論中發揮作用的大小、平時作業完成情況、出勤、課下主動自學等情況均納入課程的考核體系中,鼓勵教師根據課程的特點采用科學、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
3.優化學生評價機制
學生評價機制的合理與否,將直接影響學生能否健康、全面成長,以及能否激勵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因此,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特別是涉及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評優,應從多種維度予以全面評價,兼有班主任、學生工作輔導員、任課教師的評價,在評價的具體層面中,應分別從德育、智育等方面全面考量,而不能唯學習成績“論英雄”。此外,還可以增加“自我評價”,即由學生結合相應評價款項對自身實際情況完成自我認知,通過對照,既有助于教師全面了解學生,又有助于引導學生完善自我。
四、結束語
教學管理是連接教師與學生的重要紐帶,高校教學管理的組織方式和水平將直接影響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在今后的管理中,應多從如下方面著力:豐富學生培養模式、完善高校服務機制、優化學生評價機制,切實使高校教學管理為學生的主體性發展提供服務,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林毅.高校教學管理與學生主體性的發展關系[J].閩江學院學報,2015(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