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云霞 楊寧芳
摘 要:“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簡稱“青馬工程”)自實施以來,協同全國各高校共同培養和造就了大批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也不斷深入。隨著十九大的召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又被提升到一個新階段。在新時期新形勢下,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應整合現有資源創新課程教學體系的內容;結合最新黨章開展馬克思主義方法教育;強化培養機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化培訓模式熔鑄知行合一的實踐目標;總結工作經驗樹立成長成才青年觀思想。
關鍵詞: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高校;培養途徑;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185-02
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是一項全方位、長期性的工程,它強調在培養時結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并將其納入規劃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礎上,將馬克思主義應用于中國實踐,結合本國國情,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全國代表大會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成為全黨、全國人民為之不懈奮斗的行動指南和歷史標桿,是新時代我黨秉承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理念的最新理論成果。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走上強國之路,源源不斷的青年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如何在高校開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并培養出一批堅定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當前重中之重。
高校是綜合性地為師生提供教育教學和實踐研究的平臺基地,有著傳播知識、教書育人、培養人才的重要職能。文獻研究表明,關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探討主要有以下三點,即:什么是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應當具備哪些素質?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有何意義?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主要圍繞學生骨干群體在社會實踐、理論素質等方面展開。甄志勇曾指出:培養一代又一代堅定的、與時俱進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培養他們他們成為牢固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接班人[1]。高校作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養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時作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重要主體,不僅對黨和國家的長遠發展意義深遠,而且關乎馬克思主義的未來發展。因此,必須開展對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途徑與方法研究,使馬克思主義代代相傳,星火不滅。
一、整合現有資源創新課程教學體系的內容
高校課程理論教學是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最直接的途徑和方法,長期以來,每個學校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有一定的教學基礎。培養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長期性的工程。老師作為施教者,在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中責任重大。對現有資料的整合,培養學生干部的經驗,在此基礎上對課程教學體系加以創新十分重要。
高校思政課程是課程教學、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途徑中最為顯著而直接的一種方法。思政課程以一種公共必修課的形式,面向高校廣大青年學子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思政課程的教學與實施“青馬工程”略有不同。思政課程面向全體學生,集中教學,即在課堂上進行傳播引導式教育,輔之以一定的實踐活動[2]。“青馬工程”則相對較為正式,以一種團體形式出現在公眾視野。面向學生干部和團學骨干,它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統一,學習范圍更廣,更有深度。相比之下,“青馬工程”擺脫了課堂式的局限教學模式,使大學生能夠發揮創造性和能動性,深入實踐,為理論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整合可用資源,將目前的課程教學體系加以創新改革,有利于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
二、結合最新黨章開展馬克思主義方法教育
20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開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提出,是新時期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又一次偉大飛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3]。對教育工作的支持,旨在培養為人民、為民族、為振興中華而砥礪前行,具有高度使命感、責任感,崇高理想信念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馬克思主義政治立場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立場的樹立有利于青年大學生站在時代的角度看待和審視問題。初入社會的青年可能存在立場不堅定的現象,受到所處環境、社會地位地理因素等的影響,因此,用最新黨章開展馬克思主義方法教育,有助于堅定政治立場,從人民群眾的立場出發,擔負起歷史使命。
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教育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任何人都處于學習的狀態。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能更好地引導我們投身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激發自身的潛力,增長見識和才干。科學的理論體系教育是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中不可缺少的,說服性的教育能夠讓學生深入體驗當代實際情況和人民真實狀況,了解我國現在的社會面貌,懂得中國人民一路走來的艱辛與不易,牢記中國歷史,從而更好地對馬克思主義進行深入學習探究。
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教育也是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途徑方法之一。根據馬克思主義科學著作理論的研讀,可以發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深處有著極富哲理性的思維方式,唯物史觀理論依據、實事求是的嚴謹態度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是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學習的典范。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支持和規范社會力量興辦教育。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3]。如今大力提倡教育,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更是刻不容緩,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教育,不僅能讓學生進行獨立思維研究,還有助于加強他們的邏輯推理能力、辯證思維過程。
三、強化培養機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高校在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過程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切實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武裝青年,通過強化教育、實踐等機制,不斷提升大學生道德素質和思想政治素質。十九大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3]。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五千年中華民族傳承下來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晶,也是實施當代全方位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能夠擔負起民族復興大任的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高校不斷探索的出發點。高校強化培養機制的同時,要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宣揚先進文化,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精神文化領域、素質教育等方面的引領作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到每個人,熔鑄于人們的日常行為習慣和情感生活中,引領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
習總書記多次在講話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作用,提出要大力弘揚并以此作為精神指引。創新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機制,根據新形勢制定統一的政策,統籌安排培訓各方面內容,盡量結合實際,用較為生動的方式實施教育。通過這些方法,可以有效將高校管理的組織協調性和培養者的能動性、自覺性結合起來。
如今,高校在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時,不斷傾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青年思想道德和價值觀念。從校園開始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當代青年正確三觀的形成。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凝聚了集體的向心力,達成了社會共識。馬克思主義存在于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屬于上層建筑。意識形態是一種信仰、追求,指引整個社會的發展方向,盡管現實中仍然存在一些與馬克思主義背道而馳的言論,面對這些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要認識到它是破壞國家和平穩定的因素之一,廣大青年要有分辨的能力,堅決抵制腐朽文化和不良文化的侵蝕,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武裝自己。同時,積極參與學校提供的實踐機會,學習經驗知識,挖掘校內活動實踐的資源,并且積極為培養機制獻言獻策,不斷創新高校培養機制,形成“實踐—認識—實踐”的過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囊括眾多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它的高度提煉概括,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價值追求。因此,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機制有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注入,內涵更為豐富,理論基礎更加扎實,是培養當代大學生堅定維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內在要求。
四、優化培訓模式熔鑄知行合一的實踐目標
一代代先進的馬克思主義者孜孜不倦的探索,克服重重艱難險阻,堅定不移地開辟出將馬克思主義與本國國情相結合的一條道路來,并不斷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的一次次勝利,是青年馬克思主義者不斷學習的榜樣。高校在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方面已有豐富的培訓模式,不論是理論教育,還是社會實踐,都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
馬克思主義強調實踐的重要性,經得起歷史和時間的檢驗,它指引我們科學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新時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要培養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備優良品質,離不開社會實踐活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要有放眼大局的意識,站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參與實踐活動,走出高校,接觸社會,密切關注社會重大問題。
社會實踐是高校大學生接觸社會最直接和便捷的方式,已經掌握一定理論基礎的青年學子要秉承知行合一的實踐目標,在實踐中不斷錘煉自己。優化培訓模式是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有效途徑和方法,通過優化培訓模式,使學生有一個全面的認識,幫助他們從更多層面進行自我的塑造。此外,社會實踐為青年高校學子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展現自我的舞臺,他們不僅可以利用已有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更為重要的是,能在實踐過程中認識真理,增長知識,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的實際內涵,從而產生熱愛與信仰。將一個青少年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十分漫長的過程,對于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更是上了一個臺階。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雙方互相協作,作為施政者,要力所能及提供幫助;而作為受教者,則需要有探究的求知精神,并同實踐結合起來,找到人生定位,與時俱進。
青年是充滿活力的一代,是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高校在優化培訓模式時,要注重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如參加公益活動、創新科研活動等,以此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對學生來說,他們不僅幫助他人、服務社會,還通過鍛煉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和自豪感。對高校來說,應當密切關注學生群體,組織開展各種活動,并且給予支持和肯定,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活動,從而加深對黨的方針、路線、政策的認識,成為一名優秀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
五、總結工作經驗樹立成長成才青年觀思想
高校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離不開學生的配合與自覺,學生有了學習的意識,高校培養才有了深入的途徑和方法。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多次講話中論述中國青年觀思想,表達了對青年的殷切期望。習總書記系統綜合地論述了中國青年觀思想,包括青年成長成才的諸多方面,為高校培養人才提供了許多經驗。高校在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過程中,要扎根于馬克思主義信仰,堅持理論聯系實踐的學風,鼓勵青年學子在學習中獲取理論經驗,在實踐中獲取工作經驗,將理論和實踐緊密結合,從而不斷提高理論知識水平和實踐工作能力。
少年強則國強。作為新時代的有志青年,我們更要擔負起“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的重大使命。青年觀思想為中國青年的成長成才指明了正確方向,使各高校有了明確的培養目標。廣大青年學子應該將青年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結合最新的“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系統學習習總書記提出的青年觀思想,努力爭做“四有”青年,不負國家、學校的殷切希望。青年是黨的希望,國家的希望,我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學子,應當牢固樹立“四個全面”的崇高理想,自覺踐行“四個全面”的行為準則,發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習總書記的新青年觀為高校培訓機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論基石,只要廣大青年有理想、有擔當、有責任意識,用理論知識不斷充實自己,時刻保持并傳遞“正能量”,用飽滿的熱情學習和工作,能積極投身于各種社會實踐,中國將不斷創造奇跡。
高校青年學子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現需要將其融會貫通并加以梳理、歸納,才能更好地用理論引導實踐,實踐豐富理論。青年在社會文化框架體系上代表著一種敢于變革的創新精神和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
總之,不同時期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的途徑和方式不同,為此要不斷探索各種有效途徑和方法,讓高校大學生增強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對黨的事業的發展堅定立場,堅定理想信念,對馬克思主義充滿信仰,汲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才能培養更多優秀人才,把青年先進分子培養成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發揚馬克思主義在我國的當代價值,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現實指導地位。
參考文獻:
[1]甄志勇.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途徑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27(3):80-83.
[2]姜秀華.論高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主題[J].哈爾濱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4,5(2):37-39.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