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
摘 要:充分展現理論的科學性,有利于更好地在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中體現理論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增強教學的實效性和吸引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通過闡述理論嚴密的邏輯、完整的體系和理論當中蘊含的唯物辯證的科學方法來展現其科學性。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科學性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202-02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學有助于大學生提升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展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實效性是達到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中展現理論科學性的重要意義
1.理論自身科學性的要求
一百多年前在西方誕生的馬克思主義今天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它堅持了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是關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規律的理論,科學地回答了世界是什么、世界怎么樣的問題,是一個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是我們正確認識世界、分析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主義也是關于工人階級和人類解放的一種學說,它從勞動人民的立場出發,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兩種屬性。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質屬性是科學性,它是意識形態性和階級性的前提和基礎,同時,意識形態性和階級性又滲透到科學性中,通過科學性來體現。馬克思主義越具有科學性就越能說明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并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原因和途徑,也就能越充分地體現其階級性和意識形態性。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中應突出其科學性和真理性,進而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說服力,獲得學生的真正認同和接受,使學生樹立正確完整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馬克思說過:“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
2.增強高校馬克思主義教育實效性的要求
大學是具有學術氛圍和民主氣息的地方,大學生和老師們都崇尚學術和精神自由,如果不能科學分析講解和深透理解馬克思主義理論,其科學性就會遭到部分學生質疑,進而對其抱有可學可不學的態度,甚至因枯燥乏味的灌輸說教和空洞的政治口號而產生逆反心理,對馬克思主義完全抵觸與抗拒。在這種情況下,為了增強馬克思主義的親和力,我們也曾多方探索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改革,但這些探索更多是通過對教學形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完善和改進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而忽視了理論本身。可是生動性只是吸引學生入門的技巧,如果課堂上不能展現出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科學魅力和真理魅力,即使一堂課再怎么熱鬧,不能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撞擊、思想上的啟迪和政治上的引導,學生最后對馬克思主義還是不甚了解,馬克思主義教學還是會缺乏社會認可度,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是缺乏公信力,同樣談不上教育的實效性。
二、展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科學性的主要途徑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主要從兩方面進行闡明,即從理論的內容和理論研究所使用和體現的方法上進行。
1.完整嚴密闡明理論的內在邏輯結構和內容體系
馬克思主義理論內容博大精深,結構嚴謹,具有極強的邏輯性。馬克思主義把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作為自己的社會目標,圍繞著這個目標,形成了馬克思主義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三部分內容。這三部分內容雖然有相對獨立性,但也存在著內在的科學聯系,是一套完整、嚴密的科學體系。哲學研究自然、社會、思維發展最一般規律,為后面兩部分理論提供世界觀和方法論。政治經濟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基礎去觀察和分析資本主義社會,在勞動價值論基礎上創立了剩余價值學說,揭示了資本家剝削工人的秘密和資本主義社會內在矛盾,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是以哲學的唯物史觀和政治經濟學的剩余價值學說為基礎,分析說明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是一個客觀的歷史過程;說明了無產階級是資產階級的掘墓人,無產階級最終通過革命的方式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過程中,要將馬克思主義三個組成部分融會貫通,從整體上宣傳馬克思主義,通過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完備、深刻、無片面和徹底性以及其嚴謹的邏輯體系來體現其科學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同樣具有完整嚴密的邏輯結構,圍繞著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等基本問題展開。理論體系的第一部分,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強調我國現代化建設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接下來第二部分就談到了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依據理論。第三部分,在第二部分回答我國國情,也就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依據基礎上,進一步闡明對社會主義的理解,指出社會主義根本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通過對社會主義和前部分中國國情的分析,得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結論。相應地,第三部分就是社會主義本質理論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理論。緊接著,第四部分論述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動力,形成了改革開放理論。第五部分,具體回答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做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布局理論。第六部分,結合我國具體國情,闡述了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理論。第七部分,在前面講了我們如何搞好自身建設發展的基礎上,闡述了我國建設發展的外部環境,提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外交和國際戰略理論。第八至第十部分談到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目的、依靠、后盾和領導核心等問題,分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理論、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領導核心理論。在教學的過程中,也要向學生講明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思想路線、發展道路、發展階段、發展戰略、根本任務、發展動力、依靠力量、國際戰略、領導力量和根本目的等問題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出了一系列緊密聯系、相互貫通的思想理論觀點,同樣其也是一個邏輯性強的、完整嚴密科學的理論體系。
此外,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產生和發展也需要人類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發展和取得的成就提供支撐。多結合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相關理論及其發展來講述,也有利于展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比如在講述唯物辯證的自然觀時,就離不開介紹19世紀自然科學的三大發現。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和進化論證明了自然界的各種物質運動形式都可以在一定的條件下互相轉化,證明了自然界中物質運動的統一性。還比如,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講述部分,可以向學生介紹研究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的發展學理論,介紹一些發展中國家在實踐該理論過程中的經驗教訓,使同學們能夠明白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在建設過程中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的必然性。
2.準確全面闡明理論中蘊含的科學方法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不僅表現在其具有嚴密完整的科學體系,還表現在其運用的科學方法上。現在的大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初步了解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讓大學生認知馬克思主義理論是什么的前提下,把握理論中蘊含和運用的科學方法,進行有效的方法論教育并指導學生加以運用,能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科學性和吸引力,使大學生心悅誠服,保證內容進大學生頭腦,使世界觀的樹立落到實處。
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唯物的、辯證的方法。唯物性強調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的,自然、社會、人的思維本質上都是物質的,因此要實事求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辯證性強調物質的世界是在內部矛盾的推動下不斷發展變化的,因此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要不斷解放思想。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理論產生發展的分析來理解唯物辯證的方法論。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創立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一方面不被前人思想所束縛,對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德國古典哲學和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采取了批判繼承的態度,另一方面又深入考察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全面了解近代自然科學成果,總結當時西方各國的社會政治運動、工人運動的經驗教訓。理論的創立體現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后來,列寧不拘泥于馬克思恩格斯的個別具體論斷,根據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的實際,具體分析當時的國際形勢,得出了社會主義革命可以首先在一國取得成功,而不一定要在幾個國家同時爆發革命才能取得成功、并且革命可首先在相對落后的國家取得成功而不一定要在英法德等先進國家首先取得成功的結論。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意識到中國是一個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性質不同,因此中國革命的任務、對象、動力、性質、前途和道路等也都和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有區別,他們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發展馬克思主義,創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和社會主義改造理論,并對中國這樣一個落后國家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探索,形成了相應的理論。之后,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打破以前中外一些僵化觀念和模式,積極探索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逐步形成相應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講授這些理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結合理論,闡述在什么樣的時代背景下,運用怎樣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中國共產黨人在學習繼承原有基本原理中,賦予這些基本原理新的時代內涵,又怎樣依據新的實際,勇敢地拋棄過去某些陳舊的觀點,做出新的結論和在原來沒有涉及的領域進行思考,提出全新的理論觀點。這些理論之間存在怎樣的內在邏輯關系,以及又是如何隨著實踐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理論體系的,從而使大學生真正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層面上把握這一理論的根本立場和科學方法,深切體會到馬克思主義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理論。在實踐發展變化的過程中,一些既有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說明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甚至和新的實踐相矛盾,但這并不是說馬克思主義不行了,馬克思主義總能隨著時代的進步不斷發展,對新的問題做出新的回答,而這也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和科學性的體現。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