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亞春
摘 要:“中國精神”彰顯著中國人積極向上、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新時代背景下,為了使“中國精神”教育更加全面和高效地覆蓋大學生群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高校思政課和能凝聚人心的“中國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將“中國精神”的培育貫穿于高校四門思政課的教學體系中。首先,革新理論教學,將“中國精神”融入專題化教學。其次,強化實踐教學,將“中國精神”融入“第二課堂”。
關鍵詞:新時代;中國精神;思政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7-0218-02
十九大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的新的歷史定位。”[1]10新時代意味著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這同時也意味著要“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23,為世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高校思政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新時代背景下,如何將中國精神有效融入思政課教學中,在當代大學生中培育中國精神,已然成為學界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中國精神的提出及內涵
習近平指出,“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的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2]7中國精神反映的是一個泱泱大國的整體形象,體現的是中國人的靈魂。2014年10月15日文藝座談會講話中習近平強調:“舉精神之旗、立精神之柱、建精神家園,都離不開文藝。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我國作家藝術家應該——彰顯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鼓舞全國各族人民朝氣蓬勃邁向未來。”[3]中國精神是社會主義文藝的靈魂。
在2013年3月17日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第一次提出“中國精神”“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魂。愛國主義始終是把中華民族堅強團結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創新始終是鞭策我們在改革開放中與時俱進的精神力量。全國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揚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團結一心的精神紐帶、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永遠朝氣蓬勃邁向未來。”[2]3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二者的有機結合構成了中國精神的基本內容。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1]42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民族賴以維系的精神紐帶,是一個國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如果沒有共同的核心價值觀,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就會魂無定所、行無所歸。為什么中華民族能夠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呢?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精神脈絡。
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大會上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斗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2]13追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近代一百多年來中華兒女矢志不渝的奮斗目標。偉大的夢想,需要有偉大的精神作支撐,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支柱。“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精神。我曾經講過,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4]133中國道路、中國精神和中國力量構成中國夢統一體,其中中國精神居于重要的地位。中國精神是催人奮進的思想力量,中國精神是貫通中國力量的軟實力。
二、新時代“中國精神”融入思政課的意義
中國精神是我國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弘揚、傳播以及實現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關聯。
(一)“中國精神”彰顯著中國人積極向上、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
2014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特別強調:“要重視中華傳統文化研究,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要有中國精神,而中國精神必須在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前提下,積極深入中華民族歷久彌新的精神世界,把長期以來我們民族形成的積極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繼承和弘揚起來,使之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服務,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服務,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服務。”[5]“中國精神”作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統一體,彰顯著中國人積極向上、與時俱進的精神風貌,體現著時代前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代表著中國道路、中國模式的精神內涵。2013年9月26日習近平在會見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及提名獎獲得者的講話中指出:“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道德的力量也是無窮的。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的崇高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6]我們應該用中國精神去激勵當代大學生更加堅定信仰、精神健康、積極向上、奮發進取。
(二)用中國精神引領大學生的價值取向發展
因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當代大學生群體的思想政治狀況如何,直接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否興旺發達、后繼有人。習近平在與青年學生座談時指出:“我為什么要對青年講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個問題?是因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2]117我們就是要用中國精神提升大學生思想境界,激勵大學生把個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國家和民族的事業中,勇做新時代的奮進者、開拓者;我們就是要用中國精神激發大學生內心潛在的深厚的愛國情感,增強其強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我們就是要用中國精神引導大學生開拓創新,積極投身自主創新創業行列。2015年5月31日習近平在接受拉美三國媒體聯合采訪時的答問時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振奮起全民族的‘精氣神。”[7]中國夢是中國精神的終極價值目標,中國精神是實現中國夢的精神支柱和紐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魂。
三、“中國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新模式
為了使“中國精神”教育更加全面和高效地覆蓋大學生群體,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把高校思政課和能凝聚人心的“中國精神”有機結合起來,將“中國精神”的培育貫穿于高校四門思政課的教學體系中。
(一)革新理論教學,將“中國精神”融入專題化教學
1.發揮教師主體作用,通過專題化教學,使得“中國精神”的教學內容在四門課中全程理論覆蓋。在基礎課第二章中可以開設“中國精神的內涵及對大學生成才的意義”的專題;在綱要課下篇第十章中可以開設“中國精神的歷史形成和現實發展”專題;在原理課第二章第三節中可以開設“唯物辯證法與中國精神弘揚”專題;在概論課第八章第三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這一節可以開設“當代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和踐行”。如此,“中國精神”便分散貫通,融合在各門思政課中,有利于更好地提高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
2.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通過課前10分鐘演講形式,使得學生全程參與“中國精神”宣傳和領悟。先發動學生或通過閱讀大量書籍,或網上搜集歷史圖片,或對人物進行專訪等形式,整理出關于“中國精神”的材料。然后把學生分成若干個組,選出組長,內部分工合作。每組學生選出一個學生進行課前PPT匯報,每次講一個關于“中國精神”的故事。在教學中營造了一種積極、寬容的學習氣氛,調動學生積極發言。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也使學生在探討的過程中對知識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從而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教學效果大大提高。
(二)強化實踐教學,將“中國精神”融入“第二課堂”
1.充分利用“形勢與政策”課常新常講。“形式與政策”課是緊密結合國內外形勢變化的,針對大學生關注熱點和思想特點的。如2017年10月我們召開了十九大,2018年3月的兩會,我們可以聘請專家給大學生講述關于十九大和兩會的最新精神。在黨的十九大召開后的第一個全國兩會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無處不在,它所體現的中國精神無處不在。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專家講學向學生傳遞最新的關于“中國精神”的精神。學生隨時掌握國家政策最新動向,了解最新的關于“中國精神”的宣傳,增強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心和信念。
2.充分利用校園文化和社團等活動形式的“第二課堂。”第二課堂是相對課堂教學而言的。第二課堂就是指在第一課堂外的時間進行的與第一課堂相關的教學活動。可以借助校園文化和社團,組織各種各樣活動傳播“中國精神”。如可以舉辦拍攝關于“中國精神”的微電影,舉辦關于“中國精神”的辯論賽、話劇等活動。還可以發揮社團作用來舉辦關于“中國精神”的攝影大賽,然后進行圖片展播等。這種實踐性的“第二課堂”從形式上看,它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它的學習空間范圍非常廣大,充分鍛煉學生實踐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習近平關于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3]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0-15.
[4]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7.
[5]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
[6]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活動為實現中國夢凝聚有力道德支撐[N].人民日報.2013-09-27.
[7]習近平接受拉美三國媒體聯合書面采訪[N].人民日報,201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