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麗春
摘 要:互聯網的發展,給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諸多便利,開闊了大學生們的視野,同時也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他們的認知方式,突出表現為場獨立向場依存認知方式轉變、同一化向個性化認知方式轉變、漸進化向速效化認知方式轉變,這些轉變是互聯網與認知方式發展相互作用的結果,需要我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積極面對挑戰,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與方法,有效推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互聯網;認知方式;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6-0235-02
互聯網開啟了一次時代的重大轉型。根據第41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72億,普及率達到55.8%[1]。互聯網的日益普及,正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2]。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具有革命性影響[3],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的認知方式發生了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變化,尤其是推進了場獨立向場依存認知方式轉變、促進了同一化向個性化認知方式轉變、加快了漸進化向速效化認知方式轉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積極應對。
一、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認知方式的主要變化
認知方式,是人們對信息和經驗進行組織和加工時所表現出來的個別差異,是個人在感知、記憶和思維過程中經常采取的、習慣化的態度和風格[4]。認知方式有很多表現形式,如沉思性和沖動性、拉平和尖銳化等[5]。也有場依存與場獨立、沖動型與沉思型、輻合型與發散型、立法型、執法型與司法型[6]。無論分為哪些類型,毫無疑問的是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認知方式發生了積極與消極的變化,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
(一)推進了場獨立向場依存認知方式轉變
互聯網的發展,給我們的學習、生活及工作帶來了更加便捷的信息共享,同時互聯網開放、多元的虛擬空間也促進了大學生認知方式由場獨立向場依存的轉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大學生可以更加快捷地獲取更多的信息資源,不僅拓展了大學生的知識面,也改變了學習者對教師的絕對依附,網絡上各種思想文化交匯和各種意識形態的交互碰撞,使學習者獲得了從網絡中進行多元化學習的機會,獲得了學習的自由。同時因為網絡環境的多元性、開放性、虛擬性,導致網絡上很多不健康的信息乘虛而入,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大學生的認知方式變化。尤其是場依存性大學生更容易被外部信息干擾,如果沒有正確的引導,容易導致認知失調和行為失范。
(二)促進了同一化向個性化認知方式轉變
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性,是個人的自我意識及由此形成的個人特有的素質、品格、氣質、性格、情感等的總和[7]。在傳統教育中因為種種因素,不同學生的教育較多的是用同一個模式來塑造,而在當今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需要選擇信息,構建自己的認知結構,導致大學生認知方式由同一化向個性化轉變趨勢更加明顯。從大學生認知心理來看,更容易接受與自己原來知識構架結構類似的內容,同時強化了與原來認知結構相似的認知。從大學生的學習方式來看,互聯網的發展,擴充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大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加多樣化、自主化、個性化。從大學生的學習內容來看,更加傾向于自己認知感強的學習內容,使互聯網背景下的學習內容更加偏向于個性化。
(三)加快了漸進化向速效化認知方式轉變
在互聯網背景下,由于多元化信息沖擊,在單位時間內,大學生可選擇的信息越來越多,影響著大學生的認知心理及學習方式的變化。大學生正處于形成個人的認知心理及學習方式構建的關鍵時期,認知過程是一種信息加工系統。它對來自各方面的包括內部和外部的信息進行變換、簡約、加工、存儲和使用,以實現不同的認知目的。在互聯網背景下,眾多信息的碰撞,使得大學生的認知心理及學習方式的形成更加速效化。在速效化的同時,容易造成大學生認知心理的混亂及學習方式的不定性,無法真正掌握知識的本質內涵。從理論意義上看,也就很難獲得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能力。從實踐意義上看,也就很難獲得舉一反三的能力。從學習認知上看,對信息判斷和整合的效果就難以保證,有可能走向偏執型認知。
二、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認知方式的變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一)場依存認知方式的轉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
在互聯網背景下,現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的關系由之前的關系明確截然對立轉變為一種相對和不確定、相互融合、相互滲透、一體化的關系,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8]。傳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常以教師為中心,采取灌輸的教學方法。而學生被視為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忽視了應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而且也忽視了學生內部的認知規律與認知結構。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人的學習是從外界環境的刺激的輸入開始,經過認知加工和存貯結構的轉換,最終積入長時記憶,成為知識的一部分。互聯網的發展,推進了場獨立向場依存認知方式的轉變,特別是針對場依存認知強的同學,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具備更加完善的知識背景,引導大學生運用多元的網絡環境,選擇分辨信息,繼而能夠利用網絡便利拓展、鉆研自己的專業知識。
(二)個性化認知方式的轉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
網絡環境的開放性,使得大學生在選擇信息加工的過程中容易接觸到與專業知識不相關的信息。網絡環境的自由虛擬性、缺乏權威媒體的引導性,使得大學生在認知結構的構建過程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如果大學生片面地吸取自己更加傾向的信息,片面追求個人的絕對利益,容易導致極端個人主義的膨脹與泛濫。如何在開放的、多元化的互聯網背景下,保持大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同時構建合理的認知結構,擁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合格人才,是我們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與難點。
(三)速效化認知方式的轉變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
在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的認知心理及學習方式的形成更加速效化。容易造成大學生認知心理的混亂及學習方式的不定性,無法真正掌握知識的本質內涵。互聯網的多元性、信息的多元性、大學生信息選擇的自主性、網絡環境的無權威引導性,容易使大學生產生速效偏執型認知。大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是通過與周圍環境的互動、主動加工信息、構建認知的過程。我們在注重學生個體的主動性的同時,也要注重網絡環境因素,即學生可選擇的信息環境。多傳導與社會相符合的社會價值觀,引導學生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啟發學生進行更加高水平的知識加工,積極改進調動已有的認知架構。
三、如何應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認知方式的變化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挑戰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式已經走入人們的生活,并率先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方式。網絡世界的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等特征給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嚴峻沖擊和挑戰。因此,系統分析互聯網對大學生認知方式的消極影響,積極探尋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面對互聯網背景下大學生認知方式的變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理念和方式方法上做出回應與創新,增強理念和工作的時代感、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理論和學科建設的發展。
(一)注重教育內容與教學方法相結合
互聯網背景下,人們的注意力容易轉向個人感官刺激本身,學習者所注意的只是自己熟悉的、感興趣的一部分知識點,而其他方面隱含的內涵價值與本質精神往往被忽略,特別是對于場依存認知偏向較大的同學,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將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相結合。在網絡環境監管上,對于帶有黃色、暴力、反國家等消極思想的內容加大打擊監管力度。在網絡媒體的建設上,構建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權威性媒體,傳播符合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價值觀、世界觀。在開放性的虛擬網絡上,增強大學生言論的責任感,構建負責的言論觀點,構建正確的是非觀念,做出正確的思想行為。對事物真正興趣的培養,需要的是學習者要有對事物本質的了解,要有對事物價值的判斷、對事物目的意義的正確把握,要有一種掌握知識、技能和解決課業問題的認知內驅力。學習者要提高信息素養,即要提高選擇、加工、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準確、迅速地接收信息,并進行分類、儲存和檢索;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能夠對所儲存的信息進行價值判斷,把信息有效地變成知識,構建起自己的信息內容體系,從而在多元化的網絡環境下,有針對性地提高自己的知識面與技能。
(二)提倡多元化與針對性教育相結合
在多元化的網絡環境下,個體的性格越來越鮮明,而每個大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各不相同,有些學生知識結構系統性比較好,層次分明,當利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時,能夠迅速、準確地提取出來,新問題就迎刃而解。但是有些學生頭腦中的知識結構零散,層次性差,比較混亂,遇到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時,就會有提取困難和錯誤的問題。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受動性和依賴性的基礎上,忽視了人的主動性、能動性和獨立性。因此需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自主性地學習,逐步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為中心和書本為中心的局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每個學生頭腦中知識結構的差異性,因材施教,創造不同的途徑,幫助學生個體完成對新知識的意義構建。以人為本,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標,尊重個性化發展的教育,讓學生享受真正人性化的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注重個性化教育,就是將受教育者視為具體的人、能動的人,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與需求,滿足其成長發展的道德需求,讓人自由快樂成長,讓教育內容成為受教育者的精神食糧,讓教育過程成為受教育者的精神享受,促進受教育者自覺能動地內化道德要求,使受教育者真正成為獨立的、健康的、向善的合格公民。
(三)運用虛擬性與現實性教育相結合
網絡環境的自由虛擬性,缺乏權威媒體的引導性,使得大學生在認知結構的構建過程中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互聯網背景的多元性、信息的多元性、大學生信息選擇的自主性、網絡環境的無權威引導性,容易使大學生產生速效偏執型認知,我們需要打破傳統課堂的限制,運用虛擬性與現實性教育相結合,不僅在課堂上就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網絡新聞等進行討論,而且可將討論話題利用校園網、學校BBS等網絡媒體進行宣傳引導。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強調,要著力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高等教育全過程,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是我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進程中又一里程碑式的標志性事件[9]。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促進大學生素質全面提升和成長發展,這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要緊緊把握學生成長特點和規律,創造性地開展責任感教育和素質教育活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綜合素質;要以社會實踐活動為抓手,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要營造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圍,積極開展學術科創活動,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功能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中國互聯網發展統計報告[EB/OL].(2018-01-31)[2018-02-03].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801/t20180131_70190.htm.
[2]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N].人民日報,2010-07-30(15).
[4]謝斯駿,張厚粲.認知方式——一個人格維度的實驗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8.
[5]譚頂良.學習風格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1.
[6]胡忠光.教育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7]程小鴻.論人的自由全面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李霞玲,李敏倫.后現代主義視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關系審視[J].德育論衡,2010(337):47-48.
[9]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