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求
摘 要:我國具有五千年的文明發展史,文言文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散發著耀眼的光芒。可以說,學習文言文是學生繼承祖國傳統文化、發揚祖國傳統文明的重要途徑。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在當前初中階段的文言文學習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是制約文言文教學高度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更是今后一個階段中初中文言文教學不斷改進的突擊方向。在此對初中文言文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策略進行簡要探究。
關鍵詞:初中;文言文;學習興趣;培養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文言文是其中的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重點,是因為文言文是中國傳統文化從古至今傳承和發揚的根本途徑,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學習文言文可以大力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傳統文化能夠在當代得以更好的發揚。但是因為文言文都是和當今時代距離較為久遠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理解的時候都具有較大的難度,會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一定的損傷,讓學生形成較為強烈的挫敗感,甚至可能讓學生產生一定的挫敗感,進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活動受到更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從學生的興趣激發入手,提高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
一、利用小故事激發初中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初中生的文學知識積累比較匱乏,功底不深,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能力不高,所以在文言文學習中會普遍感到難度極大,這會在更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造成學生的學習不深入、拈輕怕重,進而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但是學生一般都對故事比較感興趣,而文言文當中或者和文言文相關的知識中存有大量的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述那些和教學內容相關的小故事,借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教學中,教師就首先為學生講述了一個故事,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齊威王即位之后,喜好說謎語,整天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導致國家政治出現混亂,一度處于危在旦夕的困境之下。這時候,有一位大臣名叫淳于髡,就用猜謎語的形式來勸諫齊威王:“大王,咱們國家有一只大鳥,就在大王的庭院里降落著,三年來也不飛也不叫,大王您說這是為什么呢?”齊威王感覺到了淳于髡這是在勸他,于是回答說:“這只大鳥不飛則已,一飛可就直沖向云霄里去;不叫則已,一叫就會讓人為之震驚。”之后勵精圖治,讓齊國的威望一直持續了三十六年。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得知齊威王是一位善于采納他人意見的君主。那么,同學們想不想知道齊威王還曾經接受過誰的勸諫呢?又是如何勸諫的?在這樣一個小故事的引導下,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有效激發,學習積極性也得到了高度的提升。
二、利用小活動激發初中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對于中學生來說,他們已經具備了一定水平的理解能力,在教師的指導下,經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可以獲得對文言文的較深層次的理解。但是如果教師經常采用對學生進行講解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會受到嚴重摧殘,導致對學習失去動力。因此想要保證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持久,教師還必須采用多種活動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學習《曹劌論戰》一文之后,學生的表現比較被動,思想困頓,學習主動性較差。這時候,教師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同學們,課文學完了,你們認為魯莊公是不是像曹劌說的那樣——“鄙”呢?學生紛紛回答,有的說是,有的說不是,甚至還吵了起來。教師制止了學生的吵鬧:“同學們,只是這樣吵鬧并沒有什么意義。下面,你們就再次深入研習課文,為你們的觀點尋找證據,待會咱們進行辯論!”學生一聽要進行辯論,馬上開始深入探究課文,并進行熱烈的討論,在辯論中群情激奮、引經據典,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果當然非常理想了。
三、利用小任務激發初中生對文言文的學習興趣
學完文言文,為學生布置任務也非常具有技巧性。如果采取那種背誦、默寫的作業,學生的學習興趣一定會大打折扣,可以布置一些更加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的任務,大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學習了《岳陽樓記》《湖心亭看雪》之后,教師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了一次“小畫筆”活動,讓學生在對文章中寫景的語句進行深入的探究之后,運用自己的理解,加入自己的想象,通過實際的加工,用一幅畫把文章的景色描繪出來,并能夠運用文章的相應詞語或句子進行細致的闡釋。這種形式的小任務促進學生更加深入地鉆研課文,保證了學生學習興趣的廣泛激發。
總而言之,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當對教學理念進行不斷更新,對教學方法進行不斷探究,對教學模式進行不斷改革,把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積極性的提升作為必要的策略,促使學生能夠以更加主動的態度投入到初中文言文學習過程中來,讓初中文言文教學更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張君芳.文言文,“愛你沒商量”:淺談語文教學中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培養[J].語文學刊,2007(12):34-35.
[2]王秀輝.優化教學,提高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淺析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設計[J].教育(文摘版),2016(1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