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景波
摘 要: 大學生干部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群體,其心理健康問題往往被社會和學校有意無意忽視。他們可能具有一般大學生有的心理問題,但他們是學生干部,有著特殊的心理壓力,呈現出不一般的心理狀態。學界需要從性別、專業、生源等多方面、多角度研究。
關鍵詞: 大學生 學生干部 心理健康
一、引言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
相比一般大學生,大學生干部是一個比較特別的群體。他們首先是大學生,有著普通大學生都有的優點和缺點,存在一般大學生有的心理問題;但他們是學生干部,承擔著管理、組織和服務的職能,有著不同于一般大學生的工作壓力,他們的工作一頭是學生一頭是老師,一頭是學校一頭是社會。一方面要服務學生,另一方面要聯系老師,是師生之間的溝通紐帶;作為學生干部,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對他們的品行和學業有著期待,這會形成一定的壓力。他們工作帶來更多的工作和鍛煉機會,從而會有更多的人生選擇,但這何嘗不是另外一種壓力,因此學生干部往往潛藏著一些心理問題。一般人都以為,大學里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主要集中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原生問題家庭學生、學習困難學生這三大群體,高校心理健康工作這一塊重點關注這三類學生。相反對學生干部是“高看一眼”的,對學生干部有著極高的期待,很少考慮過這類學生會在心理上存在問題。但學生干部心理問題引起的事件告訴我們,他們應該是心理健康教育關注的一批學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對這一群體的有意無意忽視是不應該的。
二、多角度、多層面的研究
要研究學生干部心理健康問題,必須從多角度、多層面進行對比研究討論。
1.學生干部與非學生干部比較
“95后”、“00后”都已經上大學,他們剛剛擺脫青春期,進入青年初期,在走向成熟的過程中心理處于不穩定狀態。一般來說,能夠當上學生干部的大學生都品學兼優、能力較強,因為優秀,學校、老師偏愛更多一些,當然期望值就會更高一些。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學生干部自視較高,自我要求較高,既要很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又要完成各種面向多方面的聯絡工作、面向學生的組織、管理、服務工作,不能很好地處理,于是產生心理問題。
2.不同性別比較
男女性別不同,心理結構有差異。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會存在心理問題,但需要研究不同性別染上各種心理問題的概率有否差異。學界的多數研究表明,總體來看,男女學生干部在這方面都沒有顯著差異,但需要深入研究這一群體未來的心理發展,是男性還是女性更能適應未來的社會,具有更好的心理健康狀態。
一般來說,女性生性專注、心細、感情細膩、意志堅定有韌性,但物極必反,其另一面是青春期的她們心理閉鎖,敏感多疑、心胸狹窄。女學生干部要樹立權威,首先要學習好,還要處理好與同學的關系,更要處理好學生間、師生之間的關系。她們是眾人,包括男學生和女學生、老師的關注對象,這成為一種無形的壓力,她們的心理負擔必然會加重,處理不好,就會造成焦慮、恐懼、抑郁等心理問題。
一般來說,男性沉穩、理性但是粗糙,甚或面臨學業、就業、婚戀等壓力,當今社會對男性的要求普遍較高,學校、老師、班級同學都對男學生干部寄予期望、期待,這種“期望”或者說“期待”,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就會產生焦慮、恐懼等心理問題。
3.不同專業類別比較
高校專業大致分為文科、藝術科、理科、工科等,不同專業的教學會給學生以不同的學科素養熏陶,因此不同專業的學生會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那么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干部在處理人際關系等方面當然會有不同的方式,呈現出不同的面貌。那么到底有什么差別,差別到底有多大?一般來說,相比理工科的學生,文科、藝術專業學生思維活躍,見解獨到,但易失之偏激,意氣用事、敏感而沖動。理工科的學生,嚴謹,守規則,卻刻板,不夠變通。
4.城鄉生源的比較
我們需要研究來自農村的學生干部與來自城鎮的學生干部其心理健康程度是否有差異,差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差異又有多大。農村生源的學生干部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上與城鎮生源學生相比沒有明顯差異,甚至一些特別的優點,這使他們自信而積極;但是農村生源的學生干部多數都來源于經濟條件較差的社區和家庭,容易帶來自卑感和過度的自尊,從而表現出過度的焦慮、敏感。
5.不同年級的比較
我們需要研究從低年級、中年級到畢業年級,在成長過程中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表現差異。從大一剛進學校的青澀、對處理人際關系的恐懼到大二開始的學業負擔帶來的壓力,直到畢業年級的考研、求職、就業壓力。這些帶給學生一個校園生存的背景,學生從而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學生干部同樣也會面臨這些問題,需要考慮,并開始鍛煉能力,那么能否積極有效地應對每個階段出現的學習和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
三、對策建議
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是一個綜合性的復雜問題,成因多方面。大學生干部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不適宜從廣大學生中獨立出來研究,但確實需要在關注普遍性的同時,注意到這一群體的特殊性。
1.輔導員的工作極為重要
日常與大學生干部接觸最多的是輔導員,因此,在學生心理輔導方面來說,對輔導員要求必須提高。輔導員應當有堅強的內心,具備對自己和學生基本的心理建設能力,有能力解決學生和學生干部的種種心理健康問題。學校普通的心理咨詢是解決不了學生干部的心理健康問題的,輔導員由于貼近實際則能及早干預。
2.學校各方面應給予學生干部群體更多的關心
對學生干部要給以更多的人文關懷,對他們的心理疏導要更有針對性,且注重實效。尊重他們、理解他們、關心他們,并且要將之作為一項常態工作。多方面對學生干部進行各種應對挑戰和挫折的培訓,為他們的健康成長、心理的成熟提供良好的心理氛圍,對他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予以支持和幫助。
3.由學生心理輔導機構建立獨立的學生干部心理檔案
現在多數高校的心理咨詢機構都已經普遍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檔案,在此基礎上可以由學生心理輔導機構有針對性地通過定期心理測試,日常的線下和網絡、微信等方式對學生干部群體進行團體性的和個別化的心理輔導和行為訓練,形成心理檔案,可以用于事后的追蹤指導和研究。學生干部的心理檔案,其內容除了一般學生必備的項目,還應該包括其職位及工作內容和職責的變化,連續性心理測試數據;通過建立學生干部群體心理檔案,可以全面地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對這一群體的心理問題,及時覺察,及時介入,從而及時干預。
4.訓練學生干部正確認識自身角色
學校的心理健康機構可以以輔導員為支撐“樁腳”,給學生更多的與其他同學和社會接觸的機會。正是在各種與同學和社會互動過程中,學生干部經歷多種場合,了解各種社會規范,同時也在扮演種種社會角色,這將讓學生干部更快更有效地處理各種問題,提升素養和能力。在種種工作中,培養他們的角色意識,明確自身的定位,從而培養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意志、精神,適應社會的變化,承受學習、工作、生活帶來的挫折,促進其身心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鄔辛未.高校學生干部良好心理素質培育研究[D].錦州:渤海大學,2017.
[2]周鳳琴.高校學生干部隊伍心理支持系統的構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