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雁南
摘 要: 生命的價值是什么?這是高中“生活與哲學”教材第十二課“實現人生的價值”所要探討的核心問題。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在課堂上采用恰當的德育方式,師生一起相互探索,把書本理論內化為學生的道德認同,讓每個年輕的生命體都能強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義并努力實現價值。
關鍵詞: 人生價值 教學方法 內化
蒙臺梭利說:“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人活在世界上是為了創造幸福——為社會、為他人、為自己創造幸福。一個人的人生是否有價值,必須通過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才能說明,人生的真正價值在于對社會的貢獻,貢獻內容和形式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包括物質貢獻和精神貢獻,兩者都非常重要,尤其是崇高精神的價值是無法估量的,它可以超越金錢和數字的有限而走向無限。如果僅僅作為哲學的知識點熟記、理解和考核這些內容,無法真正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思想政治課立德樹人的目標無法順利實現。高中階段是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如何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引領莘莘學子停泊心靈的港灣,樹立信念,關愛生命,并不是簡單地讀書背書就能做到的。為了更好地關注學生思想發展與成長,我在教學過程中做了一些德育方法嘗試,取得了較好成效,具體概括如下:
1.身教暗示法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若能規范自己的言行,尊重學生、關愛學生,與學生平等相處,無疑會給學生一種無形的感染和熏陶。師生之間的關系不是貓與鼠的關系,而是和諧的朋友關系。教師要與學生建立起良性的互信關系,必須用自己的行動給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才能在學生品德培養過程中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時刻嚴格要求自己,不亂扔粉筆頭,擦講臺時注意不讓學生吃粉筆灰,不隨地亂扔垃圾,關心學生的心理動態,對成績相對較差的學生給予更多關心和幫助,耐心細致地回答學生各種問題,鼓勵后進生大膽發言,適時稱贊表揚。我認為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應提倡生命教育,用生命溫暖生命,用生命撞擊生命,用生命滋潤生命,用生命燦爛生命。讓學生自由、快樂、文明、健康,有尊嚴、有責任、有愛心、有創意地成長。當我用尊重與關愛對待學生時,課堂上便有了生命的飛舞,當我用信任與理解關注學生時,課堂上便有了個性的飛揚。生命教育不僅是中小學教師的責任和每一位家長的責任,更是每一個社會人應當承擔的責任。
本課探討人生的價值,教師作為教書育人的模范,其人生價值又體現在哪里呢?學生能接觸到教師的機會大多是在課堂上,還有少部分在校園中。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上的言談舉止,教師對待工作、對待學生的態度和表現,成為學生觀察教師最直觀的窗口。要想讓學生信服自己,必須知行統一,德高為師,身正為范。當學生感受到教師不計回報的付出、嚴謹治學的教風、春風化雨的關愛時,他們一定會拿出最大的誠意學習,用最好的成績回饋教師,用最禮貌的語言向教師問候。這樣,不僅教師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學生也在教師的身教暗示中實現道德品質的升華。
2.情境體驗法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人生價值的相關知識在學習時如果僅僅囿于書本,就會顯得非常沉悶和枯燥,但這部分內容又是實現學生思想升華的關鍵,絕不能靠死記硬背,而應該植根于學生的心中,內化為學生自覺自愿的行動。那么我們應該怎么做呢?思來想去,我認為必須讓學生自己做點什么,讓學生體驗生活,才能從內心受到觸動。于是,我帶領學生去養老院看望老人,為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養老院的老人們因為長期比較孤獨,看見孩子們去了,有的緊緊抓住他們的手不舍得放下,有的默默流下了眼淚,有的老人得了阿爾茨海默病不認得人,誤把學生當成他們的孫子……回來之后,同學們心情有點沉重,我抓住時機及時對他們進行教育,讓他們談談自己的體會。很多學生表態說以后一定要多孝敬自己的父母和祖輩,關心家人,好好學習,努力工作,爭取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也有學生說將來要自己創業開公司,賺了錢之后給養老機構捐款,改善老人們的生活條件。還有學生立志定期去養老院做義工,讓老人們更多地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可見,情境體驗法能夠讓枯燥的理論知識活起來,并且在學生的心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為了加深學生對“人生的真正價值是對社會的貢獻”這一哲學道理的理解,我還帶領部分學生探訪了在街上賣早餐的老兩口。我對這二老的了解源于買早餐時和他們的攀談,他們每天最遲凌晨4點起床,把早餐準備好之后6點前要到達指定的地點擺攤,首先給環衛工人們免費提供熱騰騰的早飯,然后再做其他人的生意。我問老兩口這樣不是很累嗎?沒想到二老樂呵呵地說:“反正退休在家也是閑著,出來做點事情,既方便了大家,又能賺點零用錢,不是很好嘛!”二老的回答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他們樸實的話語中我感悟到了人生的價值。我也希望我的學生能通過與二老的接觸了解人生的真諦,把兩位老人樂觀奉獻的精神傳承下去。
3.探究談論法
探究式學習是現代教育教學改革中大力提倡的課堂教學法,通過探究,學生變被動為主動,學習積極性大幅提升。在課堂教學中,具體做法是由教師或者學生準備一些思考的素材,這些素材往往具有思辨性特征,結合課堂教學主題,在教師的引導下,由學生通過討論、分析、觀察等途徑主動探究,揭示概念和原理,把握知識和方法,鍛煉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論證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建立起牢固的知識架構,促進情感的內化和體驗。在探究討論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主動能力都得到了加強。
課堂教學中我積極嘗試這種方法,組織學生討論,暢所欲言。針對本課內容,我請學生談談究竟怎么做才能讓人生更有意義。有一個學生說:“當我為班級出好黑板報,同學們喜歡看,大家夸好時我感到幸福,活著有意義。”一個平時學習表現不太好的同學說:“當我找到理想的愛情伴侶時我會感到幸福。”(同學們一起鼓掌,他激動得漲紅了臉)我肯定地說:“對!當我們得到自己特別尊重的人的肯定與信任時,一定是很幸福的。但是如果我們的付出沒有得到回報,那還有價值嗎?”接著我展示了一組圖片,圖片中描述了一位蹬三輪車的老人拿出多年的積蓄,資助了十幾個貧困學生,有的還考上了大學,結果沒有人道一聲謝的故事。組織同學們進一步討論到底該不該資助這些貧困學生,目的是要同學們體會人生的價值和意義是在處理個人和社會、個人和他人的關系中體現的,作為社會中的人要有知恩圖報的品格。
4.多媒體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可將圖文聲像等要素融為一體,憑借其強大的信息量、直觀形象的表現手法、方便快捷的演示方式,可以豐富課堂容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因此近年來被教師們廣泛使用,成為評價一節好課的標配。多媒體教學法尤其適用于學生學習枯燥呆板的理論知識,寓知識于圖片、動畫、視頻之中,使教與學的活動變得豐富多彩,變苦學為樂學,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比如我在課堂上用多媒體課件展示《泰坦尼克號》中巨輪沉沒時眾生逃難的凄慘場面,以此震撼學生的心靈,營造緊張刺激的氛圍,接著我繼續引導學生分析:“人在死亡面前如此渺小,對死亡的恐懼引發了許多丑惡的行為,影片中有一個男人為了登上救生船用錢買通船員,不愿對別人施以援手,哪怕是至親好友。然而,人性中還是有好多美好的東西,大多數男人遵循社會規范,將女人和小孩優先送上救生船;船員們做好殉職的準備,最大限度地保障乘客們的生命安全;一個無人照看的孩子被陌生人救起逃生……這些就是面對生死抉擇時,崇高的精神與高尚的做法。如果你是泰坦尼克號上的乘客,你又會怎么做呢?杰克短暫的生命有價值嗎?露絲應該活下來,子孫滿堂地享受幸福生活嗎?我們到底怎么做才會擁有幸福的感覺呢?”借助影片的經典片段,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這種“移情”作用把學生的思緒引領到了靈魂的深處。
教無定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我們一定要綜合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增強德育實效,讓學生更好地洞察人生、完善心智、凈化靈魂,從而確立關注生命、珍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人生價值觀。
參考文獻:
[1]瑪麗亞·蒙臺梭利.蒙臺梭利早期教育法[M].廈門:鷺江出版社,2015.9.
[2]王銳生.21世紀的人將有什么價值觀[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1997(04).
[3]靳安廣.人生價值的結構[J].理論探討,20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