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勇
摘要:泰安市圍繞柴汶河“河長制”落實,以打造柴汶河兩岸“產業經濟帶”為抓手,積極探索創新河道管護新機制,逐步走出了“政府引導、企業投入、市場運作、社會共治、以河養河”的“河長制”管理新路子,有效破解了河道建設管理投入模式單一、社會參與度低等瓶頸,為新形勢下“河長制”落實提供了有益啟示。
Abstract: Tai'an City has implemented the "River Chief System" around the Chaiwen River, and has built a "industrial economic belt" on both sides of the Chaiwen River. It has actively explored a new mechanism for innovative river management, and gradually stepped out of the new path of "the River Chief System", with "government guidance, enterprise investment, market operation, social co-governance, river-healing". It effectively solved the bottleneck of the river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anagement mode and low social participation, which provided useful enlightenment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iver Chief System"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關鍵詞:創新;河長制;管理模式
Key words: innovation;the River Chief System;management mode
中圖分類號:TV1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3-0035-02
0 引言
柴汶河在新泰市境內全長93.94公里,流域面積1582平方公里,流經11個鄉鎮街道,117個行政村,是新泰唯一的防洪排澇主干河道。今年以來,新泰市圍繞柴汶河“河長制”落實,積極探索創新河道管護新機制,有效破解了河道建設管理投入模式單一、社會參與度低等瓶頸,為新形勢下“河長制”落實提供了有益啟示。
1 主要做法
1.1 政府搭臺,項目引領。一是做好頂層設計。堅持將生態理念融入柴汶河“河長制”工作全過程,委托具有水利資質和土地資質的兩家設計單位編制了《柴汶河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總體規劃》,涉及河道治理、濱河路建設、堤防保護區生態治理三大類工程,預算總投資28.76億元。項目立足于通過恢復柴汶河水域岸線良好的生態功能,將柴汶河打造成新泰的水產展臺、生態地標和魅力水岸。二是實行試點帶動。按照“試點先行、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統籌推進”的原則,迅速鋪開柴汶河生態治理工作,選取西張莊鎮西韓村水產養殖項目為試點項目。該工程投資300萬元,分兩期建設,計劃建設養殖池塘12個,涉砂土地77.6畝。一期工程建成養殖池塘6個,治理土地35.8畝,西韓村還與某特種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簽訂租賃合同,僅租賃費一項,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2萬元,下步17處魚塘全部建成后,村集體收入可增加到120多萬元,增加就業崗位60余人。三是全面推進實施。及時總結推廣試點項目的成功做法,堅持“三個一”原則(即:全河一個總體規劃、鄉鎮一套實施方案、柴汶河生態治理中心統一開發利用)全面推進各河段生態治理項目建設。先后啟動7鄉鎮提報的22個生態治理項目,涉及水產養殖、林果苗木、鄉村旅游等多類農產業,為加快實現柴汶河流域“水清、堤固、路暢、岸綠、景美”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1.2 以河為媒,招金引銀。一是托清底子。依托“柴汶河生態治理中心”對沿岸土地、砂、水資源進行了系統的摸底梳理,其中,沿柴汶河200米堤防保護區內可開發利用的土地41928畝;涉砂土地達12500畝,砂資源儲量約3700萬方;蓄水量約600萬方。在此基礎上,指導各鄉鎮街道根據各自資源優勢,設計包裝出一批特色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對外招引。二是精準招商。按照項目建設與河道管護相結合、企業投資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原則開展招商引資,要求企業在資源開發利用的同時,配套好河道基礎設施,養護好河岸生態環境,承擔起“企業河長”職能,真正做到了“誰受益,誰管護”。截止目前,共吸引6家企業簽訂投資計劃,總投資額達11億元。其中,宮里鎮與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項目計劃投資5億元,在修筑16公里的河岸堤防的同時,建設集生態藕種植、藕粉加工基地、荷葉黃酮提煉、農業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萬畝荷園。三是對上爭取。積極對接上級惠農政策,將更多項目納入上級盤子。其中,柴汶河干流向水利部爭取了柴汶河果都段、柴汶河樓德段、羊流河下游段3項河道治理工程,涉及資金3975萬元;柴汶河宮里段人工濕地環保項目對上爭取6000萬;新汶段柴汶河張莊橋至翟良橋段生態治理工程,對上爭取1億元;柴汶河支流治理作為全國中小河流治理重點縣項目,對上爭取8700萬元。同時,正在積極申報“泰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這些對上爭取的有力實施為河道治理打下堅實經濟基礎。
1.3 生態為本,合理開發。一是生態修復兩岸土地。柴汶河兩岸適合建設農業生態項目區河灘地約有16241畝,大部分處于低效利用狀態,甚至是未開發的荒灘地。對此,新泰市圍繞河灘生態開發做大文章,支持鎮村、企業積極發展沿河種養殖產業,獲得豐厚收益,真正讓河灘地變成了“聚寶盆”。通過生態修復和土地集約高效利用,沿柴汶河兩岸村集體在土地流轉、項目租賃、公共服務等方面年收益預計將達8400萬元,增加就業崗位5000余個,人均年增收約3萬余元。二是打造沿河經濟帶。隨著生態項目區的持續建設,預計兩到三年的時間,柴汶河上下游將形成集休閑旅游、生態農業、娛樂餐飲于一體的現代特色生態農業經濟帶。以西韓村村級合作社為例,其后續發展的魚苗繁育、飼料供應、產品再加工等項目投產后,村集體收入將突破300萬元,不僅實現了強村富民目標,還將有力帶動水質涵養凈化、堤防道路建設等河道治理工作的開展。三是合力管控生態資源。針對柴汶河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侵占河道、非法采砂、水源污染等問題,聯合市公安局、河道局、環保局、綜合執法以及各相關鎮村組成立體執法檢查體系,分組設點,全面鋪開,全天候多方位開展專項整治行動,嚴厲打擊各類危害河道行洪安全、濫采濫挖、污染河水、亂倒垃圾等違法行為,形成了強大震懾效應,有力保持了柴汶河的生態健康和優美環境。
1.4 建章立制,長效管護。一是完善網格化管理體系。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新泰市建立了由市委副書記、鄉鎮黨工委書記、村支部書記、村干部或黨員代表為市級河長、鎮級河長、村級河長、河段長四級管理網絡體系,同時配備市級警長和鎮級警長,層層簽訂責任書,做到管理主體到村、管理范圍到米、管理責任到人。沿河11個鄉鎮街道117個行政村按照責任區劃,設置“河長制”公示牌,主動接受社會監督。二是建立河長會議制度。市委書記先后多次親自主持召開柴汶河“河長制”工作現場推進會,研究部署具體問題。同時,定期由市級河長牽頭組織召開柴汶河“河長制”工作會,擬定和審議“河長制”工作中的重大措施,協調解決推行“河長制”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對“河長制”工作進行總結考核。建立部門聯動制度,形成河道、環保等相關部門間的“河長制”聯席協調機制,密切配合,強化組織指導和監督檢查,協調解決重大問題。三是強化督促調度機制。制定“河長制”的日常檢查考核制度,市級領導總調度,建立柴汶河“河長制”工作、防汛工作、生態保護修復工作、砂資源專項整治工作4個微信群,市直有關部門、沿河鄉鎮街道及時上傳工作開展情況,做到定期督查、定期通報,及時反饋、限期整改,確保柴汶河“河長制”工作常態化、長效化。
2 幾點啟示
新泰柴汶河“河長制”的探索創新為新形勢下的河道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從新泰的生動實踐來看,主要有以下幾點啟示:
2.1 “河長制”落實必須變一手包辦為共建共贏。新泰市轉變以往河道建管政府一手包辦的模式,大力吸收社會資本注入,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真正以“共建共贏”換來了“共享共治”,探索建立出一條全社會齊抓共管的新路子。特別是隨著沿柴汶河休閑旅游、生態農業“產業經濟帶”的建成,河道的安全、生態和日常管護工作與沿河利益主體的生命財產安全聯系更加緊密,逐步構建起了“政府+河長+企業+村集體+群眾”的利益共同體,極大調動了全社會特別是“企業河長”參與河道管理的積極性,形成了信息共享、人員共用、違法共管的全方位、全過程的“河長制”管理模式。
2.2 “河長制”落實必須變簡單用力為繡花功夫。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是全面推行“河長制”的關鍵點,核心是要立足不同區域不同河流實際,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實行一河一策、一段一策,指導各級河長找準各自河道管理保護開發的有效手段。對生態良好的河流,要突出預防和保護措施,同時合理開展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積極打造“水”景觀、培育“水”文化、發展“水”經濟;對水污染較重、水生態惡化的河流,要強化水功能區管理,加強水污染治理、節水減排、生態保護與修復等,真正把“河長制”落細落小落到實處。
2.3 “河長制”落實必須變單打獨斗為多龍治水。從生態系統看,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河湖水系的好壞,表象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從河道管理的工作實際看,同一條河流、同一個湖泊,有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分,河道管理保護涉及水利、河道、環保、發改、財政、國土、交通、住建、農業、衛生、林業等多個部門,決不能一股腦全部推給水利和河道部門。應對復雜的水問題,必須統籌上下游、左右岸系統治理,搭建起部門之間協調配合的工作格局,凝聚起加強河流管理保護的各方合力。
3 結束語
全面實行河長制以來,新泰市圍繞柴汶河“河長制”落實,以打造柴汶河兩岸“產業經濟帶”為抓手,積極探索創新河道管護新機制,逐步走出了“政府引導、企業投入、市場運作、社會共治、以河養河”的“河長制”管理新路子,有效破解了河道建設管理投入模式單一、社會參與度低等瓶頸,為新形勢下“河長制”落實提供了有益啟示。
參考文獻:
[1]劉軍,程涵.南京市“河長制”管理及存在問題探析[J].安徽農學通報,2016(07).
[2]姜斌.對河長制管理制度問題的思考[J].中國水利,2016(21).
[3]周瓏.“河長制”管理工作的實踐與探索[J].科技視界,20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