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倩 張晶
摘要:建設“雙一流”高校和學科的高等教育建設背景下,對于醫學、化學和生物學等以理論和實踐并重的學科而言,生物安全實驗室是教學與科研過程的重要場所,而高校在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的管理方法、軟硬件設施和安全管理等方面都亟待加強。本文就“雙一流”背景下的生物安全實驗室關鍵問題進行了探討,并對其發展策略進行了研究。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of "double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and disciplines, biosafety laboratories are an important place for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fields of medicine, chemistry and biology with equal emphasis on theory and practice. Management methods, software and hardware facilities and safety manage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iosafety laboratories need to be strengthene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key issues of the biosafety laborato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and studies it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關鍵詞:“雙一流”;生物安全實驗室;策略
Key words: "double first-class";biosafety laboratory;strategy
中圖分類號:G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8)32-0034-02
0 引言
“雙一流”是我國在高等教育方面推出的《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簡稱,是我國高等教育繼“211”“985”工程、“2011計劃”之后又一項推進卓越拔尖高等學府建設的工程。2017年《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的發布,標志著“雙一流”建設的正式開啟。高校學科建設是教學建設的基本單元,學科建設水平在微觀上體現了大學的教學水平以及學科地位。因此在“雙一流”建設中,學科建設可謂重中之重。對于醫學、化學和生物學等以理論和實踐并重的學科而言,生物安全實驗室是教學與科研過程的重要場所之一,也是學科建設的必要基礎。因此本文以高校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建設為研究對象,對“雙一流”背景下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的關鍵問題和發展策略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1 “雙一流”背景下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的必要性
“雙一流”方案指出,我國到2020年,要實現一批高校和學科躋身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行列的目標。具體要求體現為五項基本任務——師資隊伍建設、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深化、文化傳承延續和成果轉化方面[1],而這五項基本任務都離不開以一流實驗室建設作為支撐。建設一流實驗室一方面能夠為教師隊伍、專業技術人才隊伍提供成長和發展的良好環境,為開展深入型、創新型研究提供條件,也是培養一流的教師和創新人才隊伍的有效途徑。另一方面,創建一流實驗室能夠幫助在校大學生掌握實驗技能,鞏固專業理論,為他們將來從事專業性和研究性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2004年我國頒布的《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理順了生物安全的管理機構職責,也開啟了我國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建設的篇章。生物安全實驗室作為高校實驗室建設中的重要部分,承擔了生物學、醫學、化學等學科的實驗教學和科研任務,由于其對于教學環境和師生的生命安全具有特殊性的影響,因此必須開展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
2 “雙一流”背景下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的關鍵問題
2.1 實驗室安全監管不到位 由于生物安全實驗室承擔了科研和教學公共平臺的任務,在其中工作和學習的人有一定的流動性,但是對實驗室人員的管理和安全培訓往往不全面、不到位。由于生物安全實驗室檢驗檢測的對象是病原微生物,因此涉及到的環保問題和安全問題很多,包括病原微生物的操作、感染動物的抓咬、感染性物質的泄露、廢棄物的處理等,而這些實驗操作的安全規范與警示說明在實驗室建設中很容易被忽略,在實際使用過程中的監管也往往流于形式。上述種種問題都使得實驗室的安防設施和安全監管制度相對于實驗室其他方面的建設比較滯后,造成較大的安全隱患。
2.2 實驗室現代化管理程度偏低 目前,我國高校的現代化和信息化建設進程正處在加速階段,但對于高校實驗室的現代化管理工作卻比較滯后。一是許多高校并沒有建立相對完備的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擁有實驗室信息管理系統的高校也只是設立了一些數據編輯、查看、統計及查詢的功能,沒有與其他校園信息資源建立共享機制,存在“信息孤島”的現象,拖慢了實驗室信息化建設的進程[2]。二是在管理團隊的建設方面,負責人和管理人員的選擇存在一定的偏差,許多高校選擇由學校的知名教授或者專家學者作為實驗室負責人,但在管理過程中沒有提供有效的管理服務,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也有部分工作人員存在行政化的傾向,服務意識淡薄等問題。
2.3 實驗室硬件設備維護與軟件設施不到位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我國對高等教育的投入也在不斷加大,然而高校教學經費大部分都用來投入于教學場所和普通實驗室的建設,極少部分用在了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建設方面。相對于普通實驗室而言,生物安全實驗室為了減少人員感染和對外環境污染的風險,在建筑規范性、關鍵設備的配置以及設施設備的后期維護與更換都有強制性要求,因此這類實驗室的建設和運行各項成本均相對偏高。遺憾的是,目前實驗室的硬件設備陳舊、儀器老化等問題往往不能引起足夠的重視,不僅影響了學生的實踐學習,也對部分生物相關實驗項目的開展構成了阻力。尤其在某些高精密儀器和造價較為昂貴的設備配備都無法及時到位,對于高校建立一流實驗室帶來了一些困難[3]。眾所周知,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建設對于病原微生物相關學科建設的作用舉足輕重,因此也制約了高校某些一流學科的建設。
2.4 實驗技術隊伍與管理隊伍建設缺失 由于高校普遍存在教職工老齡化,職稱與學歷結構不合理等問題,致使高校教師隊伍與專業技術人才隊伍素質難以提升,高水平人才流失現象十分嚴重。使得高校的實驗室人員隊伍建設發展滯后,成為了制約實驗室及高校發展的阻礙。同時由于高校在崗位評定、職稱待遇等方面的規定,實驗室的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往往被劃為教學附屬的一類,在待遇、工資方面與專職教師差距很大,因此難以吸引高素質高水平的人才,該問題在生物安全實驗室則更為突出。一方面,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工作人員要面臨工作中被感染的風險,另一方面工作長期得不到應有的足夠的重視,對技術隊伍和管理隊伍的建設缺位,缺乏相應的培養計劃和激勵機制,導致高校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實驗技術人才隊伍力量薄弱。
2.5 生物安全實驗室相關培訓形式和內容單一化 突出實驗性質的學科有生物學、醫學、化學等,不同專業和年級的高校學生在也有著不同的理論基礎和研究方向。生物安全實驗室面對不同的培訓對象,需建立有針對性、多元化的培訓體系。不過目前的培訓形式單一,基本還是傳統的聽講,操作技能的實踐教學比重較輕,增加了參訓人員后續進入實驗室開展實驗活動的管理難度。培訓計劃也很少根據不同層次選擇不同的培訓內容,導致參加培訓人員收效不一,后續效果難以評估。這些問題在某種程度上也不利于實驗室的管理。
3 “雙一流”背景下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的發展策略研究
在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改革中,對學生的學習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要求更高,對于實驗室建設的要求也應該相應提升。高校在實驗室建設中應當充分發揮其主導作用,在實驗室的管理理念、隊伍建設、教學改革等多方面進行探索,突破當下的實驗室建設困境。
3.1 重視實驗室安全監管工作 生物安全實驗室應當將實驗室安全放在首位。實驗室要從安全監管的制度規范入手,在實驗室最初計劃、過程建設、結尾驗收的重要環節進行把關,確保實驗室安全各項指標符合標準。在常規的實驗活動中,對于危險物質的儲存運輸、感染性物質的操作、實驗室關鍵設備的運行維護以及廢棄物的處理過程都要進行嚴格的管控。要適時定期開展實驗室相關人員和學生的安全培訓,對于明顯存在安全隱患的實驗室環境、儀器和試劑等物品,要嚴加管控。
3.2 轉變實驗室管理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實驗室的運行過程中,管理環節十分重要,但往往容易被忽略。我國著名的教育學家梅貽琦先生曾說過“校長不過就是率領職工給教授搬椅子的人”,道出了高校管理者應當有的精神理念,實驗室管理團隊也應如此。要轉變實驗室的管理理念,首先要鼓勵實驗室管理人員回歸卑微,為實驗室的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開展提供優秀的環境和高效的服務。其次高校實驗室已經成為學科教學和科研交流的重要部分和場所,也是培養學生科學實踐技能和創新精神的重要載體,開展實驗室安全管理和信息化建設十分重要。在實驗室管理過程中應當引入一些新的思路和辦法,了解生命科學及相關專業前沿的發展動向和趨勢,為一流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建設添磚加瓦。
3.3 強化實驗室軟硬件設備設施建設 一流的實驗室建設需要一流的實驗室軟硬件設備設施,隨著國家高等教育投入的加大,高校應當有計劃地引入高質量的實驗室硬件設施。由于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建設具有很強的專業性,高校在實驗室建設之前應當考慮完善,兼顧經濟性與功能性,首先要明確實驗室的基本用途、主要性能和建設目標,根據學科建設的要求確定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建設框架和等級;其次要平衡初投資和運行費用的比例,選擇合理的設計方案;最后應當規范化地開展建設程序,嚴格把控實驗室建造、驗收和評價的整個過程,實現高質量、標準化的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
3.4 加強實驗室技術隊伍與學術團隊建設 一流實驗室建設的出發點是要有一支一流的師資隊伍,當前我國高校存在著重教職輕實驗崗的現象,嚴重削減了實驗室技術崗位人員的工作熱情。部分高校為解決這一問題,開拓性地制定了實驗系列教師崗位的正高級別,很好地推動了實驗室人才隊伍建設。此外,一流的實驗室技術隊伍需要既精通理論知識,同時熟練掌握實驗技術的人才,因此需要對人才隊伍的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和職稱結構方面進行科學合理的規劃。目前我國高校實驗室人才隊伍激勵機制亟待健全,應該在實驗室的項目評優評獎、示范課程建設方面建立一些獎勵資助措施,以激發實驗室學術團隊的積極性。
3.5 適應人才培養需求,豐富實驗教學內容 為適應一流學科建設和對高素質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生物安全實驗室在培訓的形式和內容上都應當多元化,將傳統教學結合網上課程示范,同時增加現場實踐的比重,體現層次性和針對性。最后還應完善培訓效果評價,保證培訓效果,讓生物安全實驗室發揮更大的教學作用。
4 結束語
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關乎高校實踐科學學科的發展,也體現高校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交流合作等方面的進步,是高校“雙一流”建設中的關鍵一環。高校信息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能忽視生物安全實驗室的建設,也要求學校在實驗室的管理和發展觀念方面有所轉變,在確保生物安全實驗室功能性的基礎上,逐漸走向專業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參考文獻:
[1]金升菊.以一流實驗室建設推動“雙一流”發展[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6(8):51-52.
[2]李印川,李丹.雙一流建設背景下高校實驗室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J].魅力中國,2016(52).
[3]王清勤,許鐘麟,張益昭.生物安全實驗室建設中應注意的問題[J].環境與健康雜志,2003,20(4):195-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