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巧
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生物實驗
生物實驗教學是生物教學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幫助學生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應當引起廣大生物教師的高度重視。在傳統的教育體制下,部分生物教師依然以準備生物實驗麻煩、學校儀器缺乏、學生動手能力差等種種理由為借口,在進行教學時還是照本宣科,以“學生閱讀-教師指出重點-學生記憶”的學習方式來進行生物實驗教學,使學生喪失學習興趣;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績,卻未能達到培養學生基本技能的目的。教材中的經典實驗是很好的“調味劑”,有不少關于著名科學家研究的事例,應該加以應用。這些事例可以作為對學生進行生物科學史教育的好素材,更應該作為研究性學習的經典來加以運用,使學生認識到生物實驗的趣味性,科學性,同時也能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在實驗中一般比較重視操作,常常忽視實驗現象和實驗過程的觀察和分析。認真觀察實驗現象是達到實驗目的、探索實驗結果的重要前提,在生物實驗教學中,要引導學生注意整個現象發生的過程、產生條件,抓住這些現象的特征,這樣才能為下一步的分析和探究做好準備。實驗指導一定要仔細閱讀,實驗時按步驟規范操作。在實驗過程中,需要學生動手、動眼、動腦進行觀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實驗的目的,由于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自我控制能力不一樣,在實驗中要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提出具體的觀察要求,讓他們明確所要觀察的內容,這樣才能集中精力注意到實驗過程產生的現象。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還能誘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過去由于教書育人觀念的不同,以及教學條件差、實驗設備不夠等原因,在教學中不太注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生物實驗教學一般是將課前由實驗教師按照課本上指定的實驗材料、試劑準備好。實驗課一般是一邊演示,一邊給學生講解。學生很少有機會親自操作實驗,有時動手操作也不過是一些簡單的操作過程,這樣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些學生學習考試的分數很高,但遇到實驗操作時,往往會手忙腳亂,不知怎么辦才好。新課程提出,我們的教育教學要以學生為本,要有利于學生的發展。學生學習生物實驗不能只用眼睛觀察,還要親手操作,而且不是機械地操作。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范操作的指導,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范操作,實驗才能成功。這樣才能達到實驗的目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
四、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一)培養學生善于分析實驗步驟
學生在進行實驗時不能單純的用實驗指導進行“按方抓藥”,要指導學生去分析實驗中每一步的作用,每一個處理的意義及各步驟之間的聯系,從中學習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例如: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步驟大致為:“培養—解離—漂洗—染色—壓片”。要讓學生了解根尖放在鹽酸中解離的目的是為了溶解細胞間的果膠質,使根尖細胞間變得松散,便于壓片,否則根尖細胞很難壓散,不利在鏡下觀察;通過鹽酸的處理,使細胞迅速死亡,讓細胞分別保留各自的分裂狀態;漂洗是為了沖洗解離液,以免影響染色效果。
(二)培養學生善于分析實驗現象
在實驗過程中重視實驗最后結果的記錄,而輕視實驗過程中出現某些現象的記錄,重視結果而不重視分析結果,重視成功實驗的肯定,而不重視實驗中的失敗等現象,這不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提高。例如:葉綠體中色素提取和分離實驗。四種色素分離的原理是什么?這一原理單靠教科書中的知識還不夠,應讓學生了解濾紙是一種吸附劑,層析液是一種展開劑,四種色素的化學結構和性質不同,它們在濾紙上吸附能力不同,在層析液中溶解度不同,導致四種色素隨層析液在濾紙條上的擴散速度不同。如果在實驗中結果不明顯或失敗,老師應引導學生查找原因。提示:①丙酮用量過多;②是否用的新鮮葉;③劃濾液細線時重復的次數少;④濾紙條上的濾液細線是否經被層析液體沒及過?這就是對實驗現象的分析,最后可以得出結論。
五、總結
綜上所述,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實驗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的一條重要的途徑,通過實驗教學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樂趣。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發展,我們應該從中學開始,重視和加強生物實驗教學。同時,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學生實驗能力的培養,定會全面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