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附屬洛陽中心醫院(471000)柳艷芳
世界衛生組織對全球孕期及圍產期產婦進行保健調查最新結果指出,在中國進行剖宮產的產婦大約占46.5%左右。雖然當前技術未能對首次剖宮產術后恢復狀況進行有效評估,不過隨著剖宮產技術的不斷成熟,剖宮產相對很安全,由于產婦對剖宮產期望高,國內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分娩幾率提高[1]。由于瘢痕子宮剖宮產術率逐年上升,增加了再次剖宮產分娩后并發癥發生率,術中出血量和術后出血量則是最為常見的高危并發癥之一。有數據研究得出[2],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術造成子宮破裂的發生率不超過5%,多集中發生在妊娠中期和晚期。再次剖宮產術,產婦術后出血非常危險,因此,積極做好產后出血護理,可有效保障產婦生命安全。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臨床資料 隨機選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產科中足月單胎瘢痕子宮再次采用剖宮產術的產婦11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并隨機分成剖宮產中應用縮宮素組(n=55)為對照組和剖宮產術中使用縮宮素聯合卡貝縮宮素組(n=55)為觀察組。觀察組年齡20~41歲,平均年齡(31.27±2.01)歲,孕周37~41周;對照組年齡21~40歲,平均年齡(31.12±2.03)歲,孕周37~42周。排除標準:術中出血合并其他并發癥,比如肝腎疾病、心功能疾病等,以及妊高癥、羊水過多、子宮畸形等情況。兩組產婦一般臨床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無明顯變化(P>0.05)。
附表 對比兩組產婦手術狀況(±s)

附表 對比兩組產婦手術狀況(±s)
注:P<0.05。
組別 例數 術中出血量(ml) 術后24小時出血量(ml) 手術時間(min)觀察組 55 289.62±24.91 59.61±21.41 39.64±14.10對照組 55 386314±51.20 79.69±19.38 60.14±11.41
1.2 方法 對照組進行剖宮產術胎兒成功分娩后,為促進子宮收縮,給予子宮肌內注入縮宮素20U,防止產婦術后出血。由于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術,術后出血量明顯增多,為此,我院對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術中的觀察組給予卡貝縮宮素聯合縮宮素,防止產后出血,待胎兒成功分娩后通過靜脈持續注入氯化鈉0.9%和卡貝縮宮素100ug,同時給予子宮肌內注射縮宮素20U。所有孕婦手術方式均實施連續硬膜外麻醉,從子宮下段橫切口進行手術。剖宮產術藥物使用,觀察組產婦:當胎兒肩部分娩出后對子宮肌內從靜脈注射縮宮素20U,胎兒全部分娩出后,快速靜脈注射濃度0.9%氯化鈉和卡貝縮宮素100ug。對照組產婦:當胎兒全部分娩后在子宮肌內從靜脈注射縮宮素20U[3]。
1.3 評判標準 對兩組產婦術中出血量進行觀察對比,并記錄術后24小時總失血量,以及手術持續時間和產婦術后感染情況。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19.0進行數據分析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數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產婦手術狀況對比 觀察組產婦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產婦(P<0.05);手術持續時間方面,觀察組產婦手術持續時間少于對照組產婦(P<0.05);觀察組產婦術后感染發生率遠少于對照組產婦(P<0.05)。如附表所示。
2.2 感染情況 觀察組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1.82%低于對照組術后切口感染發生率9.09%,兩組數據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隨著剖宮產術率逐年的上升,也造成了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率升高,進而增加了再次剖宮產分娩后并發癥的發生率,而術中出血和術后出血量則是最為常見的高危并發癥之一。有數據研究得出,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術造成子宮破裂的發生率不超過5%,多集中發生在妊娠中期和晚期[4]。
觀察組與對照組藥物作用機理。一般的縮宮素藥物見效快,通過對子宮肌內注射后大約3~5min就會見效,不過容易被胎盤分泌的縮宮素酶和肝腎進行滅活,進而全部清除,通常半衰期1~6min,藥效持續不超過30min。卡貝縮宮素含有一種九肽類似物,是一種具有激動性質的長效藥物,卡貝縮宮素藥理性質和天然形成的催產素功能類似,能有效對子宮進行有規律的收縮,以此提高子宮收縮頻率和收縮強度。通常在2min內可上升到一個確切的強度,半衰期40min,對子宮活性作用可達到120min,顯著高于一般的縮宮素[5]。
瘢痕子宮分娩方式再次選擇剖宮產手術造成產后出血量增加的原因分析:隨著產婦年齡的增大和分娩次數的增多,子宮肌纖維收縮力度降低,產婦產后就易出血;有相關文獻研究數據指出,剖宮產術后1年內的妊娠產婦,瘢痕子宮切口生長纖維組織,以及平滑肌細胞之間也廣泛有嫩肉組織生長,也有眾多的纖維母細胞和淋巴細胞。但剖宮產術后2~3年內,瘢痕子宮肌肉程度將達到理想狀態,瘢痕也將隨再次孕育時間的增加而發生變化,瘢痕組織也沒有了原組織結構[6]。因為瘢痕子宮的存在,子宮肌肉纖維彈性減弱,進而宮縮功能降低,在手術過程中及術后易造成產后出血;瘢痕子宮下段由于瘢痕造成質地變脆,且易破裂,以至于切口破裂增加出血量,由此可知瘢痕子宮分娩方式再次選取剖宮產術中出血量是明顯多于術后出血量,因此,瘢痕子宮產婦預防出血量的側重點要重點在術中進行防御,對瘢痕子宮產婦剖宮產術醫生操作過程中要高度警惕,并做好失血過多搶救措施[7][8]。由于卡貝縮宮素比一般縮宮素見效更快,增強了子宮收縮效果,且藥性持續時間較長,因此,術中在使用一般縮宮素基礎上聯合卡貝縮宮素能有效降低術中和術后出血量,并減低術中止血時間,減少手術時間。手術持續時間的減少和產后出血量的降低,對產婦術后身體恢復有重要作用,同時有助于手術并發癥和感染率的降低。通常在產后2h內出血量是最好控制時段,卡貝縮宮素半衰期40min,對子宮活性持續時間可達到120min,能有效囊括剖宮產后出血量危險期,并顯著降低術后的出血量,并且手術后及產后無明顯不良反應發生。
綜上所述,對瘢痕子宮再次剖宮產術的患者,使用縮宮素聯合卡貝縮宮素對產后降低出血量有明顯效果,能縮短手術時間,降低術后發生感染幾率,遠優于只使用縮宮素的效果,其價值在臨床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