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菲
摘 要:在我國的社會發展中,公民生態意識普遍缺乏,生態消費觀淡薄、生態法制觀念不強、生態憂患意識差,總體呈現環保利己主義的趨勢,不利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公民生態意識急需提高。為此,引導公民綠色消費、提升公民法制觀念、加強公民生態憂患意識便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公民本身生態意識覺醒,才能更好更快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使人成為自由而全面發展的人。可以從引導公民綠色消費、加快環境教育立法等方式入手,提高公民生態意識。
關鍵詞:公民生態意識;缺失成因;綠色消費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8-0032-03
生態意識首先倡導于西方。生態意識一詞的最早使用者是美國著名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Aldo Leopold),他在《沙鄉年鑒》一書中提出:“沒有生態意識,私利以外的義務就是一種空話,所以我們面對的問題是,把社會意識的尺度從人類擴大到大地(自然界)。”也就是說人類必須自身意識到生態問題的重要性,發自內心地去保護生態才可以,這種意識是私利以外的義務所強加不了的。然而,人類從工業社會開始,為了經濟上能夠得到快速發展,不惜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變得越來越惡劣,生態問題日益凸顯。我們必須重新反思人與自然的關系,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
一、研究公民生態意識的必要性
當下,生態危機已變成全球共同關注的焦點,各個國家都在采取措施來改善生態環境,我國則是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發展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五位一體”的總布局,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要求;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到“兩山論”并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表明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信心和決心,但相比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如火如荼,我國公民生態意識雖有逐步提高的趨勢,但人們對資源環境生態問題的認識遠遠達不到國家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公民只有一部分人懷有生態意識,這一部分人也集中于生態倡導者,大部分的公民缺乏生態意識,自身對于生態的保護意識并未覺醒,總是寄托于政府去解決,這對于我國目前生態文明建設起到一定的消極和阻礙作用,不利于我國生態文明的發展,更不利于人的全面發展。
二、公民生態意識缺失成因
(一)公民生態消費意識淡薄
“衣食住行”是公民生活的基本需要,每一項都需要公民進行消費。究其根本,公民的另一個身份便是“消費者”,我們的社會實質上就是“消費社會”,因此樹立合理的消費觀對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尤為重要。雖然近些年無論是政府還是社會都在不斷倡導“生態消費、綠色消費和低碳消費”等消費觀念,公民的生態消費意識也在逐漸提高,但是由于我國公民對于生態消費的認識只停留在知曉方面,在行動上,尤其是消費方式上,還存在很大的不協調,知與行不能達到完美契合,沒有把生態與消費直接聯系起來,不能完全把生態消費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首先,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公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消費水平也隨之不斷攀升。每個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的權利,尤其是在物質充裕的時代。但有部分公民把追求美好生活誤解為追求“奢侈生活”,認為越貴的東西就越好,容易沖動購買一些自己用不到的東西,貪圖個人享樂,錯把節儉當貧窮,這些都體現其生態消費意識的薄弱與偏差。其次,我國公民對“飯桌文化”“酒席文化”情有獨鐘,也造成了“舌尖上的浪費”。婚喪嫁娶的宴席浪費依舊嚴重。一些大學食堂也隨處可見剩菜剩飯。雖然之前有過“光盤行動”“半份菜”的生態飲食倡導活動,但我國食品浪費現象依舊突出。據最新統計,我國餐飲食物浪費量為每年1 700萬噸至1 800萬噸,相當于3 000萬到5 000萬人一年的口糧。調查發現,一些城市餐廚垃圾量再次回升,顯示出食品浪費現象開始回潮。這種“舌尖上的浪費”,與我國目前倡導的生態消費觀念是相背離的,也體現了部分公民雖知道要生態消費,但在行動上還缺乏主動性與自覺性。
(二)公民生態法制觀念不強
我國一直堅持不懈出臺了很多關于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并不斷推陳出新。《環境保護法》《大氣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核安全法》《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保護稅法》等法律都已進行修改完善。特別是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境保護法》從2015年開始實施,在打擊環境違法行為方面力度空前。隨著我國關于生態方面的法律法規不斷完善,依法治國深受公民尊崇,公民在關于環境方面的法律認知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當前我國公民法制觀念還是有待提高。在現實生活中,我國大部分公民對環境法律法規知識的內容了解比較膚淺,法律觀念普遍偏弱。關于我國頒布的一些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大部分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對其內容了解甚少,甚至有人是第一次聽說,公民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內容的了解情況參差不齊。當公民自身生態權益受到侵害時,只有一部分公民能夠得到法律救助,更多的是不知如何去維權或者干脆自認倒霉。也有一部分公民在觀念上就存在錯誤的思想,認為保護環境是政府和企業的事情,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是因為政府對環境問題重視程度不夠或黑心企業的問題,環境法也是用來懲治污染企業的,自己是環境污染的受害者,單憑自己的微薄之力是沒有辦法解決環境問題的。形成這種錯誤認知有一方面原因也是因為目前我國環境教育體系還不夠完善,關于生態文明有關的法律知識的普及有所欠缺;另一方面,公民自身沒有意識到愛護環境人人有責,導致了我國公民行為習慣與法律法規背道而馳,背離了我國法律制定的初衷。
(三)公民生態憂患意識不足
生態憂患意識,來自于公民對生態環境現狀的認識。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我國公民對生態環境的認識有了大幅度的提升,開始重視生態環境對于人類的重要性。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為公民生態意識的誕生提供了一定的生長環境。但是公民本身生態意識的發展還遠遠達不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首先,相比其他社會問題,公民對生態問題的關注度較低。根據調查顯示,我國公民對我國面臨的問題中,由高到低關注度排序是社會治安問題、教育問題、人口問題、就業問題、環保問題。這反映出,一方面,公民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較低,重視程度不夠,也是因為對我國環境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另一方面是過于宏觀地看待生態治理,認為生態問題應由政府去治理,過度依賴政府,從而憂患意識不足。其次,公民的生態自利觀念。從20世紀發生的十大公害事件到21世紀人類面臨的十大生態環境問題,如全球變暖、土壤荒漠化、大氣污染、海洋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淡水資源枯竭與污染等,這些問題所帶來的人與自然的不和諧,會直接威脅到我們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將面臨非常嚴重的生存挑戰。但人們很少會去關注這些深層環境危機,認為這些深層危機離自己很遙遠。只對身邊像“白色污染”“有機食品”“霧霾天氣”等淺層環境危機感興趣,這些都是與自身利益相關的環境問題。很少有公眾會意識到生態破壞是蝴蝶效應式的,更多的公眾只關心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環境問題。總的來說,公民自身生態憂患意識差,處于一種二元結構的生態文明觀念中。
三、提升公民生態意識的對策
(一)引導公民綠色消費
2016年,國家發改委等十部門聯合印發《關于促進綠色消費的指導意見》,對推動綠色消費做出了全面部署,標志著綠色消費提升到國家議程。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消費大國,公民的消費方式不容忽視,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幾年,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嚴格執行和反腐風暴,公款吃喝和炫耀性消費明顯減少。但要讓公民發自內心地進行綠色消費,還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以政府為主導,加大對企業進行綠色生產的扶持,增大財稅方面的扶持力度,支持生態產業、低碳產業,積極支持傳統產業進行綠色改造,對企業的環保項目和產品,進行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享有。污染治理收費標準需要提高,其費用使用機制和收費方式需要進一步明確。用宏觀調控的方式培育公民生態消費意識的主動性。其次,政府需要引導企業進一步明確細化綠色產品、標識、技術標準的統一和區分,要求企業從能力技術方面著手提高生態產品的質量。生態產品的質量一定要過關,要具有一定的創新性,讓公民認為值得去購買。同時也要注意綠色產品的定價,不宜過高,要讓老百姓都買得起,才能把綠色產品在社會普及開來。再者,政府還可以借助社會力量,比如飲食行業方面,可以倡導飯店進行“按量點餐”“剩食打包”等綠色活動,倡導“舌尖上的文明”;還可以利用媒體和網絡平臺去宣傳生態消費觀念。例如公交站和地鐵站里的綠色環保消費公益廣告立牌、支付寶的環保消費小游戲螞蟻森林和螞蟻莊園等。引導公民低碳出行、綠色消費,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氛圍,在潛移默化中可以改變人們的消費模式、消費行為。
(二)加快環境教育立法
要解決復雜的生態問題,就必須使人們正確認識自然環境和人造環境,形成對環境問題的意識和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目前,我國公民環境法律意識之所以薄弱,一方面是因其自身沒有強烈意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是因為我國環境教育實施還存在很多阻礙。首先,我國是人口大國,雖然公眾對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有一定了解和認知,但是不同的公眾群體對于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認知水平并非完全同步和一致,而是存在明顯的層次差異性。其次,缺少生態法制教育環境。目前,我國環境教育還存在觀念在先實踐在后、政府行為多于民眾行為、宣傳性大于教育性、知識傳授多于素質培養、課堂教學多于社會參與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國急需環境教育的立法制定。雖然我國目前已提出關于環境教育立法的議案,但還未落實。環境教育立法可以營造生態法制教育環境,一方面可以讓公民意識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一方面可以系統普及環境保護法的相關法律法規,讓公民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在自身環境權受到侵害時,也可以及時利用法律知識進行維權。環境教育的立法有利于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是群眾的呼喚和時代的所需。比如德國、日本、美國、瑞士、英國等一些西方國家,環境教育已經立法。讓環境教育也有法可依,從而增強公民的生態法制觀念。
(三)樹立公民做生態人的觀念
“生態人”是處理人與自然的矛盾,達成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的一種理想的生存狀態。首先,政府可以協同社會力量,培養一種關注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讓公民愛護環境從身邊做起。通過民間組織力量,讓公民參與到生態環境的保護中去。在交通方面可以鼓勵公民綠色出行。例如,丹麥每年會有“綠色出行周活動”,實行公交免費政策,鼓勵國民汽車共享,鼓勵公民騎車、步行。我國在這方面的環保提倡工作做得是相當不錯的,像政府推行的市民卡單車,由學生發起的共享單車,都在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公民綠色、低碳出行,共享單車也體現了現代大學生綠色理念的不斷優化和提高。同時還要擴大學校生態教育的主體,要從幼兒園開始就慢慢對孩子進行生態保護的教育,鼓勵教師帶領兒童親近大自然,到大自然里去感受自然的神奇,從而啟發其愛護生態的觀念,讓孩子從小就樹立正確的生態觀,有愛護生態的環保意識。還需培養學校專職生態教育人員,提高他們的專業素養,這樣才能做到正確地向學生普及生態觀念和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還可以傳承我國古代的生態思想,秉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和創新的態度去有選擇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關于生態的思想,把它融入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變化中。無論是在社會教育還是學校教育中適當宣揚傳統文化對于生態的理解與認識,利用教育滲透的方式,加強公民生態憂患意識。
我們國家不單要做經濟強國,同時還要做生態強國。當今世界的角逐不再是以經濟第一為目標,而是要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畢竟我們人類只有地球這一個賴以生存的家園,公民生態意識的高低直接影響我們未來的發展道路。在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下,應向公民倡導生態價值觀和綠色消費觀,向全社會普及節約資源意識和保護環境意識,做到讓公民從內心去尊重自然和保護自然,養成良好行為習慣和生態消費意識,從而更快更好地推進我國生態文明的建設和保護我們的地球家園。
參考文獻:
[1][美]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侯文惠,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122.
[2]余謀昌.環境哲學:生態文明的理論基礎[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10:101.
[3]余謀昌.生態文化論[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4]解明桃.當代中國公民生態文明意識的養成研究[D].南京:東南大學,2016.
[5]馬立志.當代大學生生態意識培育的困境與進路[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9(4):76-80.
[6]曹順吉,王亞男,王赫,朱國芬.國外公民生態意識培育經驗及啟示[J].教育現代化,2017,4(47):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