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敬萍
摘 要:近年來霧霾天氣頻發,在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下,協同治理霧霾迫在眉睫。霧霾現象的出現,導致各種疾病不斷出現,極大地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本文首先闡述了霧霾治理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了生態文明視域下霧霾治理所取得的成就和面臨的困境這一現狀,進而表明必須建立政府、企業、公眾三者共同治理的霧霾協同治理機制。
關鍵詞:霧霾;政府;企業;公眾
中圖分類號:C9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8-0099-02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展,但是近年來霧霾天氣頻發,這日益成為困擾著各大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噩夢。自從人類社會進入工業社會以后,經濟建設方面雖取得巨大成就,但對生態環境卻造成了嚴重的破壞。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國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我們既要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打造生態文明新常態,建設美麗中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中國夢的重要內容[1]。全面徹底地根治霧霾問題,必須要堅持綠色、協調發展,處理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尋求生態文明新常態下的協同治理,這是我國霧霾治理的根本所在。
一、生態文明視域下霧霾治理的必要性
目前,大氣污染已成為最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和社會發展障礙,其中主要污染物——霧霾嚴重影響了人體健康,由此付出的健康成本十分巨大[2]。在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攻堅克難階段,必須把霧霾治理當作重大政治任務向前推進,這對改善我國生存居住環境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霧霾會危害人體健康。霧霾天氣出現時,會給人體健康帶來巨大威脅。尤其是長期從事室外活動的群眾,會導致呼吸困難甚至死亡等問題。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覺醒,人們也會從心理方面對此類天氣產生抗拒,因而會導致心情抑郁和心理焦慮等。精神與肉體是不可分割的,從而容易引發一些疾病的發生。此外,霧霾天氣對于嬰兒和孩童的威脅較為嚴重,因為他們自身的免疫力遠低于健康的成年人,一旦暴露在這種環境中將極易受到傷害,危害孩子們的健康成長。
其次,霧霾會擾亂社會秩序。霧霾天氣發生時,空氣質量較差,能見度低。在城市中特別容易引起交通阻塞,甚至造成交通事故。霧霾天氣還使得大量的航班取消,這給人們的出行帶來極大不便。此外,霧霾的出現對我國股市市場也造成一定的影響。隨著霧霾天氣的不斷惡化,環保的話題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這就引起了環保股的迅速大漲,造成股市發展不平衡[3]。另外,對公路、鐵路、航空、供電系統等也有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擾亂社會發展秩序。
最后,霧霾會影響生態環境。霧霾發生導致空氣質量下降,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大氣環境的變化。霧霾天氣造成的氣候惡化,甚至會引發一系列自然災害的發生,這就使得農作物生長受到了影響。而人類在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過程中,不注重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工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排放了大量的廢水、廢氣,這也加劇了霧霾天氣的頻發,造成了環境的惡性循環,這嚴重地違背我國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及建設美麗中國的中國夢。
二、生態文明視域下霧霾治理面臨的困境
2016年底,各省市的年度工作報告相繼發布,表明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江蘇、陜西、四川、黑龍江、吉林、遼寧等多個省份將通過對燃煤發電機組的超低排放改造,以此來減少空氣污染。
2017年10月,十九大召開,會議指出,我國近五年來取得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性成就。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舉措,已經初步建立關于能源資源節約、生態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這些政策法規對我國有效治理霧霾保護生態環境,進一步遏制生態惡化趨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雖然我國霧霾治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當下仍然面臨著很多困境。
第一,霧霾的成因復雜,單靠一種方法或手段難以根治霧霾。霧霾天不僅與大氣循環規律有關,甚至是我國北方冬季燒煤取暖等生活方式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霧霾天氣的形成。因此,霧霾天氣的出現既受氣象條件的影響,也與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有關,必須動員各方力量利用各種手段和方法治理霧霾。
第二,霧霾的覆蓋范圍廣,治理霧霾的地區協調性差。2016年12月,入冬來最持久霧霾天氣來臨,多個城市已達嚴重污染,包括京津冀、山西、陜西、河南、河北、山東等11個省市在內的地區[4]。并且,我國各地區治理霧霾的經驗和能力均有限,因而在霧霾治理的協調性上仍存在較大問題。
第三,霧霾天氣持續增多,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持續增加。根據中國氣象局發布《2015年中國氣象公報》,其中披露2015年我國共出現11次大范圍,且持續性霧霾天氣。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病”問題突顯,在很大程度上威脅著我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而必須全面加強大氣污染物排放量的治理。
第四,科技在治理霧霾方面的應用不足,霧霾治理的科技手段仍有待加強和開發。覆蓋全國范圍的網絡監測系統尚未完善,對全國各地區大氣污染物的濃度和具體成分仍不清晰。防范和控制重污染天氣的出現,必須要進一步加強大氣環境治理和保護力度,特別是要加強利用各種力量和各種方法,協同治理霧霾,爭取早日實現藍天白云中國夢。
三、生態文明視域下霧霾治理的對策
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常態”理念的提出,科學地破解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尷尬局面,并促使我們通過不斷的摸索,逐漸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點。2016年,國務院出臺的《“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指出,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同治理的治理體系[5]。2017年,黨的十九大召開,提出要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因此,必須堅持統籌各方力量,協同治理霧霾。
(一)霧霾治理的主導力量——政府
毫無疑問,政府應該充分發揮其主導優勢,攻堅克難,協同治理霧霾。政府可以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如工業結構、能源模式和民眾的生活習慣等,從而采取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和辦法來治理霧霾。
首先,建立健全法律體系,嚴格立法,公正執法。一方面,加強立法,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空氣質量標準體系。在牢固的法律基礎之上,設立各省市的合理排污目標,將減排指標分配給企業、工廠等具體執行。另一方面,對有關法律的具體實施過程進行嚴格監管,通過制定具體的處罰措施,迫使重污染企業在國家法律法規的規范下逐漸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從而,有利于強制性地減少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有效控制霧霾污染源的形成,避免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其次,實施區域聯防聯控,設立重點治理區域。霧霾治理需要各地區加強合作、共同努力,對此,政府應實施區域聯防聯控戰略,積極促進社會各方發揮自身優勢。根據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特點,設立霧霾重點治理區域。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個地區是我國經濟較為發達和城市群最為密集的地區,與此同時也是霧霾天氣發生最為頻繁的地區。嚴格管控這三個城市群的霧霾,對其進行優先治理,這對于我國的霧霾治理工作具有典型示范作用。
最后,設立獎懲機制,鼓勵企業和公眾參與到霧霾治理工作中來。強制性的立法減排,不利于激發企業減排減污的自主性,設立相應的獎懲機制就顯得十分必要了。除了政府應加大資金投入,獎勵那些減排有效的企業,同時也應強調“誰污染、誰治理、誰花錢”的懲罰機制。通過環境保護成本內部化,鼓勵人們采用更行之有效的方法減少大氣污染,進而形成一種自愿減污的霧霾治理方式,從而,極大地刺激企業、個人參與進來。
(二)霧霾治理的重要力量——企業
生態文明建設的背景下,霧霾協同治理意味著要處理好經濟穩定增長與生態環境保護二者之間的關系,找到二者之間的平衡點。作為企業,應該承擔起其應有的社會責任,展現企業的品牌形象和支持國家生態環境建設的擔當。
一是基于國家有關獎懲機制,企業可以加大其環保投資,極大地調動自身進行環境保護與治理的積極性,使得企業更好地協調自身發展與環境治理之間的關系。二是加快改善產業結構和傳統的能源消費模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例如,汽車制造產業積極開發新能源汽車;傳統行業限排減排;重污染、高耗能企業逐步減少煤電使用率,轉向使用清潔能源。三是面對千變萬化的市場,企業應主動促進相關領域的技術革新,降低相關行業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總之,面對日趨嚴峻的生態環境,企業作為霧霾協同治理的重要力量,一定要平衡好自身經濟效益與社會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為了獲取巨大經濟利益而不惜毀壞美好環境的企業注定是眼光狹隘的,企業應爭做為整個人類社會服務的、具有遠大格局的良性企業。
(三)霧霾治理的主體力量——公眾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也是推動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無疑,在霧霾治理的社會大運動中,人民群眾的力量不容小覷。因而,發揮滲透在社會各界的公眾的主體力量,對有效治理霧霾至關重要。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公眾環保意識的提高,公眾開始主動要求參與、監督環境治理。另一方面,建立一個溝通、協調的民意平臺。協同治理霧霾的過程,必然需要社會公眾與政府進行良性互動。這樣一種具有較大彈性、靈活性、創新性的方式,有利于霧霾的協同治理。
四、結語
生態文明建設缺失是霧霾天氣出現的制度性原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治理我國霧霾天氣時,必須根據我國實際情況,加強政府、企業、公眾的共同協作。通過各方力量的團結合作及有效實踐,有效控制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減少霧霾天氣的出現,加快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參考文獻:
[1]胡敏.打造生態文明新常態[N].中國青年報,2014-12-08.
[2]曹彩虹,韓立巖.霧霾帶來的社會健康成本估算[J].統計研究,2015(7).
[3]孫明.我國霧霾治理的政府責任研究[D].鄭州:鄭州大學,2014.
[4]新華網.我國霾區達75萬平方公里明起范圍擴大[EB/OL].
新華網,[2018-04-16].http://m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6-12/18/c_1120137824.htm.
[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站.環保部解讀“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EB/OL].[2018-04-16].http://www.gov.cn/xinwen/2016-12/06/content_5143872.ht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