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有貴
摘 要:隨著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世界環境日趨復雜,需越來越多的智庫提供參考意見,且近幾年智庫的數量日趨龐大。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后,智庫的建設和發展,及其重要性儼然成為我國的重要議題。智庫作為成果的產出的重要機構,可能面臨諸多知識產權問題。基于此種現狀,以高校智庫為著點,分析智庫的成果產出方式、成果能否成為知識產權權利客體、成果的知識產權歸屬以及侵權問題。
關鍵詞:智庫;高校智庫;成果;知識產權
中圖分類號:D92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8)08-0136-02
智庫建設現狀代表著國家軟實力的情況,我國現以提出“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目標,且隨著信息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發展,智庫正蓬勃發展。智庫作為成果產生的重要機構,尤其是在高校智庫當中,偏學術性成果,因此,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更為突出,如成果是否受知識產權保護、成果產出方式、成果的歸屬以及成果的侵權等,尤其是成果的歸屬問題。基于此,智庫中涉及的相關知識產權進行探析。
一、選取高校智庫作為研究對象的緣由
第一,高校智庫具有資源優勢,成果產出豐富。高校聚集大量科研人員,研究實力雄厚。而且,高校智庫除了有豐富的科學研究資源,還有學科資源、科研設施資源等各方面資源的儲備。
第二,獨立性優勢。獨立性是智庫的最基本屬性,這是國際共識,也是智庫得以產生和維系的基本要素[1]。從而在較大程度上保持立場和研究成果的客觀性。
第三,具備社會屬性。高校智庫同學生、社會、政府等各領域進行互動性,能夠充分展開調研,研究成果充分平衡各方利益訴求,反映社會現實需要。
由于高校智庫具有資源優勢和成果豐富、地位的獨立性、社會屬性等優勢,且在國外智庫中,高校智庫占有著主要地位,基于以上情況,因此,以高校智庫為例,分析智庫成果可能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含智庫成果的產出、成果是否受保護以及成果的歸屬及侵權等問題。
二、高校智庫成果產出方式
第一,美國高校智庫成果的產出方式[2]。一是哈佛大學貝爾弗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成果類型包括學術論文和報告、著作、專欄文章及章節、情況說明以及綜述、政策解釋、實證研究、公告等。二是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與合作中心。成果類型包括著作、專題報告、期刊、文摘、文件、時評、政策解讀等。
第二,英國高校智庫成果的產出方式[2]。一是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公共政策小組。成果類型包括期刊論文、研究報告、戰略追蹤等。二是牛津大學非洲經濟研究中心。成果包括著作、期刊論文、文件、簡報、研究報告、雜志、時事、年度研究總結等。
第三,中國高校智庫成果的產出方式。一是上海交大競爭法律與政策研究中心①。在研究成果標簽下,起草部門規章和指南等規范性文件、調查論證報告、行業競爭狀況調研報告、決策咨詢課題的研究工作。二是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②。官網“科學研究”標簽顯示:學術論文、學術著作、課題研究、系列出版物、經濟特區研究資訊、中國經濟特區發展報告、中國經濟特區研究(雙語)、建議活頁、經濟特區研究文獻索引、工作論文。
通過上述國內外有關智庫的成果產出方式分析,智庫成果的主要產出方式主要包括著作、期刊論文、會議論文、調查或研究報告、簡報等。
三、高校智庫創造性智力成果是知識產權權利客體
在知識的產生過程中,人腦之所以能將各種自然存在的信息加工成“知識”這種特定的優化信息,是因為人腦具有其他任何物質所無非比擬的高度發達的智力,或者說,正是由于人類具有高的發達智力,才能夠在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產生對客觀世界前所未有的、系統的反映,即“知識”這種優化的信息。從這個角度說,任何知識都是人類智力創造的成果,反過來說,凡是由人類智力創造的結果,均屬于“知識”范疇。可見,知識與智力成果具有同質關系,其共同的本質就是人腦這一特殊物質與客觀世界在互相的絕對運動中所產生的特定信息。
進一步看,“知識可以劃分為存量與流量,前者是指人類出現以來所積累的知識,后者是指當前所增加的知識”[3],可以認為,智力成果也相應地分為兩大類,一是積存的智力成果,即特定時間以前的先人們運用其智力創造的成果。二是創造性智力成果,即特定時間以后新創造出來的智力成果[3]。對于積存的智力成果,不必再重復創造;而對于創新性智力成果,強調對于信息的首次創造,也是凸顯了創新性智力成果的創造性這一本質特征。可見,知識產權中存在公有領域的信息資源,即所謂的“積存的智力成果”,在知識產權法上則允許任何人利用這些信息。基于知識產權本質屬性——即信息,因其具有“共享性”,因此任何人的使用行為不會妨礙他人對該成果的繼續使用。所以,公有領域的資源不受保護,而僅創新性智力成果才受知識產權法的保護。
通過上述分析,智庫并非所有的成果都屬于知識產權,受相關知識產權法保護,僅創新性智力成果才屬于知識產權法意義下的成果。
四、高校智庫創新性智力成果的權利歸屬
智庫成果的歸屬問題,尤其是高校智庫的創新性智力成果的權利歸屬問題,涉及智庫內部人員之間、人員與智庫之間以及智庫與委托單位之間存在關系不明確、權屬不清晰的問題,進而,在創新性智力成果的歸屬問題上,面臨諸多困境。
(一)外部關系
高校智庫同外部的關系,即受第三方企業等委托產生的創新性智力成果,對于其成果的歸屬問題,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第17條“受委托創作的作品,著作權的歸屬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過合同約定。合同未做明確約定或者沒有訂立合同的,著作權屬于受托人。”根據我國《專利法》第8條“兩個以上單位或個人合作完成的發明創造、一個單位或個人接受其他單位或者個人委托所完成的發明創造,除另有協議外,申請專利的權利歸屬于完成或共同完成的單位或個人;申請被批準后,申請的單位或個人為專利權人。”此外,《關于國家科研計劃項目研究成果知識產權管理若干規定》中明確:除了涉及國家安全、國家利益以及重大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以外,科學研究項目的研究成果及其所形成的創新性智力成果,由科研項目的承擔單位享有所有權,同時,科技部出臺的《關于加強與科技有關的知識產權管理工作若干意見》中規定:除以保證重大國家利益、國家安全以及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并且有項目的主管部門與承擔單位在協議中明確約定外,因執行國家的科技計劃項目而所形成的科技成果知識產權,可由承擔單位享有所有權。
通過上述法律和有關部門規章可知,委托創造的創新性智力成果,主要通過合同約定,合同約定不明確的,可由受托人所有,即本文所指的高校智庫;至少可以明確的是,未明確約定的,不歸受托人所有,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在歸屬問題上,在執行國家的科學研究項目時,為了保證國家利益、國家安全以及社會公共利益為目的的情況除外。
(二)內部關系
通過上述分析,在無明確約定的情況下,創新性智力成果歸智庫所有,但是歸智庫這個組織所有,還是歸研發人員所有,或者二者共有,需要做進一步的探討。成果的歸屬關鍵需要區分和明確的是,智庫內部研發人員的行為是否為職務行為,其成果是否屬于職務成果,并無法律明確規定。根據我國《合同法》第326條規定:“職務技術成果的使用權、轉讓權屬于法人或其他組織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可就該項職務技術成果訂立技術合同。法人或其他組織應當從使用和轉讓該項職務技術成果所取得收益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對完成該項職務技術成果的個人給予獎勵或報酬。法人或其他組織訂立技術合同轉讓職務技術成果時,職務技術成果的完成人享有以同等條件優先受讓的權利”。可見,基于職務關系而創造的職務技術性成果的使用和轉讓權的歸屬,主要是依靠技術合同的約定,否則歸屬于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但智庫應當向研發人員支付應當的獎勵或報酬。研發人員主要是依據智庫的安排,或者第三方委托智庫的安排進行研發,主要是執行智庫的工作任務,因此,研發成果屬于高校智庫所有。但是,有兩點需要明確的是:成果雖然屬于智庫所有,但是內部研發人員對成果應享有署名權,因為研發人員對于成果的產生具有獨創性的價值和作用;若內部研發人員并非執行智庫任務而研發出的智庫設立宗旨相關的創新性智力成果或者內部研發人員研發出了其他內部人員執行智庫任務的創新性智力成果,則成果應歸屬于內部研發人員個人。
(三)后續研發成果權屬糾紛的解決
智庫的成果依法轉讓以后,受讓的一方在原有技術成果的基礎之上繼續研發,而得出的新的技術成果或其他創新性智力成果,此時,可能會涉及新研發成果的權屬糾紛問題。根據我國《合同法》第354條的規定,該條款對于后續研發成果的歸屬,即技術轉讓合同中約定專利實施、改進技術成果的方式,明確:首先,協議當中沒有約定抑或約定不明確的,可就上述事項予以補充協議;其二,若雙方無法達成補充協議,可按照協議中的有關條款或交易習慣予以確定;其三,若通過上述方式仍不能確定歸屬的,權利歸屬于改進技術成果的一方當事人。
此條的規定同樣是當事人的約定作為首要依據,無約定可以事后補充協議。但是實踐中也會出現有約定,但是當事人不按照約定或者法律的規定去實施的情形,也會造成糾紛的出現,因此在此有必要予以明確。
五、高校智庫中的知識產權侵權問題
通過上述智庫創新性智力成果歸屬問題的探討,可知何種情況下,成果歸誰所有,就本部分而言,無論是智庫成果本身被侵權,還是智庫成果侵犯他人權利,成果歸屬于誰或是根據權利人許可他人適用的方式,確定訴訟中的適格主體。
六、結語
基于智庫形式層出不窮,且國家層面對于智庫的重視的現狀,因智庫成果具有知識產權的屬性,因此,可能面臨諸多知識產權問題。本文以高校智庫為著點,通過分析智庫的研究現狀,析理選取高校智庫作為著點的可取之處,著重分析了成果的產出方式、創新性智力成果屬于知識產權以及成果的歸屬問題,以此對高校智庫當中可能面臨的知識產權問題進行初步探析。
參考文獻:
[1]秦惠民,解水青.我國高校智庫建設相關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高校科技,2014(4).
[2]曹健,孫會清,秦榮,環杜鑫.國外高校智庫成果調查分析與啟示[J].情報雜志,2016(8).
[3]朱謝群.創新性智力成果與知識產權[J].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