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連秀
【摘要】目的:探討心理護理對心臟病患者的臨床護理效果。方法:選擇在我院心內科接受治療的100例心臟病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SAS軟件隨機將其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對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在干預基線及干預結束后比較兩組的焦慮得分及抑郁得分。結論:在干預基線,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SAS得分、SDS得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干預結束后,試驗組患者的SAS得分及SDS得分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可以改善心臟病患者的負性情緒,為推廣應用這種干預方案提供了數據支持和理論實踐。
【關鍵詞】心理護理;心臟病;焦慮;抑郁
【中圖分類號】
R715【文獻標志碼】
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190-02
心臟病是一種常見的循環系統疾病,大體可以分為先天性心臟病和后天性心臟病,患者主要表現為心悸、胸痛、呼吸困難、咳嗽、咯血等。研究指出,心臟病患者的焦慮抑郁得分顯著高于其他慢性病患者[1]。焦慮抑郁的發生會延緩疾病的康復、降低生活質量、影響心臟功能,嚴重者會導致殘疾及死亡。所以對心臟病患者進行科學合理的心理干預就成為醫學界一直努力攻克的難點。護理照護可以輔助治療、優化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實證研究證實,心理護理可以改善患者的負性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但是將這種干預方案應用于心臟病患者并探究其效果的研究并不多見,且既往研究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課題組通過隨機對照試驗對100例收入我院心內科的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及常規護理干預,以探究其對改善焦慮及抑郁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根據樣本量計算公式并考慮干預過程中20%的失訪率,在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期間,研究者選擇在我院心內科接受治療的100例心臟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大于等于40歲;②機體狀況及認知正常可以配合干預并填寫問卷者;③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和方法,知情同意并簽訂知情同意書者。使用SAS軟件將這100例心臟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各50例,其中,試驗組包括男性28例,女性22例,平均年齡(6792±1245)歲,平均患病年限(462±123)年。對照組包括男性27例,女性23例,平均年齡(6663±1032)歲,平均患病年限(502±078)年。將試驗組和對照組患者的一般人口學資料在干預基線做兩兩比較,結果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該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的相關規定,得到心內科主任的知情同意,對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常規的健康指導、飲食護理及用藥指導等措施。對試驗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給予心理護理干預。具體方法如下:(1)心理評估與方案制定,護理人員通過與患者的溝通了解其病情進展情況,并根據焦慮抑郁量表對其心理狀況進行評估,針對患者出現的緊張、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進行耐心的疏導,消除其不良心理,護理人員根據患者的性別、年齡、患病年限、受教育程度等為其制定針對性的心理干預方案[2];(2)環境護理,護理人員應努力為患者營造一個安靜溫馨的治療環境,病房溫度控制在26℃,濕度保持在55%-70%,通過向患者介紹醫院的環境,消除患者對醫院病房的陌生感,降低其對醫院的排斥感;(3)親情支持,護理人員應做好患者家屬、親戚的思想工作,向其介紹該病的基本情況,鼓勵其多對患者表示關心、理解和支持,讓患者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以便于更好的接受配合治療[3];(4)護理人員應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耐心聆聽患者的心聲,對其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與患者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13觀察指標
選擇心理狀況作為評價心理護理干預效果的指標。使用焦慮、抑郁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狀況的指標,分別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進行測評,SAS及SDS包含20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1~4分4級評價,得分越高說明焦慮、抑郁程度越重,經驗證,該量表在本人群中的信效度較好。
14統計學方法
焦慮得分、抑郁得分是計量資料,采用平均數±標準差(x±s)進行描述,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采用SPSS 210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雙側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3討論
近幾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及疾病譜的改變,心臟病的發病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由于疾病的嚴重危害且發病率較高,現已成為全球醫務人員的挑戰。抑郁是心臟病患者伴發的主要并發癥之一,究其原因,這主要與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改變及機體呈現炎癥狀態、患者在疾病發作期的疼痛、對疾病復發的恐懼等有關,所以罹患心臟病給患者身心造成嚴重傷害,臨床除采用藥物進行治療外,對其實施護理干預也是很有必要的[4]。心理護理通過對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狀態進行調節來疏解其不良情緒,提升治療效果。本研究中,對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對試驗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基礎上的心理護理干預,干預后結果對比可得,試驗組患者的焦慮、抑郁得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實施心理護理可以明顯改善其心理狀況。
綜上,心理護理可以改善心臟病患者的負性情緒,為推廣應用這種干預方案提供了數據支持和理論實踐。
參考文獻
[1]闞媛媛,亓志玲.心理護理在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8,24(03):76-78
[2]楊婷婷,馮居正.心理護理對心臟病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13):143-144
[3]吳秀芬.探討心理護理對心臟病患者護理效果的影響[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07):245-246
[4]楊桂榮.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心理護理分析[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7,37(11):1403-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