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在敏捷制造模式下供應鏈協同生產管理、敏捷制造企業內部管理影響因素、敏捷制造企業制造執行系統關鍵技術研究等問題的總結,為提高我國敏捷制造企業更加穩定發展提供借鑒意義。
關鍵詞:敏捷制造;供應鏈協同生產管理;內部管理;技術研究
1 引 言
隨著消費者需求的日益變化,現代經濟市場也呈現出復雜多變的形勢。傳統的經營理念已經不能適應這個信息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單個企業完全依靠自身資源的調整來適應社會的變化是行不通的,市場變化速度遠遠高于企業的自我調整速度。為了使企業更好的發展,美國里海大學于1991年提出了以虛擬企業或動態聯盟為基礎的“敏捷制造”(Agile Manufacturing)模式[1]。中國對于敏捷制造企業的研究遠遠少于國際上的研究,因此,本文通過整理分析現有的敏捷制造企業文獻,對于中國敏捷制造企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2 主要敏捷制造企業理論綜述
2.1 敏捷制造模式下供應鏈協同生產管理
Swafford等[2]強調單個企業敏捷性的實現離不開整體供應鏈的敏捷性。有一些學者將敏捷供應鏈理論和精益生產模式相結合,提出了“精敏(Leagile)”供應鏈的概念。王繼鵬等[3]基于企業伙伴關系的假設,對制造行業供應鏈節點、數據傳遞、交互過程進行分析,提出了制造行業敏捷供應鏈上不同類型節點間協作模型,從業務層面為支持敏捷供應鏈的管理系統提供了一種可參考管理模型。對于節點協作模型,是供應鏈的一個深入分析點,處理好節點問題,有助于提高供應鏈的敏捷性。
羅軍華等[4]通過探討精益供應鏈、敏捷供應鏈和混合供應鏈的相似和不同之處,發現在供應鏈中集成精益生產和敏捷制造往往是合適的,這種混合供應鏈能考慮市場知識和解耦點的定位,能更快捷地響應和滿足客戶需求。混合型的供應鏈雖然能較快適應市場的變化,但也可能由于分析需求波動原因的短期因素和長期因素權重不同,以至于決策失誤。
王立[5]認為企業通過模糊綜合評價等方法進行合作伙伴的優選,有效地避免供應鏈中易出現的第一類委托代理問題——合作伙伴的逆向選擇,完成構建供應鏈協同機制的第一階段。采取 Stackelberg 主從對策方法對供應鏈協同機制進行評價,進而有效地避免供應鏈中易出現的第二類委托代理問題——合作伙伴的道德風險。此研究分析對于選擇合作伙伴提供了一個借鑒方法。
2.2 敏捷制造企業內部管理影響因素
宮俊濤等[6]通過對敏捷制造資源計劃系統的內涵分析,構建了資源計劃實體關聯模型,使制造網絡資源達到組織有序;通過引入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獲取生產實時信息,提升實體關聯模型的可應用性,解決計劃與執行的脫節問題。該模型大大有利于資源管理,能幫助企業快速調整內部資源的分配問題。
楊永智等[7]為解決敏捷制造資源集成的若干問題,提出了一種基于Web服務的敏捷制造資源集成解決方案,主要包含企業端的制造資源提供程序和運行在Internet上的敏捷制造資源集成服務,以及制造資源搜索引擎,并運用基于本體論的制造資源建模。與現有的制造資源集成方法相比,該方法不但支持跨越Internet的、松散耦合和異構環境下的制造資源集成,還支持快速的制造資源發布與發現,具有高度的可擴展性、可維護性和可伸縮性。
企業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敏捷性能力是影響企業敏捷性提升的重要因素。Sumukadas和Sawhney[8]則認為,員工參與管理,特別是權利共享可以提高組織在人力資源方面的敏捷性,而經過交叉培訓的員工能夠勝任多個工作崗位。因此,該方法在處理不確定性問題時具有柔性。提高員工的敏捷性可以給企業帶來諸多優勢,包括質量改進、顧客服務水平提升、學習能力增強等。以人為影響敏捷制造的關鍵因素,重點分析人力資源的作用,以及如何培養多崗位人才。但是,術業有專攻,若是多技能人才頻繁變換崗位,結果只會造成工作效率遠小于專業崗位人員在崗作業的效率。因此,需要有合適的管理機制。
2.3 敏捷制造企業制造執行系統關鍵技術的研究
真彤等[9]探討了敏捷制造的方法論和關鍵技術,提出了敏捷制造的總體技術體系,該體系包括敏捷制造方法論和敏捷制造綜合基礎兩大部分:前者包括敏捷制造哲理、敏捷制造描述體系和敏捷制造實施方法三大部分,后者包括敏捷制造的三層基礎結構(信息基礎結構、組織基礎結構和智能基礎結構)和四類使能技術(敏捷制造信息服務技術、敏捷管理技術、敏捷設計技術、可重組可重用的制造技術),為敏捷制造的實施提供了一個指導性框架。
張妍蕊等[10]分析影響企業敏捷制造的社會環境因素、技術基礎以及如何營造有利于企業敏捷制造的社會環境、提供良好的技術基礎。實現虛擬企業的正常運轉,要求有必要的技術基礎,其主要包括具有敏捷化信息系統提供敏捷化工具集實現集成化產品設計與過程開發、集成化產品設計與過程開發是敏捷制造的關鍵技術、實現敏捷化制造過程。
侯曉莉等[11]討論了將全能體Holon作為實施敏捷制造的現實技術問題,分析比較了目前國內外在此領域的研究現狀。通過簡單歸納Holon的定義,并對Holon的內部邏輯結構加以分析說明。提出了基于Holon的面向訂單生產敏捷制造企業參考模型。應該結合實際案例來說明此技術的可行性。
瞿世鵬等[12]分析了敏捷制造的基本原理, 以及要實施敏捷制造的關鍵點。闡述了產品數據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是實施敏捷制造的關鍵,分析了PDM的發展現狀, 在敏捷制造中的功能需求, 以及在實現敏捷制造的過程中所要解決的關鍵性技術—基于CORBA標準的系統集成、數據庫以及網絡技術。現實影響數據的因素很多,為了證明該技術理論可行性,可以用一些數據以此方法進行仿真模擬。
3 結 論
綜上所述,對于敏捷制造企業的研究不僅僅局限于企業內部各個組織、資源的快速調整機制,更多的是要在信息化高度發展是現代經濟環境中注重敏捷制造供應鏈的協同發展,企業之間合作共贏,只有整個行業緊抓需求市場的變化趨勢,以行業的大數據來進行預測分析,調整產品供應鏈的戰略,以適應快速變化的買方市場。對于未來敏捷制造的研究應該朝著大數據的方向進行深入分析。
參考文獻
[1] ACOCCA INSTITUTE.21stcentury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 strategy[R].Bethlehem,PA:Lehigh University,1991.
[2]SWAFFORD P M,GHOSH S,MURTHY N.Achievingsupply chain agility through IT intergration and flexibility[J].International Journatio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8,116(2):288-297.
[3]王繼鵬,張瑞紅.一種制造行業敏捷供應鏈節點協作模型[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1(1):68-71.
[4]羅軍華,李艷.基于精益生產和敏捷制造的混合供應鏈管理[J].管理縱橫.2008(17):78-80.
[5]王立.基于敏捷制造的供應鏈協同機制的評價研究[D].2011.
作者簡介
李干亮(1993-),男,蒙古族,貴州思南,碩士,重慶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