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 秦樂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早期腸內營養(EEN)及延遲腸內營養對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預后的影響。方法:此次研究的對象是選取我院收治的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術的患者80例,將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并隨機將其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每組各40例。觀察組患者術后一日開始給予腸內營養,給予對照組患者術后1d至6d內全胃腸外營養,7d后給予腸內營養。觀察及對比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術后營養狀態、并發癥等狀況。結果:兩組患者觀察過程中無一例患者發生吻合口瘺,無一例患者死亡。觀察組有1例(25%)患者發生切口感染,2例(5%)患者發生肺內感染;對照組2例(5%)患者發生切口感染,4例(10%)患者發生肺內感染。結論:采用術后一日開始給予腸內營養的方式對改善胃癌胃大部切除患者的預后有顯著療效,且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關鍵詞】胃大部切除術;腸內營養;血清蛋白;并發癥;對比研究
【中圖分類號】R1514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9-244-01
早期給予胃癌行胃大部切除術的患者腸內營養對改善患者機體胃腸功能具有較好作用,可有效調節患者因手術創傷所致的免疫抑制和機體免疫反應,可有效促進手術切口盡早愈合,改善患者預后[1]。本組研究選取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收治的80例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術的患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況下,隨機將其分為兩組,并使兩組例數相同,給予對照組40例患者采用延遲腸內營養方法,給予觀察組40例患者采用早期腸內營養方法,對比兩組患者采用不同的營養給予方式后,何種方法對改善患者機體腸胃功能、減少并發癥及改善患者預后具有更好的效果,探討早期腸內營養對胃癌行胃大部分切除術患者預后的影響。現將方法和結果綜述如下文。
1資料和方法
11一般資料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2月期間共收治因胃癌行胃大部切除術的患者80例,全部病例術前均按常規進行檢查腎功能和肝功能等檢查。排除嚴重心肺功能不全或肝腎功能不全等嚴重慢性疾病,經胃鏡和術后病理檢查明確診斷均確診為胃癌,需行胃大部分切除術或全胃切除。患者年齡為26歲至68歲,其中女性患者為35例,男性患者45例。其中38例患者為胃體癌,16例患者為賁門底癌,其余26例患者為胃竇癌。將患者按術后患者營養方式不同,隨機分為觀察40例及對照組4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變分期、術前營養狀況、手術方式、住院天數等一般資料對比差異(P>005),有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本組全部病例均行全胃切除或胃大部切除。觀察組患者術中送空腸營養管至空腸側吻合口遠端,待腸鳴音出現后,將能全力營養混懸液(紐迪西亞公司生產)500ml經空腸營養管輸注腸內,術后48h給予輸注能全力1000ml,術后72h將輸注能全力用量增至1500ml,輸注前3日由營養補充周圍靜脈熱量不足部分,至第4日由能全力提供全部熱量[2]。在能全力輸注期間,營養液應保持375℃至400℃的溫度之間,以防止刺激胃腸道。對照組患者給予腸外營養支持,術后一周,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后將胃管拔除,可食用少量流質食物,流質食物量逐日增加,至12d可給予全量流質。在治療過程醫護人員應對患者耐心開導,努力消除患者不良情緒[3]。
13觀察指標和觀察方法全部病例均在術后第1d(即營養支持前)和第8d(即營養支持后)分別測定兩組患者的營養指標。觀察兩組患者有無惡心、腹痛、腹瀉、嘔吐、腹脹、等一般消化道癥狀、肺內感染、切口感染狀況、吻合口瘺等術后并發癥,術后第10天行丙氨酸轉氨酶(ALT水平檢測、血清白蛋白)(ALB)(AST檢測),術后觀察兩組患者肛門恢復排氣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及其他狀況。
14統計學處理統計軟件采用SPSS130對數據進行分析,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以x±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經采取不同的方法后,觀察組患者住院時間(109±22)短于對照組患者住院時間(169±34)d;術后肛門排氣時間(632±137)h短于對照組患者肛門排氣時間(987±165)h,(P<005),觀察組的ALB(453±21)(gL)優于對照組患者的ALB(332±12)(gL),觀察組的ALT(261±22)(UL)優于對照組的ALT(431±36)(UL);觀察組的AST(163±24)(UL)優于對照組的AST(392±21)(UL)。可見觀察組患者的各項肝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觀察過程中無一例患者發生吻合口瘺,無一例患者死亡。觀察組有1例(25%)患者發生切口感染,2例(5%)患者發生肺內感染;對照組2例(5%)患者發生切口感染,4例(10%)患者發生肺內感染。
3討論
胃癌患者行胃大部切除術后,由空腸代替胃功能,對術后進食產生較大影響,食物消化吸收困難。患者腸道長時間缺乏食物刺激,可導致腸黏膜萎縮,細菌移位率增加,增加術后并發癥及死亡率。本組研究主要探討胃癌行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不同營養方式的預后。據相關報道,腹部手術引發的創傷及刺激會導致短期腸麻痹,對消化道吸收營養物質產生阻礙。
由本組研究可見,胃癌行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早期腸內營養較延遲腸內營養,患者的營養狀態得以顯著改善,觀察組患者平均住院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因此可得早期腸內營養具有促進腸道功能恢復、醫療費用低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張書航,黃丞,李靜樂,張禹,王宏巍,王曉光,張舒娜.胃大部切除術后患者早期腸內營養與延遲腸內營養的效果比較[J].中國臨床研究,2011,24(12):1123
[2]李正英.胃大部切除術后不同營養支持方法的比較及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0,8(14):31-32
[3]吳樹堂.胃大部切除術后早期腸內營養和腸外營養支持分析[J].黑龍江醫藥,24(6):97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