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穩步推進,相關的教學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效果。本文首先簡要概述了“產出導向法”的理論知識,并根據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一步分析了“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實驗的具體情況,希望能夠為相關的教學工作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產出導向法”;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實驗;內容;內容;評價;成績
【作者簡介】賀光輝(1982.10-),男,漢族,河南信陽人,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大學英語教學。
引言
近幾年,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對大學生的英語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加快,英語人才的需求量也是與日俱增。但是目前很多大學畢業生無法滿足企業以及用人單位的相關要求,不能很好地勝任英語工作,有鑒于此,需要大學英語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產出導向法”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全新的思路。
一、“產出導向法”理論概述
“產出導向法”簡稱POA,它由我國文秋芳教授于2015年在北京提出,是能夠很好地適應我國大學英語的教學的新理論。POA前身是“輸出驅動假設”,結合語言學習的文化視角,經過系統的歸納和總結,形成了針對高級英語學習者,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新體系。
“產出導向法”包括三部分:教學理念、教學假設和教學流程。教學理念是“產出導向法”的核心思想,通過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方式,幫助學生實現高效的學習,并將學習的輸入性與產出性相結合,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實現教學的目標。教學假設為教學流程提高鋪墊,根據語言學習的目標和驅動力,并對輸入的材料進行篩選,挑選出有用的部分,進行深度開發和研究,從而優化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流程就是將教學理念以及教學假設付諸行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引領和指導學生進行學習。
二、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1.方式單一。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我國英語教育一直是以考試為目標,教師在課堂教學時,也只是翻譯原文,講解語法,讓學生死記硬背單詞等。尤其是大學英語教學,更加注重學生的聽力和閱讀的能力,對于口語、寫作以及翻譯等并不重視,這使得學生在被動接受知識的同時,溝通能力較差,寫作也是按照范文仿寫,表達的方式千篇一律。
2.內容乏味。大學英語與中學英語在教材上十分類似,尤其是內容和結構方面,沒有相應的拓展,只是對知識的簡單延續,缺乏創新性。即使在課程設置上分為精讀和聽力兩門課程,學生還是覺得缺少新鮮感和人情味,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
3.評估落后。很多大學英語教師還是以課本為中心,不能很好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使得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有偏差。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的整體評價也不科學,只是根據考試成績下結論,這使得學生只好死記硬背地學習英語,其他能力得不到鍛煉。
三、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
1.課前準備事項。
(1)掌握大綱目標。新時期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的目標是培養更高層次和更高素質的應用型英語人才,他們不僅有著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并且還具備聽說讀寫的能力,能夠在各種場合靈活運用英語,實現無障礙交流。
(2)更新課程觀念。“產出導向法”視域下的大學英語課程是以語言成果的產出為動力,把語言輸入作為產出的手段和途徑,并將兩者有機結合,做到融會貫通,從而在實踐中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篩選教學內容。在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以實用為主,選擇那些貼近生活實際的課文,也可以對相關的場景進行設計,比如日常旅游、學習經歷和工作情況等,這樣能夠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為學生設定范圍,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和交流等方式整理信息,之后進行書面表達和口頭匯報,提升語言能力。
(4)優化相關配置。為了更好地發揮“產出導向法”的作用,大學英語在配置課程方面,要有所側重,做到循序漸進。比如合理分配大學兩個學年的英語課程,設置四個專項,并在四個學期完成,全面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基礎聽力、口筆翻譯和專業表達的能力。
2.課中具體做法。
(1)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要打破常規,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積極發言,踴躍表達自己,可以將學生分組,小組進行討論和完成布置的任務,提高學生的溝通和合作的能力。
(2)展開自主個性教學。教師也要注意與學生進行交流,確保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需求,并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比如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英文電影,讓學生們觀看完,分享心得和體會,感受英語的魅力,還可以采用互聯網平臺,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英語資源,營造濃厚的英語氛圍。
3.課后完善工作。
(1)創新完善評價體系。目前大學的英語評價體系還是以四六級考試成績為準,應用“產出導向法”需要針對語言技能而不是語言知識進行評價和考核,所以必須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一方面,評價的內容應該更加豐富,囊括學生的思維水平、表達能力和語言基礎等;另一方面,評價的主體不再單一,而是由教師、學生和同學共同參與,一起完成,這樣能夠更加合理地反應出學生的整體水平。只有不斷創新和完善評價體系,采用更注重過程和更具動態性的評價方式,才能讓學生的英語能力更上一層樓。
(2)注重加強后期培養。教師不能只是完成教學任務,更要為學生后期的學習開辟路徑。一些高等院校設立英語選修課以及網絡課堂等,都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在網絡時代,教師要科學引導學生利用網絡資源進行英語學習,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好習慣。
四、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教學實驗
1.教學實驗內容的設計和展開。
(1)主要研究問題。本實驗以“產出導向法”為基礎,設計了兩個問題:
1)采用“產出導向法”的實驗組學生和傳統教學法的對照組學生,他們的英語整體成績差異是否明顯?
2)這兩組學生的英語分項成績差異是否明顯?
(2)大致研究對象。實驗對象選擇了吉林省某大學2017級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兩個專業共計312名學生,隨機分成兩組,每組156名學生,每名學生的英語教育在7年以上。
(3)具體研究方法。實驗的具體方法是,結合《新視野大學英語第二版》第一冊課文以及英語二級的期末試題,設計出不同的任務,并整合成一套試卷,從而將試卷成績作為實驗組和對照組的考核方式,題型分為四大項:聽力、閱讀、填空和翻譯,總計100分。在開學伊始,對照組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而實驗組采用“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方式,期末根據學生的試卷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2.教學實驗結果的分析和總結。
1.不同教學方法下學生整體成績差異情況。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整體成績情況如表1所示。
由表格可知,不同方法的學生整體成績存在顯著的差異,實驗組學生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的學生。
2.學生不同分項之間成績的具體差異情況。聽力、閱讀、詞匯和翻譯的成績差異情況如表2所示。
其中,除了閱讀分項之外,另外三個分項都是采用“產出導向法”的學生成績顯著優于采用傳統教學方法的學生,這更加說明傳統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閱讀能力,忽視了學生其他能力的培養。
五、結論
綜上所述,經過具體的實驗并分析結果,發現“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能夠提高教學效率,有效改善目前大學英語的教學現狀,并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和實踐能力。這種教學模式可行性和實用性很強,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在具體實施中,還存在不足之處,需要不斷進行完善,從而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出更優秀、更全面的英語人才。
參考文獻:
[1]劉小杏,黃小芳.基于“產出導向法”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實驗研究[J].河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19(0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