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菁 馮媛媛
摘 要:紅色文化是一種先進的政治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教化作用、凝聚作用、規(guī)范作用、傳承作用、導向作用、激勵作用。本文以武漢工商學院為例,嘗試論述如何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注重將紅色文化與人文文化、自然文化、改革開放文化融合,豐富教學的內容與形式,充分挖掘紅色文化的價值意義,從而更好地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關鍵詞:紅色文化 思政課 教育內容,教育形式
紅色文化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造的以馬克思主義為核心的先進文化理念。紅色文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歷史階段均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處處呈現出忠于祖國、忠于人民、忠于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實質。將紅色文化運用到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有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社會道德風氣的凈化,對于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響深遠。
一、紅色文化可與人文文化、自然文化、改革開放文化融合,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紅色文化可與人文文化融合。如辛亥革命文化,凝結著“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信仰、精神和價值。
紅色文化可與自然文化融合。如大別山紅色文化。“紅色文化”在革命年代的發(fā)生地多是經濟相對落后而自然環(huán)境優(yōu)美的地域,其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紅色文化根基深厚,可以說大別山既是一座革命山,又是一座旅游山,還是一座文化山。在思政課教學中,武漢工商學院的教師積極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深入革命老區(qū),在實地教學中寓教于樂。
紅色文化可與改革開放文化相融合。改革開放中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無私奉獻團結協(xié)作等以集體主義為主要內容的精神。武漢工商學院教師組織學生參觀石榴紅村等新農村建設成果,參與精準扶貧對口村的“改革開放成果回顧文化墻”設計布置工作,有助于大學生深刻理解中華民族自強自立、攻堅克難,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力量的信念和追求。
二、紅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運用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紅色文化教育資源的研究與教學程度尚淺,紅色文化普及度不夠,教育成效不顯著。思政課上對大學生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往往只是組織學生看書看電影搞演講賽,教育的內容浮于表面,有些是為了活動而活動,只停留在“看、聽、說”的較淺層面,沒有做到持續(xù)深入地系統(tǒng)學習,不能讓學生從精神層面細致體會紅色教育資源的精神內涵。
二是紅色文化教育的成本較高。無論組織學生聽報告,還是到紀念館、博物館參觀學習,都需要較高費用支出。這在無形中限制了學校在思政課教學中開展以紅色文化為主的認知實踐活動,使得教育效果打了折扣。
三是紅色網站的建設水平和利用程度不高,思政課教學與互聯(lián)網運用的結合不夠緊密。學校即便建立了紅色網站,也多是轉載上級文件或大段的理論解讀,網站內容與教學內容匹配度不高,不接地氣,內容和形式單一。具體實踐中,還發(fā)現網站內容更新不及時,網站管理人員素質參差不齊,網站建設經費匱乏等情況。
三、豐富紅色文化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通過思政課不斷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一是多維并舉推進紅色文化教育走進思政課課堂。提高認識,把紅色文化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把紅色文化教育融入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努力探索紅色文化進思政課堂的方法與路徑。搞好思政課課程設計,組建教學團隊,組織教師集體備課,編制統(tǒng)一教學大綱,完善教學計劃。通過以上舉措,增強思政課教師對紅色文化教育進教材、進課堂的思想認識。同時,應注重對輔導員、學業(yè)導師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理念的宣講,引導他們與思政課專職教師一道,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開展紅色文化的浸潤教育。
二是積極營造濃郁的紅色文化教育氛圍。一方面充分利用學校的融媒體平臺,大力宣傳紅色文化,講好紅色故事;另一方面,邀請老干部、老戰(zhàn)士、老模范做相關報告,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大學生的思想受到深刻教育,增強其對革命理想信念的認同。
增強與融媒體的合作,積極開拓紅色文化進校園進課堂的活動形式,策劃系列活動,增強紅色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滲透力和感召力。
利用好重大革命歷史事件紀念日、各類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國家公祭日系列活動等,展示紅色文化深刻內涵,培育愛國主義精神。
三是深入開展紅色文化社會實踐服務活動,深化紅色文化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踐性和實效性,充分利用高校寒暑假社會實踐的有利契機,依托各專業(yè)優(yōu)勢,充分發(fā)動和組織學生開展走訪、收集、幫扶等活動,把志愿服務、精準扶貧等有機結合起來,可以開展理論宣講、社會主義新農村調研、義務支教、整理革命傳統(tǒng)故事等,讓學生在實踐中增知識漲才干,在具體的實踐活動中加深大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感性認識,增強對紅色文化育人效果的切身感受,充分把握并挖掘紅色文化的實踐育人效能。
參考文獻:
[1] 劉克,黎紹富.紅色文化:大學生黨員教育的有效載體——以井岡山紅色文化為例[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7年第2期
[2] 王全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論紅旗渠精神的時代價值[J].河南社會科學,2004年第1期
[3] 徐朝亮,周琰培.利用紅色文化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J].繼續(xù)教育研究,2009年第7期
科研項目:本文系武漢工商學院校級科學研究項目(批準號:I2014003)《湖北省紅色文化資源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與開發(fā)——以武漢工商學院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蔡菁(1980.10—),女 ,湖北武漢人,漢族,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馮媛媛(1979.8—),女,湖北荊州人,漢族,大學本科,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