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偉苗
一、教學目標設計思路分析(5維分析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二學段”的目標分別從五個維度展開來設計,我從中篩選出最適合《紀昌學射》課文學習的參考目標為:
1.識字與寫字:
(1)對學習漢字有濃厚的興趣,養成主動識字的習慣。(2)能使用硬筆熟練的書寫正楷字,做到規范、端正、整潔。
2.閱讀: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初步學會默讀,做到不指讀。(3)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4)能初步把握文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能對課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問。
3.習作:
(1)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愿意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2)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
4.口語交際:
(1)能用普通話交談。學會認真傾聽,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請教,就不同的意見與人商討。(2)說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二、教學目標表述
1.會讀“妻子”“虱子”“梭子”等詞語,隨文理解“梭子”是什么。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雖然已經是四年級的學生了,但是識字寫字、理解詞語的訓練依然是非常重要的,這是讀好課文的關鍵。平時課堂上“朗讀課文”訓練有所缺失,所以這個目標必須非常明確、非常扎實地訓練。“正確,流利”比較容易實現,但要做到“讀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是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一個往往是容易被老師忽略、模糊的目標。
2.通過朗讀課文應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學習這樣的一篇課文,學生并不是“空”的,他們是帶著自己的學習經驗和學習方法來進行本節課的學習。所以設計學習目標特別要注重“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定。在“過程與方法”的目標設定中,我自己是模糊的,只是寫了一條必須有的“目標”而已,沒有具體有效的目標設定。
3.默讀第2、3自然段,圍繞“練好基本功”思考怎樣練好基本功,抓住關鍵詞語“兩年、牢牢”等談自己對道理的認識,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和認識。
梁俊峰老師在《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操練的十八般武藝》中也有對于“過程與方法”目標的指導:“學生一般在初讀文章之后都能大致捕捉到文章主題,引導學生理解最能反映文章主題的那些詞句便是關鍵詞句。另外關鍵詞句不一定必須是句子的主干成分,有時候那些修飾、限制性詞語更關鍵,甚至有些表達的靈魂恰恰在看似無足輕重的語氣詞、標點符號上。”一堂語文課是要朗讀課文還是默讀課文?是要小組合作還是獨自思考?所以教學目標應該體現出學生要怎樣思考、怎樣交流、怎樣表達的內容。
三、教學目標設計反思
講完這堂課,感覺“濤聲依舊”,自己說得太多,總不放心。經過反復研讀課文,總想出一些新點子融入課堂,事實卻是適得其反。分析反思如下:
1.會讀“妻子”“虱子”“梭子”等詞語,隨文理解“梭子”是什么。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反思:這個目標沒有明確寫出要會認哪些詞語,要寫會哪些詞語,要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生沒有機會靜下心來好好地寫一個漢字。
2.通過朗讀課文應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明白文章要告訴我們“無論學習什么本領,練好基本功是關鍵”的道理。
反思:教學目標中讀的目標設計有問題,尤其是到了后半段自己也迷糊了,又陷入自己設的圈子中兜兜轉轉,不停地說。沒有明確的一個訓練過程。課堂上讓學生靜下心來讀課文的時間少,大部分時間花費在了師生交流上,而且忽略了整體關注。
3.默讀第2、3自然段,圍繞“練好基本功”思考怎樣練好基本功,抓住關鍵詞語“兩年、牢牢”等談自己對道理的認識,聯系生活實際,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和認識。
反思:老師心里想得太多,要講的知識點也多,既想讓學生讀好,又想讓學生感悟好;既想用師生評價的方式,又想用生生評價的方式,“眉毛胡子一把抓”,反而哪項都抓不好;教學目標設計還是模糊的、不清晰的,所以導致老師學生互動交流時任由學生天馬行空的討論,沒有一些具體的形式和問題來把學生從他們的討論中拉回到文本中。
通過梁老師的指導,我明白了寓言的教學點,怎樣教的真正有意義,這也是需要老師自身去不斷揣摩、實踐、反思、再實踐的過程。經過思考、討論,我又重新設定了教學目標:
(1)會讀“紀昌”“妻子”“虱子”“梭子”“百發百中”這些詞語,認真書寫“紀昌學射”“妻子”這些字。看圖理解“梭子”。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通過自主朗讀課文用“段意合并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默讀課文,抓住課文第2、3自然段默讀、同桌互讀,明白文章要告訴我們“無論學習什么本領,練好基本功是關鍵”的道理。
(3)通過再次默讀第2、3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語“兩年、牢牢”等談自己對“練好基本功”的認識,通過全班交流互動發表自己的觀點。聯系自己學習本領的過程,加深對寓意的理解和認識。
這樣設計教學目標比較之前的設計更加具體可測,有操作性。通過這次梁老師的指導,我也更加明白了寓言的教學點,怎樣教寓言的真正意義。這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不斷揣摩、不斷實踐、不斷反思、不斷再實踐的過程,也是作為一名語文教師的“匠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