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劍輝
當前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由于信息互動,資源共享,不受時空限制等優(yōu)勢,給我們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zhàn)?,F(xiàn)代教育由傳統(tǒng)的知識技能傳播,逐步向以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為目標的素質教育轉變,逐步轉變?yōu)閰⑴c式、啟發(fā)式教學。信息技術在科學教學中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創(chuàng)造教學過程的最優(yōu)化。信息技術不是簡單的表述科學知識,利用它可以揭示科學知識形成的來龍去脈,而且表述的方式更加靈活,可以以文字、圖形、動畫、圖表等多種方式多窗口呈現(xiàn),這些特別適合于表達科學。信息技術能提供可交互的實驗環(huán)境,學生可以利用它做科學、學科學。利用信息技術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遠比傳統(tǒng)教學更有啟發(fā)性的教學情境,能設計讓學生動手做科學的科學實驗環(huán)境,能夠使課堂教學中的學生更具有彈性,能靈活自如地進行“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方式。因此,科學教育需要信息技術。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激發(fā)學習興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彼^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在學生學習的活動中起著定向、調節(jié)、維持、強化的作用,從而使智力因素不斷發(fā)展,成為學生掌握知識的原動力。學生濃厚的興趣,將促使學生的思想感情與教學內容產生共鳴,從而積極主動地去學習。這種情感實踐是一種心靈的感受,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逐步形成知識技能。在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可以把培養(yǎng)學生以“興趣”為核心的非智力因素作為學習的前提,以推進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
1.自主操作,激發(fā)探究欲望
網絡上的信息之豐富,查找起來也十分快捷,這樣一來課堂上有限的學習時間內有著無限的學習空間。在布置學習預習時,先讓學生設疑、上網、查詢,讓學生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完成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如在教學關于“宇宙”這一部分的內容時,我將搜集到的相關知識制作成網頁,讓學生課前瀏覽。這樣在課前學生看到的美麗星系圖,感受到神奇的宇宙世界,自然就激發(fā)了學生想急于了解更多關于宇宙知識的愿望,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欲望。
2.共享互補,營造探究氛圍
現(xiàn)代網絡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資源共享與信息交流。我在學生已有認知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訪問相關網站,把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信息與他人交流,實現(xiàn)共享。進而組織學生換位,學生可以嘗試做老師,做辯論家的快樂,此時,學生的成就感成為學生探究的原動力。如,在學習有關“環(huán)境保護”這方面內容時,我課前布置任務:(1)空氣被污染了,我們的生活發(fā)生了哪些變化?(2)空氣的污染,給我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帶來了怎么樣的破壞?讓學生上網查詢,并且互相交流所查得的信息。對于學生查閱到的知識,在小結時我還不時對學生加以鼓勵,讓學生體會到成功。這樣學生不但掌握了課本的知識,同時還對課本外的知識產生了興趣,使課堂知識得到了延伸。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了激發(fā)。
二、利用網絡技術,自主獲取知識
網絡時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時代,每天都有全新的知識產生,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的教學活動更要強調學生個性與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展。我認為應以學生為中心,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自主發(fā)現(xiàn),在自主學習中激活學生的思維想象力。
1.直觀形象的媒體演示,能積極推動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傳統(tǒng)教學著眼于單一的講解,而教師的演示并不一定能給課堂創(chuàng)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F(xiàn)代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使用,給學生的各種感觀帶來意想不到的沖擊。特別是在農村學校效果更為突出,有利于營造活躍的教學氛圍。我在教學“大自然給我們的啟發(fā)”這一內容時,展示關于動物的許多獨特的令人驚嘆的本領的課件,學生看完了課件后,引導學生認識,許多動物的特有的本領正被人們所利用。進而提出:“你能從網才看到的一些動物身上得到哪些啟發(fā)嗎?”這樣通過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學生的眼界開闊了,接受新的知識將更快。從而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誘發(fā)他們的思維積極性。
2.獨創(chuàng)性的問題設計,應著眼于讓學生動起來
問題的設計為的是引發(fā)學生的思考,更應著眼于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如,在教學“光”這一內容后,我向學生提出問題:“光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在科學研究中又有什么作用?”然后鼓勵學生上網查詢,并要求學生獨立完成。這樣讓學生圍繞問題,動手動腦去獲取知識、整理知識,真正達到獨立自學的培養(yǎng)目標。
3.提供準確的學習資源,逐步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準確性
網絡資源信息量大,而建立校園資料庫,盡可能地豐富其中的內容,旨在給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材料,使學生能在正確理解學習目標的基礎上,自主地進行獲取知識活動。對此學校要做的首先要豐富校園網教育資源的內容。其次在課堂教學中提供給學生相關的知識網站。大量、便捷地資料查詢,為學生的無限探索提供方便。
4.利用知識的遷移,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在教學“植物”這一內容時,我利用課件展示了“傳粉—結果”這一過程,利用計算機把聲音、圖像引入課堂,把漫長的過程濃縮在短短的幾分鐘里,使學生在虛擬的學習場所獲得與現(xiàn)實世界相同的學習體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果實形成的具體過程,之后通過教師適當點撥,學生就能說出果實的形成主要和花的哪部分有關系。這樣學生知識便實現(xiàn)了有效遷移,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高度,就很容易說出言之有物、言之有序的描述性語言。
三、利用信息互動,掌握知識技能
古人云“授之以魚,只供一餐所需,而授之以漁,終身受用不盡?!笨茖W課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情感,掌握基本的科學研究技能,因此,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法指導與能力訓練有很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僅靠在學校課堂上學到知識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更談不上跟上時代的步伐。許多東西要靠自己學,這就要求學習者必須具備一定的學習能力。網絡信息為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編輯能力和學習方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使學習由“教我學”真正轉變?yōu)椤拔視W”成為可能。這一點,我主要的是采用成功教學法。如,在教學“礦產”時,我讓學生在課后搜集相關的資料,同時,通過分組制作演示文稿,把自己學習的收獲與同學共享,使學生主動地攻破探究學習的重難點。從而真正實現(xiàn)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自己會學、學有所得的終極目標。而且,激發(fā)了學生主動觀察事物的情趣。
教師如何才能夠正確利用網絡世界神奇的廣闊空間,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總之,我確信網絡環(huán)境定能給我們的科學課的課改帶來無限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