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勇
數學是活動的課堂,同伴交往的數學課堂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學生同伴交流分享想法,互幫互學,探究方法成因,討論分析碰撞思維,讓學生經歷、體驗完整的數學認知過程由“灌輸”變為“主動建構”。
一、任務驅動,提升概念探索能力
空間概念是幾何知識的細胞,一直是數學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師可以采用任務驅動策略下的同伴交往學習,建構數學概念的方法和過程。具體任務驅動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逐層小任務。將內容分解成具體明確的小任務,逐步漸進地分層出示。讓學生在同伴交往學習中清晰干什么和如何做。②同步小任務分解:既有全體的總任務,也有小組、同伴間的自行分解的小人物。讓每人各有所責,各有所得,共同完成學習總任務。③梯度小任務:根據學生發展的差異性特點,按一定的層次與梯度進行有序化處理,進行差異性分解。
【案例】《圓的周長》:情景導入后,教師出示分解的任務單:圓的周長的意義是什么?圓周長如何測量?圓的直徑與周長有什么關系?公式怎樣推導出來的?讓學生帶著任務小組內學習、分組匯報:學生小組內完成任務單,嘗試小結;分組匯報,再小組討論異同,修改任務單;師引導匯報后,小組內總結方法。
二、交流分享,提升直觀想象能力
空間圖形教學,特別是直觀想象能力的培養,即學生從具體實物—圖形比較—概括直觀想象的過程,是小學生的學習難點。一般課堂的教師引導,學生缺乏橫向多維度的知識交流,只是單方向聽教師講、觀察幾個教師提供的直觀圖形,沒能更廣維度地 了解直觀圖形來源與知識形成的過程。這與數學知識構建的大量數據、實例中抽象知識的初衷相違背,無法體會數學的大量圖形的直觀想象過程。
因此,我們必須采用合作分享策略,讓孩子多維度交流,多角度觀察,多層次探究,學會學習。教師運用同伴合作分享策略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
首先,聆聽與表達。聆聽同伴的想法,同時思考想法差異并糾正,表達自己的認知,經歷“感覺”到“感悟”的過程。
其次,質疑與反思。讓學生同伴相互提示與對比內化,主動分享想法、學習他人,加強數學過程的理解,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最后,改進與總結。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歸納,理解數學知識的內涵與外延,通過相互改進與教師總結,培養直觀想象的數學素養。
【案例】《圓的認識》。教師讓同學以小組為單位,運用折一折、畫一畫、量一量、比一比的方法,小組探究直徑和半徑的特點及它們之間的長度關系。(1)組內再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討論自己小組內的匯報小結。(2)小組展示的研究成果。其他組發表不同看法。小組聽完后,組內交流討論方法的異同。
結合同伴之間的合作分享,把一到兩個的例子擴展到十幾個例子。通過大量的例子,豐富了每個學生對圓直徑半徑的表象的感知過程,豐富了學生對圓這個概念從表象到抽象的概括過程,以學生自身及同伴的直接經驗為主,通過組間交流的方式抽不同圓形物品間的共同本質而形成。
三、互動合作,提升實踐抽象能力
數學實踐操作,特別是空間幾何學習,在小學教學中尤為重要,學生從中實現具體到抽象的經歷。課堂運用互動合作策略教學,設計學生合作內容、方法、分工等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實踐活動。學生(小組、同桌、組外合作)在動手操作、分享的過程中,獲得感受數學數量關系的直接經驗;再由同伴之間(同桌、組內、組外)的交流、分享,課本、教師的講解,獲得數學知識建構的間接經驗,從而突破教學重點、難點。
【案例】《圓的周長》。圓周率“π”的探究。教師提供圓形物體,讓學生合作探究,圓的大小和什么有關?互動合作活動:(1)測量一到兩個圓形物品的周長和直徑,比較周長和直徑的關系。(2)小組討論,整理意見。(3)分享自己小組的看法,教師整理成表。(4)觀察他組情況,不同小組對其他小組結果(組外異質)再討論分析。(5)匯報、分享成果。
在匯報環節,創造盡可能多的機會讓學生展示,小組匯報時一人讀題,其他同學依次回答,組內優先補充,組內補充完畢后,其他組再補充,小組合作回答。這樣讓學生在同伴合作互動中,各抒己見,發散思維,互動探究,學生間知識的碰撞、解決問題的成功,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最終實現知識的自主構建,感受發現幾何圖形的本質區別和特征。
四、同伴互助,提升作圖操作能力
同伴互助學習是提高學生作圖技能以及學生解題能力的有效方法。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在邊操作、邊思考、邊討論中與同伴進行思維碰撞,經歷體驗,建構方法,促進學習能力的生成。教學中,首先,清晰交往操作要求。教師要清晰告知學生畫圖的具體要求,讓學生有目標、有規范地去探索方法。其次,預留獨立思考時間。遵循“個人思考,互動交流”的原則。
【案例】《角的量度的》:用量角器測量角度,要求誤差范圍+1度。課堂教師先講解量角器的簡單使用方法,量角的要求,以及如何估算量度的準確性。先讓孩子想想如何量,再讓孩子們通過自由組合,互幫互助,結伴組成學習小組,攻克該任務。同伴總結操作方法,再小組交流,班內匯報方法。最后進行小競賽,提高孩子們的積極性和踴躍的參與程度。學生們紛紛提出延長線段、讀內圈、讀外圈等方法,一下子將教學難點突破了。
經過這項學生間的互助互學的操作活動,孩子們通常會尋找對該知識點掌握較好的好朋友去共同完成此任務,孩子們在交流中掌握該部分的知識。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探討不同的方法,這樣他們的記憶尤為深刻,我們發現學生的作圖能力有了提高。同時,教師不再孤身奮戰,更能兼顧全體學生,有效解決教師一人難以兼顧學生差異性的難點。
參考文獻:
[1]楊海波.同伴關系與小學生學業成績相關研究的新視覺[J].心理科學,2008,31(3):648-651.
[2]吳玉國.數學教學中的同伴交往策略[J].教育科學論壇,2014(3):20-22.
注: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現階段城市小學高年級同伴交往的干預研究》成果,課題編號FBB12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