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潔瓊
提倡閱讀,最重要的目的是讓兒童重新體會閱讀故事的美好,讓兒童享受閱讀的樂趣。因此,如何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引發兒童的閱讀興趣,是教師最重要的課題。在眾多的閱讀教學方式中,書談是一個很好的方式。本文將先探討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以厘清兒童閱讀興趣低落的原因,再分別從書談的定義、特色以及實施的方式等說明其在閱讀教學上運用的途徑。
一、小學閱讀教學的現狀
根據一項對小學一、二年級學生進行的閱讀看法訪問調查,問兒童“為什么要看書”,大部分兒童都回答“因為要寫字,要寫作文,要考試”,很少人回答“因為喜歡看故事書或因為看書很有樂趣”。在兒童未進入學校前,通過父母或家中成人講述故事,讓兒童早期的語文經驗建構在整篇故事意義的理解及相關的事物上,那時兒童對于閱讀的經驗是美好的,往往對于書本愛不釋手。為什么兒童進入學校,學會許多閱讀本領后反而不喜歡看書了?雖然我國的語文課程包含聽、說、讀、寫四大部分,但語文教學中“讀”所教導的內容僅限于教材中課文的理解上。當兒童進入學校后,他們的語文經驗常被窄化成如何去讀而已,因此,原本充滿趣味的閱讀活動變成枯燥的技巧練習。
二、書談的定義
書談,包括兩種范疇,一種是在閱讀前的引言,就像電影的預告片一樣,抓取出故事中最精彩的部分先向兒童做介紹,以引起學生的好奇,但不能說出大意、結局或故事中的重點部分,撩起他們的興趣,促使他們愿意打開書本去看;另一種則是強調在閱讀后針對故事內容的交談,以語言討論的方式進行,針對書中故事的內容讓兒童說出自己所看到的內容,包括故事人物、情節、與生活上相關的經驗及其感想等。
三、良好書談的特色
(一)給予兒童寫出想法的機會
當聽完或看完故事后,給兒童機會將其感覺和想法寫出來或畫出來,不需強迫學生按一定的格式書寫。若學生不知道寫什么,也可改為提問,“看完這個故事你最想和誰分享?為什么?你想告訴他什么?”或是“你最喜歡這個故事中的哪一個角色?為什么?”在進行對話之前先讓學生自由地去寫或畫出自己的感覺,將會使接下來的書談內容更加豐富,確保每個成員都能衷心地交換意見。
(二)需要一個計劃大綱
教師在書談之前需要一個內容計劃大綱,這個計劃是來自故事本身,根據其內容延伸而來的,但并非不可改變。隨著兒童對話內容改變,這個計劃隨時可以修改。換言之,這個計劃內容雖是事先預定的,但并非固定不變,它可以隨著兒童對話的走向而隨時調整,以適應整個情景及兒童需求。
(三)由有經驗的楷模提供自己對故事的想法
通常這個楷模是教師,他(她)已經讀過這個故事,事先標記出想和兒童分享的想法和洞見。在書談一開始,即由教師先引發對故事的感想,將自己融為分享故事的成員之一,誠懇開放地說出自己的感覺,一方面讓兒童也能敞開心懷,愿意說出自己的心聲,另一方面也可學習教師思考的方式。
四、書談的實施方式
(一)談前
閱讀之前的引言目的在引起兒童對該本書的好奇心與興趣,教師進行時可兼用提問及說明的方式,由教師自己來說或提問讓學生討論皆可,除了口頭說明之外也需要兼顧視覺效果,例如制作海報或直接運用書本漂亮的封面。
(二)談中
一是建立指導方針。由于書談不同于兒童經驗中的討論模式,在書談中兒童可以直接和其他人對談,也可直接介紹自己想說的主題,不需通過老師的提問或指定。教師應建立清楚的指導方針,引導兒童學習這種新的互動模式,包括一次只有一個人說話、別人說話時仔細聆聽別人的發言、圍繞主題每個人最少需發言一次。二是引導對話。有時學生會提出問題來問或對內容作一些評論,教師可因勢利導開啟對話窗口。若兒童都沉默時,教師可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來打開話匣子。例如:你有什么看法?對這個故事誰想說說自己的感想?有沒有人要說些什么?整個對話的過程,教師的角色不是主導的,讓對話自然地隨著兒童的想法和評論去流動。
(三)談后
在書談之后,學生通常還熱切地持續思考著,教師可把握這個機會,設計多元的活動延續閱讀的效果,鼓勵他們將故事畫下來,用筆記下感想或自己也寫一個故事。讓兒童自由選擇他喜歡的方式來回應,教師若要使用“閱讀心得報告”需考量表達方式的多樣化,不可強迫規定統一格式化的文字書寫,或要求過多,反而讓閱讀心得報告變成兒童閱讀的枷鎖。教師也可將故事設計成戲劇表演活動,讓兒童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來持續兒童對故事的探索。
書談可以提供兒童探索文學的內在反應,參與建構意義以及分享文學的優美內涵,她不只是挑起兒童閱讀的渴望,更是教師擴展兒童文學反應,提高閱讀教學品質的有力工具。希望經由教師的努力與付出,讓好書里的智慧深植于每個孩子的心靈之中,成為一顆幸福的種子,為孩子的生命綻放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