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萍
【關鍵詞】 傳統美德;學生;道德素養;問題;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027—01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得以持久發展的重要精神力量,傳承與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精神基礎,指導著學生進行人格塑造,強化民族精神,努力完善充實自己,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本文從傳承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從而提高我們學生道德素養出發,為培養一批有素質愛國、嚴于律己的新型人才提供了精神指導。
一、當前學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問題
1. 理想信念模糊,價值觀念錯誤。當前相當一部分學生,對社會、對自己的人生缺乏理想與信念;愛國主義精神缺失,民族精神淡薄;對民族英雄、模范人物缺乏仰慕之心,缺乏應有的敬重,而更多地是對現代影視偶像盲目崇拜與追逐,價值觀念嚴重錯位,言行舉止失范。
2. “唯我獨尊”觀盛行,個人主義至上。隨著獨生子女群體的逐漸擴大,相當一部分學生從小到大受到方方面面的“呵護”和“優待”,使得他們從小養成懶惰、任性、自私等不良習慣,生活中稍不如意便采取各種極端方式進行抵制與反抗,嚴重者離家出走。
3. 法制意識淡薄,違法犯罪現象增多。當前,學生違法犯罪現象日趨嚴重,且犯罪低齡化、團伙化、暴力化特征明顯。一些學生缺乏法制意識,動輒結成團伙,打架斗毆,群毆群斗,甚至暴力相殘。部分學生抽煙、酗酒、結拜、逃學等不良現象有逐漸蔓延之勢,給學校、家庭與社會造成越來越大的影響。
二、解決策略
1.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提高學生思想品德素質。當前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須轉變思想,針對思想道德建設中出現的新問題,采取有效的方法,加強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有針對地加強中華美德的教育。教育學生要從增強愛國情感做起,從確立遠大志向做起,從規范行為習慣做起,從提高基本素質做起,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樹立和培育正確的理想信念,著力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努力培育勞動意識、創造意識、效率意識、環境意識和進取精神、科學精神、團隊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觀念、誠信觀念,形成朝氣蓬勃、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幫助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據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現實特征,從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上下功夫,真正把工作落到實處,收到實效。
2. 立足課堂教學,開設美德課程,進行學科滲透。(1)傳統美德走進校本課程。課堂是教育的主陣地,美德課程的開設和校本教材的開發、使用,能夠使美德教育系統化。與此同時,每周開設一節校本課程——美德教育課,班主任擔任美德教育教師,從人員、課時、內容上提供保證。這樣,學生通過課堂上的學習和對校本教材的拓展閱讀,系統地去感知傳統美德故事,了解祖國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杰出的人物和為人做事的道理,從而對自身的成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2)學科課程滲透傳統美德教育。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節,學校實施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課堂教學中的學科滲透,即通過各學科教學,把傳統美德教育內容滲透給學生。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 更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情感體驗,從而使學習成為學生獲取新知和豐富體驗的過程。
3. 拓展美德資源,創設傳統美德教育的校園文化氛圍。(1)創設美德教育校園文化氛圍,感染學生。校園文化建設是學校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創建優質管理文化的重要途徑。為營造美德教育氛圍,我們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傳承和發揚、美德和美育、規范和成長、體驗和分享相融合,發揮潛在教育功能,走內涵發展之路,寓教育于方寸之間。(2)讓學生理解、融入美德氛圍,涵養品質。為使學生進一步融入學校文化氛圍,我們在校園廣播中開設了美德欄目,宣講傳統美德文化主旨及相關內容,讓學生對美德教育入腦入心。同時,針對學生因分布樓層和行走路線所限而無法全面了解學校整體文化布置的情況,學校組成文化氛圍宣講小組(由學生擔任宣講員),以班為單位組織專題參觀活動,并達到了明顯的教育效果。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