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海峰
【關鍵詞】 德法兼容;中學法制教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31—01
早在2007年,中宣部、教育部、司法部等部門就制定了《中小學法制教育指導綱要》,強調注意培養中小學生的法治觀念和法治素養,還規定了中小學開展法治教育的途徑和方法。2013年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等部門又提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的若干意見》,對中小學如何開展法治教育提出了明確要求,作出了具體規定,要求把法治教育的內容納入學校教育的整體規劃,滲透到相關課程中。筆者認為,學校法治教育應該借助“德育”進行,把法治教育與“德育”緊密結合。
一、以道德教育滋養法治教育
綿延幾千年的中華文化包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也包含著豐富的法治思想,這些都是涵養中學生形成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孕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國人民崇高的價值追求。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今天依然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應在中學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緣法而治”“法不阿貴”等思想精華。道德教化是教人求真、勸人向善、促人尚美的過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人人都是一塊玉,要時常用真善美來雕琢自己,不斷培養高潔的操行和純樸的情感,努力使自己成為高尚的人。”要加強對中學生的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注重培育他們的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中學生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強化中學生的法治觀念、法治意識。
二、以法治教育保障道德教育
現代社會,征信系統就像一只看不見的手,約束人們的行為,保障社會的和諧運行。維護征信系統就離不開對違法背信行為的制裁。如果不對挑戰誠信底線的失信行為加以懲戒,損害的就不僅是受害人的權益,還有法德兼容教育的公信力和權威以及社會公平和正義。對當前中學生的誠信缺失問題,要抓緊建立覆蓋中學的征信系統,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懲戒機制,使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法律的權威源自中學生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而要樹立信仰,就要培養中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中學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因此,中學生的法治教育要著眼增強學生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人生行為準則。
三、發揮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關鍵少數”的作用
風成于上,俗化于下。中學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法德兼容的教育模式中扮演重要角色,應發揮其關鍵作用。教師要立德樹人,帶頭走正路、干正事、揚正氣,帶頭學法守法用法。當今時代是法治時代,衡量教師是否稱職,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看其有沒有法治思維、具不具備法治能力、能不能堅持依法辦事。教師在道德上要始終以高標準要求自己,自覺遠離低級趣味,自覺抵制歪風邪氣,時刻注意以德修身。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堅持言傳和身教相統一,堅持潛心問道和關注社會相統一,堅持學術自由和學術規范相統一,教師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以德立威、以德服眾,努力使自己德可為師、行可為范,充分彰顯教師的人格魅力。
四、 加強話語建設,提高法治教育效果
加快構建德法兼容的中學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是一個重要問題,其中話語的建設需要著重研究。教師要運用學生容易理解、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親切感人的語言闡述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道德要求的豐富內涵和重要意義,不僅要讓學生“聽得到”,更要讓學生“聽得進”。這就需要轉換話語方式,吸收大眾話語,創制親近性文本。要從政治性的文件語言向日常性的大眾語言轉換,從抽象向具體轉化,做到文理兼具,聲情并茂。在這方面,我們黨的領袖人物作出了表率,如毛澤東同志的“三大法寶”“三座大山”“糖衣炮彈”等話語,鄧小平同志的“摸著石頭過河”“發展才是硬道理”等話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提出的“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壓艙石”與“助推器”、“鈣”與“軟骨病”、“打鐵還需自身硬”、“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等,都是從日常生活中信手拈來,生動形象接地氣,便于理解和傳播的話語。這種契合大眾生活的話語方式,更容易讓中學生聽懂和信服。
編輯:陳富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