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娟
【關鍵詞】 課堂教學;有效性;課程標準;管理過程;教學媒體;反饋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53—01
在課堂教學改革的大背景下,有許多教師反映課時容量大,不能夠較好地落實課堂教學目標,尤其是難以把控課時,預期的教學效果不明顯。筆者認為,要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只有把功夫下在課前,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管理過程,選好用好教學新媒體,才能在規定時間內實現教育教學目標的有效整合,獲得課堂教學的最大效益,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一、立足課標,把功夫下在課前
《課程標準》是教學的基本依據,是教材編寫、教學、評估和考試命題的依據,是評價管理和評價課程的基礎。作為教師,熟悉課標和教材是首要的任務。沒有標準就沒有目標,課堂教學就無法具體落實。所以,教師必須要把心思花在備課上,把功夫下在教學設計中,千萬不能課前準備不足,課上隨意生成,導致教學目標任務難以完成或者課堂效果不明顯。首先,要結合學生實際,圍繞“提高課堂質量”認真學習領會《課程標準》,切實明確所教學科、年級的教學目標、教學原則以及教學要求和任務,整體把握本學科所教年級教學內容與前后學段之間的聯系和銜接。其次,要認真撰寫教案,備教材、備學情、備學法,確立教學目標,明確教學重難點,絕不可照抄照搬教參和教輔用書上的教學設計,只有做到這些,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有序進行,教學目標才能按時完成。再次,要結合學情、教法、學法,對教材信息內容進行優化整合、再加工和延伸拓展,切實把教材系統變為教學系統,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落實常規,優化管理過程
課堂管理能力是教師實施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部分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于課堂管理和課堂秩序的界定還不是太清楚,只是單純認為需要管理學生,維護課堂秩序;“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角色換位還不太明顯,不能很好地將“以學生為主體”這一理念滲透到課堂教學管理中,淡化了生本教育的理念和本質要求。在教育不斷發展的今天,對于課堂教學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對老師的要求更加嚴格,新課標要求教學活動更加多樣化和生動化,多元教學模式的融合使得一部分教師抓不住重點和主線。因此,要將課堂管理的重心回歸到過程,切實落實好常規管理,尤其要落實好備課、教學、批改作業、輔導、考試、教研等各個環節,在每一個常規環節的落實上下大氣力,做實、做細、做新。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要大膽把課堂還給學生,做好教學的組織管理者,積極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配合教師完成教學任務。只有做到從管到不管,教師才能真正把控好課堂,才能組織和調控好課堂教學,良好的教學效果才會顯現。
三、抓牢根本,優化教學媒體
不管教什么學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通過課堂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著重是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有效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不僅要讓學生奠定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然而在新媒體的沖擊下,許多教師過分依賴多媒體,將教學中應當有的人文性互動變為單向的知識和經驗傳播,將媒體的輔助功能無限放大,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學過程的原本意義,忽略了對學生語文思維的培養。甚至有的教師借助網絡課件和資源,不再認真進行備課,可以說是變成了單純的知識傳播器。不管新媒體時代的教學如何變革,教學的根本是不能改變的,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并與學生情感溝通的過程是不能少的。教師要關注學生心理變化和現實需求,在雙向交流互動中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絕不能通過“虛擬代償”而漠視學生對現實和直接經驗的親歷需求,要讓課堂變得具有溫情。
四、注重反饋,做到心中有數
課堂教學是否有效,課后的反饋很重要。教師在備課時就應對作業進行充分設計,并根據課堂教學情況再適時予以調整,這是對教學目標達成的鞏固,也是檢驗教學目標達成情況的最直接的反饋。根據學生作業情況,可再進行適當的教學補充,使教學更加有效。同時,在課堂教學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饋,結合課堂教學情況及時地進行反思:我的教學是否有效,還有沒有更好的教學方式,學生的課堂收益是什么等。通過不斷的教學反思,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新課程改革形勢下的課堂教學也不能例外。任何一堂課,哪怕是經過千錘百煉的示范課,當我們課后靜靜反思時,總會覺得有一些小小的不足和遺憾。然而,正是在不斷找尋策略、解決不足、彌補遺憾的過程中,我們的課堂教學才有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和飛躍。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