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
【關鍵詞】 新課改;思想;方法;關系
【中圖分類號】 G42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7—0093—01
課改已推行了十幾年,其間出現過質疑,也有過許多花樣百出的所謂創新和一窩蜂式的種種模仿。新課改,到底該改變什么,堅持什么。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 課改,改的是思想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有兩件事最難做,一是把別人的錢裝進自己的口袋里;二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的腦袋里。我想,新課程改革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裝進別人腦袋中的事情,一個字“難”!這不僅僅是個改革教學技術的問題,更是新思想對傳統思想的否定和替代。
改革會動搖我們那種根深蒂固的信仰,越是傳統的名師、老教師內心的痛苦可能就越深。因為在新課堂上再也找不到自己精神的支柱,發現不了自己的價值。但事實上,這樣的優秀教師一旦真正進入到課改之中,照樣可以有出類拔萃的表現。
到洋思中學、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學習,未必能學到多少理論上的東西,可是,那里卻有最鮮活的課堂,有已經被課改激活了的學生。我看到了課改給學校特別是學生帶來的革命性變化,也更加堅定了課改的決心。“不怕做不好,就怕不去做”,有了心動,才會有行動。況且,不少事情并不是一開始就能尋到路徑的,有時是需要“摸著石頭過河”的。想著“過河”與不想“過河”是不一樣的,敢于“摸”與不敢“摸”也是不一樣的,正是在這個“摸”的過程中,才能找到課改的方向和出路。
二、課改,改的是方法
學習過從江蘇的洋思中學到山東的杜郎口中學、昌樂二中,再到天津的普育學校、雙港中學的課改經驗后,我曾迷霧重重,經過多次的討論交流,多次的實踐,多次的總結反思,終于找到了課改的癥結所在,課改改到深處在課堂,課改的點睛之筆在課堂!
現在一個比較普遍的現象是,課堂上,教師預設得太滿,而生成得太少。大部分課堂都是學生跟著教師預先設定好的教學環節一環接一環地進行,有條不紊,無驚無險,環節進行完了,40分鐘也就結束了。這樣的課堂,常常是理性有余而激情不足,條理有余而靈動不足,學生的知識接受有余而思維訓練不足。學生在這種被牽著鼻子走的學習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的程度受到了限制。而這背后所體現的仍然是教師對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這一認識不深刻、不徹底,教師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不重視乃至于漠視。種種現象,都是新的教學理念未貫徹、舊的教學習慣未轉變的結果。
新的教學理念要求關注學生發展,重視以學定教,強調教師成長。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我們要不斷地充實自我、更新自我,在教學上,學會把傳統的備教材轉變為備學情,把傳統的備教學內容轉變為備教學策略,把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一切從學生的學出發。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只是課堂的組織者和引領者,課堂的主人是學生,教師一定要舍得把課堂還給學生。
三、課改,改的是關系
課改呼喚和諧融洽、充滿濃郁感情色彩、心理相容、充滿人性、至愛真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共同發展的新型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調動教與學積極性的一種動力。如果師生關系緊張,互不關心,雙邊活動就難以進行。
溝通是架起師生間心靈的橋梁,是建立融洽的師生關系的捷徑。當今的00后,個性張揚,他們喜歡幽默、和藹、知識豐富、多才多藝、興趣廣泛、裝扮時尚、熱愛生活的老師。要想讓他們聽你的話,喜歡上你的課,首先得讓他們喜歡上你,要得到他們的認同,如果單純地談學習那只是徒勞。
“老師,你out了!”這是一句電視里的廣告詞,常常被我的學生掛在嘴邊。他們在評價老師的時候,常常說到某個老師很“潮”。 “潮”老師是很受學生歡迎的,比如,學生喜歡隔壁班那個剛大學畢業的英語老師,理由是她長得漂亮,打扮時尚,英語說得標準流利,課件做得很棒,雙休日會在開心網上用“偷菜”的方式與學生溝通。于是,“潮”老師的成績總是在年級里遙遙領先。可見,現在的學生喜歡知識豐富、教學方式新穎、善于與學生溝通的“潮”老師。所以,做00后的老師,你一定得能跟上時代,做一個時尚不落伍的人,要知道當紅的明星、歌曲、電影等,要有QQ、微信等,且最好對他們公開。他們喜歡的你必須得知道,千萬不能落伍,這就是“名片效應”。
另外,必須要有讓學生佩服的地方,除了專業特長之外,還要幽默風趣、溫文儒雅,歌唱得好,舞跳得好,棋下得好,球玩得好,字寫得好等。最好有一門或者兩門的特長,在組織活動時,可以展示一下,有耐心,不刻薄,不要動不動就命令他們,也不要總是讓學生請家長,不要出現體罰現象,應平等地對待學生,不要出現偏愛某位同學的現象。盡量滿足學生的合理要求,同時可以給學生一點娛樂時間,比如看電影,這樣他們才會積極、努力地學習來回報老師。
編輯:孟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