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發新
【關鍵詞】 德育;學校文化建設;體驗式教育;原因;措施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8—0028—01
長期以來,學校德育的提法都是“德育為首”,但表現出來的則是“首而不要,加而不強,提而不高”。我們總是強調德育的目標、德育的內容和德育的重要性。但德育卻被智育代替,被老師講授,被考試讓學生“知道”,而與學生的生活遠遠剝離,德育中強調了學生的記憶,強調了知識概念,卻忽視了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內心體驗,忽視了學生的踐行和內化。對人不感激,對事不滿意,對物不憐惜,對己不嚴格就是當今青少年的思想道德現狀。青少年中缺乏社會公德,不講文明,沒有禮貌,個人素質較低的現象屢見不鮮。毋庸諱言,青少年學生的行為與學校德育工作者的期望產生嚴重偏差,說明我們目前的德育工作確實存在著低效的現狀。
本文針對學校德育低效性,嘗試著探索一條更加有效的,更易讓學生接受的,甚至受他們歡迎的德育新途徑、新方法。從而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開創學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提出了體驗式的教育是落實養成教育的理想途徑。認為體驗式教育是以體驗為基礎的教育方式,是組織和引導學生在親身實踐活動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內化為健康的心理品格,轉化為良好行為習慣的過程。
一、原因分析
德育的低效性主要表現為效果差(反映在學生素質上)、效應低(反映在教育質量效查上)和效益不高(反映在對社會的作用的后果上),其根源在于德育的科學性不強、非科學、違反規律的現象在整個德育過程中還大量存在。
1. 學校德育教育的滯后性。我國現行教育體制仍然是重智育輕德育。注重主體性教育,忽視個性差異。重說教,少實踐;方法途徑單一,在形式上,純粹為活動而活動,德育的達成度很低。傳統的說教似乎對學生失去了吸引力,那些大道理變得越加蒼白。
2. 家庭教育的片面性。當代中學生在家庭中受到的許多教育和影響是片面的、畸形的,與學校教育難以合拍,家庭對孩子的目標設計和前途取向只是“高分數、考大學”,很少注重孩子的能力培養、品德鑄造、規范養成,從而導致孩子的畸形成長和發育。
3. 學校正面教育與社會負面影響的矛盾性。當前社會整體道德水平不高,影響學校本體德育功能的實現,即所謂“5+2=0”。影視作品的不正確的價值導向,大眾傳媒的低級趣味也對學校德育的作用產生消解作用。
二、改進措施
目前,提高德育實效性的問題已為整個社會所關注。對此,我們必須進行冷靜的思考和全方位的分析,才能尋找出擺脫德育困境,切實提高德育效果,促進青少年思想品德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1. “一所學校要有一個文化的蘊涵,文化的蘊涵越深厚,學校的基礎越深厚”。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靈魂,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核心。良好的學校精神文化具有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的教育作用。學校應將樹立鮮明的精神作為開展學校精神文化的前提,努力培養學校文化個性,形成特色。為此,我們深挖傳統文化。積極吸收外部文化,凝練出學校的基本教育理念,并將其貫穿于學校的教育教學之中。
2. 認真思考德育在我校發展中的功能。我們不僅要認識到德育是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的教育,關系到學生終身發展的教育;還要認識到德育是人性的教育,使以心育心,以德育德;更要認識到德育是創建一流校風,打造品牌學校的基礎工程。
我們牢牢抓住育人為本、德育為先這個根本,抓住知行合一、實踐養成這個關鍵,把素質教育與課堂教學結合起來,與課外活動、家庭教育和社會實踐結合起來,與學校日常管理和服務結合起來,切實做到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3. 加強德育的實踐環節,進一步充實大德育課,加大獎懲力度。德育的本質是靈魂的教育,它不僅塑造人的行為,還要培養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靈魂。德育過程是知、情、意、行諸環節構成的,只有知識傳授,而無情感陶冶、意志磨練和行為引導就不是完整的教育,德育不能只重視知識傳播,而忽視和輕視德育實踐活動;德育活動應該有多種形式:既要有課堂德育活動,又要有課外德育實踐活動。既要有校內德育活動,又要有校外德育活動,其中大德育課是最直接、最經常、最普遍的德育活動,它主題明確、針對性強、內容豐富多彩、形式生動活潑、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途徑。“紙上得來終覺淺,覺知此事要躬行”。歲月如同百川溪水,教育就像萬里征程。我們的工作任重道遠,重要的是,我們要有立業的根基、長遠的眼光、兼容的態度和靈活的做法去對待我們的工作,去進行我們的教育。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出“大寫”的人,我們的德育教育才能落到實處,取得高效。
編輯:蔡揚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