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月
摘 要:情境教學就是把課堂教學內容置入一些學生熟悉的情境,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直觀,充滿趣味,便于學生理解,還能讓沉悶的課堂氣氛變得活躍、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有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更有利于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在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在教學中運用圖片再現情境;在教學中運用演示觀察情境。
關鍵詞:小學語文;情境教學;教學研究
情境教學就是把課堂教學內容置入一些學生熟悉的情境,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直觀,充滿趣味,便于學生理解,有利于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更有利于語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以下,筆者就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運用,談幾點自己的嘗試和實踐,與大家分享。
一、在教學中運用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學生最熟悉的場景,無論社會的、自然的,老師在選擇的時候肯定是小學生所經歷過的、體驗過的一些情景。在具體的小學語文教學中,老師要了解小學生的心理,根據他們的認知能力、知識水平,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取生活中學生熟悉的一些場景,把知識內容融入其中,使抽象、復雜的內容方便學生理解和掌握。比如,在給學生教學《小馬過河》這篇課文的時候,為了學生理解課文中的一些提示語,如“老馬親切地說”“小馬連蹦帶跳地說”等,突出“提示語”在文中的作用,讓學生掌握“提示語”的運用,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在平常的生活中觀察身邊熟悉的人說話時的動作、神態,如爺爺奶奶、爸爸媽媽、老師同學等,都是最好的觀察對象。讓學生觀察、學習、掌握,在自己寫作文時運用提示語突出重點,提高作文質量。當然,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增強學生對如“小馬連蹦帶跳地說”提示語的理解,老師也叫一名表演欲特別強的學生上臺表演,讓他也是“連蹦帶跳”地走進教室,與同學打招呼:“見到你們真高興!”等。這樣學生對文中“提示語”的理解就更明了,也掌握了“提示語”的用法,提高了學生對課文的學習質量,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教學達到了預期的理想效果。
二、在教學中運用圖片再現情境
小學生喜歡圖文并茂的學習內容,如果像以往說教,老師不重視圖片、圖畫對學生興趣的培養,思維的開拓以及智慧的啟迪,還有對學生理解能力的幫助,在課堂教學中很少結合課文內容,運用相關的圖片、圖畫誘發學生的求知欲,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實踐證明,在課堂中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恰當合理地運用圖片、圖畫來再現課文文本的一些情境,課文內容就會生動、形象地展現在學生眼前,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老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用剪貼畫、放大的掛圖、簡易粉筆畫、電教畫面、現成的課文插圖等,來創設直觀、形象、貼切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如在《稱象》一課的教學時,老師完全可把課文中的插圖,通過多媒體放大,在教學過程中一張張展示給學生,以插圖為依據,一步步深入教學,使課文內容形象化、生動化,一定會引起學生的注意,自然地把學生帶入課文情境,讓學生走近課文,理解課文,并學習曹沖的聰明、機智,從而不但保持了課堂的趣味性、生動性、活躍性,而且使課堂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教學中運用演示觀察情境
小學生由于年齡的關系他們的好奇心特別強,老師要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學生這一特點,讓他們在學習中發揮作用,引導他們參與學習。所以,在教學中為了增強學生對課文中知識性介紹的一些物體的理解,老師就要根據具體的教學需要,選擇一些相應的實物讓學生進行觀察,通過實物真實、生動的演示,讓學生明白知識內容,增強學生感知事物的能力,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比如,在給學生教《小蝌蚪找媽媽》這一課的時候,老師就可以提前在教室養一小盆小蝌蚪,引導學生每天觀察、記錄,讓學生在觀察實物的演示過程中,了解它們的生長過程,了解青蛙與蟾蜍的不同點,增強學生對《小蝌蚪找媽媽》這篇課文的學習能力。當然為了增強學生理解,在有限的條件下還可以進行模擬情境的演示,提高教學質量。還是拿《稱象》這一課為例,老師在教學時,也可以用裝滿水的透明玻璃缸當作小河,用白色小盒當作船,還可以用橡皮泥制作的大象小石子等。通過這些東西,就可以把曹沖稱象的全過程用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出來,讓學生真實地看到課文的情境,認識和了解課文的價值,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精神,從而收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總之,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再合適不過了,因為情境教學符合學生的接受習慣、學習心理,能讓他們在形象、生動、有趣的教學過程中增長知識,理解內容,拓展學生思維,豐富學生的學習能力,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保證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高喜燕.淺談新課改下的小學語文生活情境教學[J].新課程(小學),2013(10).
[2]王維秀.淺談新課改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情境教學[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