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芹
摘 要:在教與學方式轉變教學實踐中,運用小組合作教學,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學困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參與度不夠、學習主動性不高,影響了教學目標的達成。為了幫助學困生這一群體,教師需要了解這一群體的心理特點,并加強對他們的心理輔導。通過用愛滋潤他們,從積極的角度看待他們,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用集體的力量關心他們,制定多元評價方式,耐心地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從而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目標。
關鍵詞:教與學;學困生;心理輔導
冰心先生說過一句話:“讓孩子像鮮花一樣自由自在地生長”。假如我們的孩子們在課堂教學中,自主參與,做到“自己的課堂自己主宰”,能動性和創造性如鮮花般綻放,那這樣的課堂肯定是教師夢寐以求的課堂。近段時間來,我們學校教學行為方式轉變的實驗課堂正向這樣的理想目標努力探索著。在教學實踐中,我們大多都通過小組合作探索學習來開展教學。學生在小組團隊中,有明確的責任和分工,學習積極性確實有明顯的提高。但是我們也發現了一種現象,那就是: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參與發言的機會較多,而學習困難的學生則成了聽眾,在小組活動中容易開小差,甚至會出現放任自流的現象。這種學生參與度不均衡現象如果不及時解決,將嚴重影響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進一步影響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幫助學困生這一群體,是我們教學中需要關注的重要部分。下面本人擬就小學學困生的心理特點及其心理輔導策略做一些嘗試和研究。希望能通過加強學困生的心理輔導,提高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更好地幫助學生達成教育教學目標。
一、學困生的一般心理特征
學困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除了社會影響因素外,相當一部分學困生的形成與其家庭背景,社會環境,性格特征有著密切的關系。雖然每位學困生有所不同,但就整體而言,有許多共同的心理特征。
1.自卑。大部分學困生因長期失敗的經歷形成一種弱勢心理,自卑而無助,常擔心別人看不起自己。
2.學習動機水平偏低,厭學思想嚴重。學困生由于在學習上無成就感,對于學習活動興趣不高。
3.學習習慣差。學困生常有一些不良習慣,導致學習落后,久而久之形成了惡性循環。
4.情緒波動大。學困生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情緒很不穩定。上課聽懂一點就興奮不已,沒聽懂時就開小差,受到批評就情緒低落。
5.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質。學困生也要求進步,但隨著學習任務的加重而自己又不能跟上學習進度的時候,他們就容易喪失迎難而上的決心和勇氣,沒有堅持下去的意志,最后導致學習困難。
二、學困生的心理輔導策略
1.傾注真情,用愛滋潤他們。學困生由于長期受到家長、教師的消極評價,他們的內心世界是焦慮、不安與無助的。家長和教師應經常自問是否走進了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否了解他們的真實想法,是否體會到他們的失望與無助。教育家霍懋征說過:“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我們要愛學生,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用愛的甘露去滋潤他們的心田。
2.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學困生。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我們要摒棄對學困生的偏見,多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根據個體差異,因材施教。在小組合作學習中,要分層次地安排學習任務,讓他們在小組中充當一定的角色,使他們也有可能完成力所能及的目標和任務,讓他們在肯定中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得到成功的喜悅。
3.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用集體的力量關心他們。由于學困生常處于受批評、受冷落的地位,在集體中往往沒有表現自我的機會。當看到同學們得到這樣那樣的認可和肯定,更增強了他們的壓抑感和逆反心理。因此,教師要促進集體形成團結互助的關系,及時發現和肯定他們的優點和長處。小組合作時要求每個成員都要為小組的學習任務承擔一部分責任,從而激勵他們參與小組合作探索學習。
4.制定多元評價方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作業除評定等級或分數外,還需給予恰如其分的評語,及時進行表揚鼓勵。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時不僅要關注學習的成果,也要關注學習的過程;評價的主體應該多元,可以是教師、同學、家長。
5.加強家校互動,促進學困生與家長的感情溝通。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于學困生的心理輔導需要家長的積極參與。通過家庭輔導的形式,引導家長從家庭建設方面進行改變,尋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予以肯定,以增強孩子的自尊心,改善其心理狀態。
每一位孩子都是獨特的,與眾不同的,學困生更是如此。作為教師我們要時刻關注學困生的發展動向和心理變化,通過分析和總結,及時調整學困生的轉化策略,在課堂上最大限度地去調動和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力爭進一步地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更好地促進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張國強.關于小學生學習動機的研究[J].現代教育學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