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小娥
【關鍵詞】 小學語文;經典誦讀;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9—0091—01
經典,即指具有典范性、權威性的著作,是經過歷史選擇出來的最有價值的書。國學經典指那些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智慧結晶的古書。像古代《三字經》《千字文》《弟子規》《笠翁對韻》以及《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莊子》《詩經》《史記》等,不僅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精華,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更是對公民和青少年進行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載體。在小學生中開展中華經典詩文誦讀活動,既能讓學生們在享受“與經典為伴,與圣賢為友”的吟誦樂趣的同時,也受到教育和啟迪,讓學生們在國學經典的熏陶中,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對于塑造少年兒童的靈魂、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有著無與倫比的作用。因此,進行經典誦讀教學迫在眉睫。但是,在農村小學進行經典誦讀教學還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教師及時發現不足之處,并認真采取措施將其解決。
一、 小學語文中經典誦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經典誦讀的時間無法保障。“把讀書的時間還給學生!把實踐的權利還給學生!”這是語文教學改革的呼喚。所以要想學生學會朗讀,首先要給學生朗讀的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但經典誦讀在絕大多數農村小學并沒有納入日常正規的教學安排中,既沒有政策的保障和引導,更沒有財力的支持和鼓勵。做與不做一個樣,做好做壞一個樣,這就使得經典誦讀活動在保障上基礎薄弱、后勁不足、前景堪憂。這個問題在農村鄉鎮表現尤為突出,再加上學校的各種活動和考試,經典誦讀的時間從根本上得不到保障。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作保障,經典誦讀中沒有直觀形象的詞,很難記憶。古詩文誦讀,要多讀,多讀是學習古詩文的傳統經驗。相信沒有一位語文教師會否認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通過多讀,學生才能有豐富的語言積累,才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語感和獨立閱讀的能力。2.教師自身的誦讀水平不高。在進行誦讀教學時,教師的朗讀指導方法單調、機械、生硬,指導低效化。教師常在講“請同學們有感情地讀讀這部分”,或“把悲傷或者激動的語氣讀出來”,諸如此類的引導,導致朗讀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體。有的教師即使有指導卻方法不對,只是強調把有些詞語讀得重(或輕)些,把某幾個句子讀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讀表情達意的要義。并且學生讀完后,只是評價“讀得太好了”“很有感情”或者“沒有把作者的感情讀出來”,評價過于單一化。3.學生對經典詩文存在理解障礙。經典詩文具有詞語精煉、格式簡潔、富含韻律、便于吟誦的特點,寥寥數語便將引經據典的人生哲理、金戈鐵馬的沙場征戰、風花雪月的愛恨情仇、壯懷激烈的家國情懷、采菊東籬的自在悠閑、志同道合的相見恨晚、執手淚眼的依依不舍表現得淋漓盡致,是其他文學形式不能比擬的。但經典詩文距離今天的小學生年代較遠,有些詞匯或者情感是小學生自己無法理解的。但教師在進行經典誦讀時往往教會學生對字詞的基本認讀后,就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沒有對詩文的基本意思和所表達的情感進行分析,致使學生普遍對經典詩文有畏難情緒。
二、提升經典誦讀教學效率的策略
1.從制度上落實經典誦讀的時間,創建書香校園。要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經典誦讀可以采用18×1的模式,堅持每周一節經典誦讀課,每周一本課外書。18表示18周,1代表一節經典誦讀課,還代表一節閱讀課。每天早晨用15分鐘讀《三字經》《弟子規》或古詩詞,教師做必要的解讀與引領誦讀,排隊放學時用15分鐘組織吟誦,讓學生出口成誦并內化于心。2.加強教師自身對古詩文的學習,為教師提供專業訓練的平臺。教師應該先提高對經典誦讀的認識,學習朗讀技巧以及“吟唱”教學法,來加強自己的知識儲備,只有自身專業素養提高了,才能讓學生在經典誦讀課堂上情不自禁地隨之誦之、吟之、歌之、舞之。3.開展多種形式的背誦活動。接受傳統教育中的誦讀原則:“素讀”為主。所謂“素讀”,就是不追求理解的深度,不進行精細講解,只在乎背誦的熟練。這種做法成年人很難做到,但小學生卻毫不費力。
綜上所述,當前農村小學語文經典誦讀教學雖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只要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多讀、愿讀、樂讀、會讀,相信經典誦讀課定會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展現出獨特魅力!
編輯:張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