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作熙
摘要:高考體育訓練的目的是進行全面身體素質訓練,學習和掌握基本動作技術、基本戰術,為體育院校培養后備人才。推行有效合理的高考體育訓練方法與管理模式是體育考生取得理想成績的關鍵和保證,本文結合筆者自身的教學實踐著重從高考體育輔導訓練方法方面談些個人的做法和體會。
關鍵詞:素質訓練;訓練計劃;德育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25-0187-01
1.重點發展學生的心肺功能,重視力量素質訓練
高中階段是人生過程中生理、心理日趨成熟的關鍵階段,他們的身體機能狀態以及思想作風、道德品質等均處于形成和發展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的神經興奮性高、好動、注意力集中時間短,易疲勞、自我控制能力差等,決定了高中學生不宜從事運動量和運動負荷過大的專門性體育訓練。心肺功能是機體的“發動機”,入隊前兩個月主要以發展學生的心肺功能作為主要目的,要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安排訓練的量和強度要從小到大,訓練的內容由簡單到復雜。
力量素質是決定各項成績的重要因素,沒有力量成績就不會有大的提高,而協調能力是決定力量發揮能動效應的關鍵,所以要安排力量素質與協調性練習交叉進行、共同發展。訓練方法應注意多樣化、興趣化或帶競爭性的比賽法。內容上多以基本技術動作和基礎戰術為主,使學生熟練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和正規的運動方法,為以后的專項訓練打好基礎。在注意運動量和運動負荷不能過大的同時,還應注意運動量與運動負荷不能過小,以免起不到運動訓練的效果,失去高考體育訓練的意義。
2.制定出嚴密、符合實際的訓練計劃
一是基礎階段,訓練時間為第一學期第一周至第八周。訓練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并培養學生的自練、自控能力;二是加強階段,訓練時間為第一學期第九周至第十六周。訓練的目的是繼續全面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提高技術水平,運動負荷與運動量逐漸增大;三是強化階段,訓練時間為第一學期第十七周至第二學期體育考試兩周前。訓練的目的是強化提高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保證較大負荷和較高運動量,以求通過量的積累實現質的飛躍;四是考前階段,訓練時間為第二學期體育考試前兩周[2]。此階段訓練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應試心理,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使他們的競技狀態調整到最佳,運動負荷與運動量為中下。另外,在寒假期間要科學安排學生的訓練計劃,目的是提高技術質量,并保持較大負荷和較高運動量,保證良好的身體素質。
3.重視德育,愛心指導
體育專業訓練是一個目的突出、組織嚴密的教學過程。其特點是在教師的精心指導和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下,通過身體活動與思維活動的緊密結合,來掌握體育知識、技術與技能,以達到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和心理素質的目的。因此,在訓練教學中,指導老師同樣需要做到教書育人。要實現這個目的,教師在訓練教學中必須將學生的一切動作規范化,讓他們在嚴肅、公正、平等的競技條件下,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集體主義精神。
體育訓練教學有別于其他學科教學。在訓練的全過程中,教師的指導與學生的訓練必須密切結合,指導老師與學生必須保持頻繁接觸和默契配合。因此,師生的感情融洽,就顯得十分重要。保證師生感情融洽,這對教師提出了諸多要求。首先,教師自己必須帶著愛心去指導學生訓練,并把這種感情體現在行動上,教師要處處關心、愛護學生。其次,教師要有熱心和耐心。有些動作學生一時掌握不了,教師不可急躁,更不能埋怨,而要滿腔熱情地幫助、指導學生。再次,還要注意教育方法。當學生出現失誤或對教師不尊重的時候,教師應寬容,要以“師者,父母心”的態度和愛心去感化他們,使他們主動克服缺點、改正錯誤,從心底真正尊重老師,從而有效提高訓練及教育效果。訓練教學與德育的結合,能使學生心服口服,使師生關系更融洽,也有助于學生更好的接受教師的專業技術指導。
總之,通過指導高考體育生訓練的實踐,本人認識到,在訓練中,訓練目的要具體明確,訓練方法要科學合理,訓練手段要多種多樣,訓練時間要確保充足,訓練進度要循序漸進,對學生必須要嚴格,堅持高標準訓練。這樣,才能盡快地提高體育考生的整體素質,達到預期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吳斌,楊潔.淺談高考體育加試項目中的核心力量訓練[J].科技信息,2010(28).
[2] 陳偉.田徑專項力量訓練分析.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2(24).